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臉,樹要皮,電燈泡子要玻璃。
這句俗語,金融機構現在應該深有感觸,且頗有發言權。
2021年春,一紙文件將聲譽風險管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銀行保險機構人人自危,壓力山大。
聲譽是金融業的核心軟實力。
對經歷過聲譽風險事件的金融業來說,扎牢籬笆、補齊短板勢在必行,一切都是為了防患于未然,挽狂瀾于既倒。
往大了說,聲譽風險事關金融穩定和市場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往小了說,聲譽風險關乎企業成敗和行業口碑,口碑比賺錢更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文件出臺后,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機構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分析輿情環境變化,研判輿情發展趨勢,排查輿情風險隱患,開展情景模擬演練……
效果如何,待實戰檢驗。當然,誰也不想有實戰的那一天。
但從實際行動來看,保險機構都“動”起來了,足以贏得肯定。
態度決定一切,相信保險機構能打贏這場與風險死磕的攻堅戰。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遺憾的是,文件出臺后,一批“觀察”接踵而至,觀點不一,心態各異。
仔細梳理:
幸災樂禍,看熱鬧不嫌事大者有之
站在道德制高點,指手畫腳者有之
火上澆油,唯恐行業不亂者有之
……
當然,道理大家都懂。相比說教,保險機構更關心如何操作應對,這才是“實”的東西。
三個方面吧。
第一,聲譽風險是表象,表現為負面影響,根子在企業內外部的風險隱患。
一個公司里,PR們經常被戲稱為“背鍋俠”,壓力可想而知。
現實中,除極個別保險公司將品牌前置,賦予其絕對的話語權之外,大多數品牌部門多是絕對的后臺,遠離消費者、遠離業務一線。但就絕大多數聲譽風險事件而言,源頭卻又主要來源于一線,錯位之下,除了怒其不爭,只能乖乖地做好“背鍋俠”的本分。
當然,不可回避的是,在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內外部環境中處處都有潛在的輿情風險,比如信用風險、合規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國別風險、戰略風險、信息科技風險等。
這就需要保險機構將聲譽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尤其是聲譽風險管理部門要深入了解每一個部門和人員的職能職責,熟悉每一項業務的開展情況,掌握第三方合作機構(聲譽風險的潛在“大坑”)的動向等。
同時,有針對性地強化外部環境研究,緊盯政策、市場、同業、國際等動向變化,提前預判,做好預案。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一句話:勤互動,多溝通,多研究,將聲譽風險意識灌輸到每一個人心里,覆蓋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讓每個人都清楚自己是聲譽風險管理的責任人,面對聲譽風險,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其外、獨善其身。
董事長或主要負責人是聲譽風險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也最容易導致公司出現惡劣聲譽風險危機。
殷鑒不遠,此處省略五百字。
以保險機構現有的組織架構和發展邏輯,僅靠自覺顯然不現實,那就多提醒、多嘮叨吧。
第二,保險機構是命運共同體,同行發生聲譽風險事件時,要摒棄看客心態,吸取其經驗教訓。
對保險機構來說,深處行業之中,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面對行業200余家機構,業內人士能分清子丑寅卯者都在少數,更不要說普通的消費者。在行業形象本就不高的情況下,任何一家機構的輿情事件都無異雪上加霜。
全面互聯的網絡時代,任何微小的輿情事件都可飛速發展,打行業一個措手不及。這是網絡時代爆炸式傳播效應的本質特征,快得令人無法反應。
但問題在于,除個別頭部保險機構外,很多中小甚至大型保險機構在應對聲譽風險方面還是零基礎,缺乏有效方法和基本素養,缺少指揮統籌和堅強定力。面對輿情事件,或將潰不成軍。遺憾的是,即便監管再次強調,但大部分保險機構仍未從根本上反思自我,排查風險隱患,個別機構甚至匿名惡意詆毀,損人不利已,多重影響之下,最終受傷的是整個保險業。
第三,聲譽風險應對處置要把握好時度效,這是鐵律,更是根本遵循。
不管是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還是突發事件報道、熱點引導、輿論監督,都要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時度效是統一的有機整體,時就是時機、節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實效,其核心要義是遵從規律、精準傳播、因事而為、講求效果。
遇到輿情事件,回不回應,什么時候回應,通過什么形式回應,以多大力度回應,怎么回應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都需要認真揣摩、認真掂量。該快的要第一時間發布,該慢的要三思而后行,該造勢的要濃墨重彩,該淡化的要低調處理,是局部問題的不要渲染成全局問題,是個別現象的不要給人造成錯誤的整體印象。
反觀近年來一些企業應對聲譽風險事件的表現,時度效皆有很大改進提升的空間。
有的企業積極準備新聞口徑,但沒有在第一時間回應,導致小事件演變成大輿情。
有的企業準備了口徑,但沒有主動通過新聞發布、媒體通氣、聲明、公告等適當形式披露相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甚至遮遮掩掩,媒體反復詢問才得到回應,有效的發布和回應渠道沒有得到公司應有的重視和正視。
有的企業顧左右而言他,回避問題,或是過度反應,缺乏應有的誠意。
誤了時,失了度,效果可想而知。
當前內外部環境紛繁復雜,保險業聲譽風險形勢嚴峻,建立聲譽風險防范和應對機制刻不容緩。
當下,保險業呼喚一場應對聲譽風險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