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產險行業處于變革期,培訓工作可帶領公司和員工快速轉型,但是行業培訓的現狀不容樂觀,阻礙了行業發展,需要在這些方面作出改善:
一是重培訓,輕體系
培訓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從立項、培訓、跟蹤到復盤,需要穩定的完整的體系,但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缺乏制度性的培訓工作,基本上是要么各部門分管一塊,要么是產品部門或者銷管部門承包培訓,講師也基本上是兼職的,這樣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講師隊伍,培訓工作自然很難有質的提升。
這種就會造成一種情況,就是要么培訓是荒蕪的,要么就是趕集式的,因為沒有規劃,所有人會把培訓當作一項臨時的應急性的工作,這樣授受雙方都處理應付狀態,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另外,沒有完整的培訓體系,很難有準確的評估和體系優化,只會出現“業務不夠,培訓來湊”的局面,抑或把培訓當成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撫慰。
二是重命令,輕賦能
相比壽險行業,產險多為員工制,故在企業管理上,更多的是行政命令,賦能思維缺乏。產險行業的產品種類多,技能要求高,員工個人的資源差異也較大,這對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人施策。
很多培訓最后變成了行政攤派,就是每個機構或者業務員要做多少保費,這就把培訓變成了“通知”。
銷售員工是公司的寶礦,公司應該激發出員工內在的動力和潛能,實現員工的價值,完成公司的kpi,培訓工作就應該履行這個職能;
三是重知識,輕意識
在ttt課程中(TrainingtheTrainertoTrain)中,老師會非常重視第一個板塊即意識(why)的重要性,一場培訓是否成功,這部分要占據一半以上的分值。
這部分內容一般稱為“破冰”,需要有一定的培訓技巧,但是大部分產險培訓會忽略這部分,直接從產品知識入手,效果大打折扣,或者破冰階段生搬硬套,說教性強,這部分很容易被產險業務員認定為“洗腦”,起到反作用。
以非車險轉型的線下課件來看,意識部分應該包括轉型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打破員工的畏難情緒,這需要講師具備一些培訓經驗和共情能力,但是大部分的非車培訓成為了宣教式的灌輸。
很多業務員讀者常跟我溝通一點——“客戶不需要非車險,如何銷售”,這說明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產險業務對于風險的認知還是停留在“剛需”這個概念上,如果以此推斷,是不是年金、增額終身壽和重疾就根本沒有市場呢?這也充分說明產險行業的培訓在意識部分是非常薄弱的。
成年人的培訓是一場溝通和激發,只有解決了意識問題,才會有真實的培訓需求,否則后面的內容安排形同虛設;
四是重產品,輕市場
還是以非車險培訓為例,很多培訓會只會對產品的條款和免責部分進行講解,但是銷售方面的培訓缺乏,比如產品的銷售場景在哪,客戶為什么需要這類產品,客戶為什么要選擇我們的產品,我們的細化市場在哪,業務員的獲取業務通道有哪些等等。
即便是普及性的非車培訓,也需要讓銷售員工理解非車險產品的大框架、各類產品的風險特點,以便讓員工掌握非車產品常識,和非常重要的“業務邊界”問題。
也就是說培訓不只是要讓學習掌握“what"的部分,更多的是要掌握”how"的部分。
五是重培訓,輕實踐
培訓最終是為了銷售服務的,場下功夫很重要。對于學員來講,通過培訓并且完成銷售才是受訓工作的結束。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才能出真知,好比游泳,岸上教學只是一個短暫的基本動作的掌握,水里摸索才是長期的過程,但是產險行業的培訓往往止步于課堂,知識點和技能沒辦法強化成“肌肉記憶”,從而讓培訓效果變得曇花一現
……
企業要轉型,需要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完善培訓體系,激發業務員活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凝聚力;對于行業來說,不斷涌現的高素質的銷售人才,可以拓寬業務邊界,深化保險的保障功能。
往往沒想到,財險公司流行的團建居然是……
對于財險業務員來說,區分車險非車險沒有任何意義
“老三家”賺得盆滿缽滿,“車險限速”幫了大忙
“砍掉”基層機構的大腦,對中小財險公司來說是明智的嗎?
財險行業:不怕公司規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門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車險嗎?
在銷售物業管理責任險時,業務員要注意這個細節
為了躲避“垃圾”車險業務,財險公司閉門謝客
唉!鉆保險空子賺錢的人不少呀
非車險太亂了,我們還是做車險吧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