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人壽上市之路沸沸揚揚。
8月27日,在天茂集團發布“擬整體吸收合并國華人壽”公告后的第10個交易日,相關交易預案正式出爐。
于此同時,天茂集團還發布了多份公告,只是公告的內容頗有韻味。
比如,在《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關于重大資產重組履行法定程序的完備性、合規性及提交的法律文件的有效性的說明》公告中說:根據《公司法》、《證券法》、《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吸收合并協議》,本次交易尚需履行的審批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中國證監會核準本次交易方案、中國銀保監會批準本次交易方案……
再比如,在《董事會關于公司本次交易符合《關于規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的說明》公告中說:本次交易涉及有關報批事項的,公司已經在《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中披露已向有關主管部門報批的進展情況和尚需呈報批準的程序,并對可能無法獲得批準的風險作出了特別提示。
還有《關于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暨關聯交易的一般風險提示暨公司股票復牌的提示性公告》公告中說:截至目前,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涉及標的資產的審計和評估工作尚未完成……經有權監管機構批準后方可正式實施,能否通過審批尚存在不確定性風險。
都說上市是把雙刃劍,但目力所及的好處又讓所有險企趨之如鶩,畢竟縱觀資本市場,偌大的保險業僅有5家A股上市險企,可想象空間實在巨大,蛋糕在哪放著,任誰都想去分一塊。
只是作為經營風險的主體,監管部門的態度始終是慎之又慎,畢竟,搞不好就會涉及系統性風險,這樣的鍋不是想背就能背得起。
君不見,晃晃十余年間,多家險企上市路上競折腰。
中華財險
2005年,只有2億元注冊資本的中華財險償付能力陷入困境。為解決償付能力,中華財險強推員工持股計劃,強制一定級別以上員工注資入股。
中華財險作為最后一家完成股改的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已經由一家單一的財險公司演變為一家控股公司,形成一產一壽的格局。中華財險注冊資本也由之前的2億元增至146.4億元,只是那些難時救主的員工們,持股比例已被大幅稀釋。
更名之后的中華保險上市夢不斷,只是,曾經的員工持股問題卻成了其上市難以逾越的阻礙。根據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人數是2-200人,對于未上市的公司,股東人數等于發起人人數。
鑒于中華保險和中華財險的股東人數超過了公司法的規定,若要IPO,則要降低股東人數。
對中華保險而言,不忘舊情與野心間的抉擇已成是與非之爭。
泰康保險
2016年8月,在“泰康人壽成立二十周年司慶”上,泰康人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公開對媒體表示,要在三年內成為一個公眾公司。
同期,原保監會也批準了泰康的集團化方案,同意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集團化改組,公司名稱變更為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業內猜測該舉措也是為了上市做準備,甚至曾經一度報出泰康保險已向監管部門遞交上市材料的新聞。然而三年時間過去了,泰康集團上市的消息杳無音訊,泰康上市或是媒體和資本的“一廂情愿”。
華泰保險
華泰保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梓木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上市時間表。作為中國第一家全國股份制財產保險公司,華泰保險從未掩飾過自己想要上市的決心,早在2001年就與中金公司初步磋商上市問題。
上市作為華泰保險的既定計劃,卻一直沒有實際進展。公開資料顯示,華泰保險成立于1996年,注冊資本金40.22億元。創立之處的63家股東不僅創下國內保險機構股東最多的記錄,亦為上市之路埋下了難以消弭的痛。
近日,華泰保險股權再現變動,在股權變化中,華泰保險的股權也由原來的分散逐漸變得集中,只不知,是否可如君所愿。
合眾人壽
合眾人壽目標直指上市久矣。早在2010年,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便表示,合眾人壽將于2015年實現上市,中間曲折盡人皆知,但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一心為民的全國政協委員戴皓,再次公開談及合眾人壽的上市規劃:將在2018年或2019年實現上市目標。
為謀求上市,合眾人壽先后經歷了多次增資,目前,合眾人壽的注冊資本已從初始的3億元變更為42.83億元。
然而,2019過半,與合眾人壽的上市大計相比,媒體的關注焦點卻更多的集中在其嚴重虧損、董事長行賄史以及頻頻的監管罰單上來。上市或只成一聲嘆息。
君康人壽
此前多家媒體報道稱,君康人壽在2017年,在其內部提出未來五年要實現公司IPO。具體而言,計劃在2017年實現轉型發展,2018-2019年布局金融生態圈,2020-2021年實現公司IPO。
只是,其一方面在放出即將上市消息的同時又不斷高調辟謠,其中奧妙或許只有舊人知。
從昭德人壽、正德人壽,再到君康人壽,伴隨著企業名稱的不斷變換,君康人壽成立十余年來股權結構和實際控制人亦在不斷更迭,而股東的交替不僅帶來了經營方式的頻繁變更和投資理念的沖突,也給君康未來的IPO道路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吉祥人壽
2017年11月,在吉祥人壽“創業五周年總結表彰暨新五年發展開局總動員”會議上,時任吉祥人壽董事長周濤高調宣布:快速轉型、加速盈利,謀劃上市。
但在強勢的資本面前,似乎所有的聲音都會成浮云:進入2018年,原董事長周濤因工作原因提出辭職,第一大股東方湖南財信投資系的黃志剛于7月成為吉祥人壽新任董事長。上市計劃自此再未被公開提起。
7年巨虧14億,人已去物已非,上市只能留待后來人。
中融人壽
2018年6月,中融人壽高調宣布,力爭3年后啟動IPO,實現公開上市。只是,這不是第一次。成立于2010年3月的中融人壽并非首次誓言IPO,在開業伊始就曾定下在2年內盈利、5年內實現上市的戰略目標。
然而,與中融人壽而言,自身發展路徑卻與上市漸行漸遠。比如,中融人壽曾一度成為保險業內為數不多、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公司之一,并曾被勒令停止開展新業務、增設分支機構和增加股票投資。
對于距離上市硬杠杠——三年連續盈利愈發遙遠的中融人壽來說,上市路漫漫,且行且珍惜吧。
安華農險
作為國內首批專業農險公司,本偏居東北春城的安華農險,在卻志存高遠。
早在2006年,安華農險就提出借殼上市計劃,直到2015年年報中還提到,“積極籌劃通過公開上市等手段,打造持續融資平臺,以滿足未來業務不斷擴展帶來的償付能力需求”。
雖然其以“打造中國第一農業保險公司”為愿景,但股權糾紛不止、增資困局未解、高管更迭頻繁、償付能力游走于監管紅線上下……,現實的困頓中,安華農險曾經躊躇滿志的上市計劃,早已不再被提及。
國元農險
國元農險成立于2008年的國元農險,注冊地安徽,是全國第四家專業農險保險公司,也是安徽第一家保險法人機構。
其前董事長張子良曾如是描述企業愿景——籌建5-6家省級分公司,成立一家農村壽險公司,之后要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組建國元農險集團,并最終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朝著集團化目標持續發展。
只是,這一描述像極了當初的安華農險,且其業務范圍與安華農險也頗為相似,農險保費占比不低于60%。
不過,與之不同的是,國元農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盈利狀態,暫未出現虧損,并且近日,國元農險還推出了員工持股計劃進一步加碼上市籌碼,只是不知,其盈利勢頭能否持續6年,真的能等到上市的那一天?
長安責任
2019年1月,銀保監會對長安責任保險下發監管函,責令其增加資本金,完成增資擴股工作。2019年8月長安責任保險增資事項獲批復,增加注冊資本16.3億元,注冊資本將從16.2億元增至32.5億元,順利引入蚌埠高新投資集團和國厚資產。
基于此,國厚資產董事長李厚文在公司2019年年中工作會議上高調宣布,長安責任在未來8-10年內實現盈利-增資-上市三部曲。新家長初抱保險一子,所有的期待都值得肯定,只是面對監管處罰、經營不善等等過往的不堪,上市三部曲怕是很難彈。
安誠財險
對于設立之初曾立下上市“豪言”的安誠財險,盡管在數次增資之后資本實力明顯提升,但市場占率仍相對較低,盈利狀況起伏不定,上市之夢或仍有距離。
從主營業務來看,車險大幅虧損是拖累凈利潤的主要原因。以近兩年為例,其機動車保險(含交強險)分別承保虧損2.74億元、2.96億元。
2017年初,安誠財險提出“351、515”的戰略目標,即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保費收入超過50億,資產規模達到100億;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保費收入超過100億,實現凈利潤5個億。
只是股權頻頻被質、高管變動或遭免職、市占率低且未擺脫虧損的安誠保險,上市之路或仍漫長。
渤海財險
2018年1月,渤海財險2018年工作會議,其前任總經理沈小鈞說,渤海財險要秉持“創新發展、持續盈利”的經營思想,以“強監管,促發展,抓服務,上水平”為經營主線,為五年內實現公司上市、實現多種經營業態的集團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只是,扭虧無望、沈小鈞掛冠而去,上市之路也變得遙遙無期,作為天津國有骨干企業發起設立的希望之星,增資之路自是順風順水,但成立逾十四年,持續兩年盈利都成奢望,在連續三年盈利的硬杠杠面前,想必主事者已無言再提上市豪言。
永安財險
復星加持的永安財險讓這家有著23年歷史的老牌保險公司成為近年來行業的焦點。回顧永安財險首次對外發布上市計劃可以追溯到2011年,時任董事長是張東武稱將在2015年前上市。
2017年,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也公開表示,公司旗下的永安財險將要抓住市場機遇、深化國有體制機制改革,加快上市步伐。
只是,2017年底,永安保險任職五年的總裁蔣明突然在董事會臨時會議上被解聘。大股東為控制權爭斗不休時,小股東已心生去意。業內共識,皆因其經營業績下滑、內部管理欠穩。
如今,永安財險凈利潤再次大幅下滑。2015年公司凈利潤8.33億元,到2018已縮減至1.81億元,永安財險的上市之路還能否走下去?
眾誠保險
眾誠保險的2018年經營工作會議,“啟動IPO”被確定為其重點推進的項目之一。
成立于2011年6月眾誠保險,是國內首家由汽車集團發起成立的專業汽車保險公司,并于2016年6月在新三板掛牌。根據其歷年年報數據,自2011年6月成立最初的七年里,眾誠保險“七連虧”,總虧損超過5億元。
不過,虧損的狀態在2018年得以扭轉,眾誠保險2018年全年實現凈利潤625.79萬元,為成立8年來的首年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眾誠保險成立8年來,車險承保利潤一直都處于虧損狀態,即便是2018年該公司實現盈利的情況下,車險承保利潤依然虧損。深陷主業虧損泥潭的眾誠保險,連續三年盈利的壓力可想而知,上市宣言或許也能是新任董事長的難言之語。
保契銳評丨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瓊瑤今日花葬,我們到底該如何優雅地跟世界告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