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銳評
新世紀以來“三農”基本都會以中央一號文的角色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畢竟,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底色在于農。
盡管保險復業以來,農業保險亦在不斷推進,但真正的發展則可追溯至政策性農業保險推至全國的2007年。
這一年,業內多將之視為中國近代農業保險的歷史轉折。在農險主體“4+2”模式的推動下,我國農業保險自此正式走上快車道。
時至今日,農業保險已成為非車領域增速和體量都最具競爭力的險種之一,業內亦有財險“四朵金花”之首一說。
但粗放式的飛速發展,似乎是過去12年間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主旋律。
政策層面,農業、保險、財政、林業等各部門之間利益協調難度與日俱增,農險產品由主管農業的部門擬定、保費補貼由財政預算統籌,而真正承擔保險保障全鏈條服務的保險業則更多處于被動執行層。
于農險經營主體而言,“4+2”之后盡管不斷有保險主體陸續切入農險領域,但跑馬圈地般的業務開拓背后,則是愈演愈烈的資源爭奪戰,并由此衍生出虛假承保、虛假理賠、不出險全額返還保費等虛假套費現象,農險一度成為最高危的職業。
C端消費者亦即中國“三農”的獲得感卻與農險的飛速發展難以同步。受限于我國小農經濟這一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制約以及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劇,統保統賠成為農險經營主體過去一個時代迫不得已的選擇,而在此背景下,小農戶的保險利益往往會受制于利益各方。
而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在資金需求更趨強烈的當下,保險業的保障與資金融通之功能的創新速度卻稍顯不足。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40年風雨歷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較為籠統的結論:產業基礎、政策扶持、人文素養乃至地理區位等等方面的客觀條件,都無法與改革創新意識相匹配,往往,觀念的變革是一個行業有沒有可能發展起來的唯一條件。
而觀念的變革則需要寥若星辰般一個個具有溫情的個體意識凝聚而來。
今天,《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則將此前散落各方的發展突圍模式集于一體,惜賠、拖賠、騙取財政補貼資金、虛假承保、虛假理賠等行業痼疾均有涉及,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定性:推動農業保險“保價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
但回顧2007年至今的農業保險發展路徑,或許只有對農業保險進行更高維度的全景掃描,才能透過農業保險奇跡般高速發展的光芒,發現農業保險深處存在著的那些迷霧。
比如,以保本微利為方向、以財政補貼為產業發展支撐的農險到底適不適合真正的市場化?民營資本到底適不適合介入其中?
在銀保監會的答記者問中,保契的讀者可以關注一點:加強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細化完善內控體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
之所以要關注,是因為這是意見落地的根本之所在,如果說大公司左右行業的歷史,那小公司則體現真實的歷史。
“4+2”以及后續陸續參與農險經營的公司,國有資本居多,因為這符合政策性險種的定位,但之前部分作為農險市場化運作的參與者,時至今日,卻大多受累于資本的博弈,在某些時候承保理賠甚至可以成為股東借由經營層之手相互攻擊的工具。
故而,對經營主體的再定位以及其內部治理的管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會成為意見落地成功與否這一結構性困局的關鍵。
滄海橫流,歷史從來浩蕩向前。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農業保險很像一個魔方,前景超乎尋常的美妙,就是現實有些凌亂,某些時候甚至讓人理不出一個頭緒。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國家層面強調:農業保險一定要搞好,財政要支持農民參加保險,并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討論農業保險有關問題,推動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
2019年5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并原則同意《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10月9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林草局聯合印發了《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保障措施等,是今后一段時期開展農業保險工作的根本遵循。
銀保監會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會同財政部、農業農村部、林草局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寬服務領域,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市場秩序,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財政部不斷加大對農業保險支持力度。2018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199億元,為1.95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補貼資金放大174倍。
目前,我國已建成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點40萬個,基層服務人員近50萬人,基本覆蓋所有縣級行政區域、95%以上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農業保險深度(保費/第一產業增加值)約0.88%、農業保險密度(保費/農業從業人口)約286元/人,農業保險在金融服務“三農”中居領先地位。
在此基礎上,《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到2022年,稻谷、小麥、玉米3大主糧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70%以上,收入保險成為我國農業保險的重要險種,農業保險深度達到1%,農業保險密度達到500元/人。
要實現上述目標,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需達到840億元,相當于年均增長10%以上,這一目標基本符合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規律,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經過努力預計可如期實現。
到2030年,農業保險持續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總體發展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補貼有效率、產業有保障、農民得實惠、機構可持續的多贏格局。
農民獲得感是體現農業保險發展質量的關鍵指標,農業保險的發展質量高不高主要看農民獲得感強不強。
目前,農戶尤其是規模經營戶日益增長的風險保障需求還難以得到有效滿足,保費繳納動態調整和無賠款優待尚未得到很好落實,獲得賠款不足額、不及時等問題時有發生。
為切實提高農業保險發展質量,落實各項便民惠民舉措,《指導意見》將提升農民獲得感貫穿始終,給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和措施,對可能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作了禁止性規定,保障措施中既有“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等總體要求,又有“五公開、兩到戶”等具體部署。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信息化水平與提質增效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如,涉農數據共享整合有限,風險區劃和費率調整機制不夠健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為此,《指導意見》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以信息化推動提升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相關要求至少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完善農業保險條款和費率擬訂機制,構建全國農業生產風險地圖,實現基于地區風險的差異化定價。
二是加強農業保險信息共享,實現動態掌握參保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相關情況,從源頭上防止弄虛作假和騙取財政補貼資金等行為。
三是優化保險機構布局,加強對保險機構的規范管理,建立以服務能力為導向的保險機構招投標和動態考評制度。
四是完善風險防范機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成立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擬將其作為加強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承載主體。
保險業能不能出現“曉華姐”
現實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財險公司出路何在
舉國關注之下,保險業能答對養老這道題嗎?
從宏觀視角看開門紅發力點
上市險企三季報集體爆紅,分紅險大賣更添信心
拒收商保病人,傷害的到底是誰?
小米車險能否熬過車險“報行不合一”周期?
高端養老社區或將迎來黃金二十年
《保險法》修訂猜想
看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信心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