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市險企表現好還是不好?
作為承保和投資雙輪驅動的行業,數據之下,我們卻很難給出具體的判斷,見仁見智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歷經40年發展,保險業如蝶破繭,振翅高飛,日漸成為公眾高度認可的保障方式之一,社會地位不斷攀升,這期間,以上市險企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功不可沒。
而且即使具體到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上市險企表現依然靚麗,保單數量、保障范圍、保障金額均實現良性發展,在貢獻社會的同時,得益于資本市場的良好表現和稅收紅利的加持,除去對其利潤構成的刻畫之外,其盈利能力亦是毋庸置疑。
但正如開篇數據所示,整體的高利潤,拆解之后卻有縫隙。
比如,承保端盈利能力依然未見明顯好轉,新業務價值提升參差不齊,產品同質化問題進一步加劇,手續費和管理費到底是不是左手倒右手依然存疑,等等。
從投資端看,2018年和2019年的投資收益變化或許只證明了一件事,保險業的投資者與普通國人并無二致——偏愛小概率事件。
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國人愛讀書。
比如,我們都愛讀三國演義,其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我們熟悉的版本是在極少出現東風的季節,諸葛亮神機妙算認為會有東風過境,故而大膽一試,終成功破敵。
但根據易中天的考證,此故事應為虛構,只是作者順應了讀者的心理訴求,從邪不壓正的的角度出發,將數十萬大軍的生死寄希望于小概率的東風來襲,最終卻大獲全勝,成功引發讀者共鳴。
但作為商業行為,就要切實肩負起對股東的責任,以小概率事件博取大成功或許很難持久。
故而,承保端的利潤不應是或有,而是必有。基于此,我們追本溯源會發現產品最值得深思。
近日熱議的瑞幸董責險事件或許可以作為我們觀察財險的一個著眼點,瑞幸事件之后業內外都在探討保險到底會不會賠,但卻較少探討產品設計和承保之初,到底有沒有做過充分的評估。
在此,有一點值得關注,國際保險巨頭尤其經營董責險多年、最具成熟運營經驗的美亞財險等公司并未出現在瑞幸此次承保名單之中,反而是旨在沖擊全球影響力的平安等機構承保了這份大保單。
根據現有分析來看,此次賠付應為大概率事件,從這一小切口看,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外資公司的承保利潤基本都可以保證,而中資公司卻鮮有承保端平穩盈利者。
再看壽險,縱觀年報,分紅、萬能基本占據主導,即使在健康險需求日趨旺盛、回歸保障主旋律漸入高潮之際,多家上市險企排名居前的保險產品依然以分紅、萬能等新型保險產品為主,根源當然是產品開發還是以銷售為導向,無分紅無收益無保險。
畢竟,消費者習慣了接受兼具保障與收益的產品,純保障類產品自然難有生存空間。
這一切看似無解,產品無銷量公司不能接受、監管亦會因此通報。在死差、費差、利差難分伯仲的競爭之下,好的產品不僅要更便宜,還要收益高,盈利從何談起?
產品是保險機構發展戰略最直接的體現
產品是保險機構發展戰略最直接的體現,但鑒于高管的持續更迭(2019年,業內最熱鬧的當屬高管變動),短期生存(現金流)和業績的訴求自然會成為戰略制定的基礎出發點。
新華年報便可佐證這一觀點,壓縮銀保和躉交發力個險及長險的新華,行至半途,戰略突變,發力躉交,誓要三年再造一個新銀保渠道。
破繭成蝶的過程注定痛苦,不被理解且痛苦的蛻變過程無人關注,只有成蝶之后才能感受到萬朝歸宗的榮耀。但強行蛻變的過程卻危機重重。
疫情或是蛻變的最好催化劑,只是幾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線上如何發力,但無論線下還是線上,發力的基礎都是產品。
但近距離回顧可見,醫療險費率改革以及稍早之前的分紅險補充規定,健康險新規,互聯網保險新規等關涉產品的政策陸續出臺或在路上,均持續傳遞著更嚴、更細的產品監管趨勢。
監管之外,巨變之年,公眾對純保障產品需求的覺醒成為市場端的有效推動力量,給了保險主體構建以保障型產品為核心戰略的現實基礎。
期待明年的年報中,純保障產品能出現在上市險企排名前五的產品榜單上。
關注保契的點個在看
接入Deepseek,快一步慢一步?
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