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直面市場競爭 減少“朝秦暮楚”的損失
根據通知內容,停薪留職后,根據職務年限,公司支持三到六個月標準工資,作為自行創業基金和期間生活保障。停薪留職期間,社保由公司代繳,不再享受公司其他福利項目。基礎標準為三個月標準工資,任B類及以上職務每滿兩年增加一個月工資,最多不超過六個月,原則上逐月發放,特殊情況經特批可一次性發放。
停薪留職期間,人事關系轉至公司組織人事部,統歸人才儲備管理,日常事務由工會部門安排和服務。
停薪留職人員所涉及人力成本由公司人力成本儲備負擔,不額外追加預算。
據了解,華夏人壽B類干部主要是處室負責人,A類干部主要是部門負責人。在華夏人壽,45周歲以上的更多是A類。
關于華夏人壽鼓勵干部停薪留職創業,華夏人壽對外給出了回復:
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的決定。疫情期間,大家都有很多思考,有人認為當前是最恐慌其實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刻,提出公司給予停薪留職政策出去創業,經研究,公司給予政策通道,并給予一定經濟支持。
二是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角。由于公司這些年經營發展的經驗價值,大量干部面臨高薪高職挖角,有人“朝秦暮楚”客觀存在,最終損失的還在公司,不如站在員工角度上支持他們成長進步,如果事業不順可以倦鳥歸巢,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三是支持各單位自主經營、化解壓力、擔升效率。近年來公司施行市場化改革,化小經營單元,成本自擔、自主經營。總部各部門、分公司內部各單位的薪酬總量都是固變分離計算提取。在此形勢下,各單位也希望有適合的政策來疏導部分成本壓力,提質增效,揚棄向前。
02
“放棄平庸員工”
堅持5%的末尾淘汰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初,華夏人壽就曾被曝出一份裁員方案,人員涉及公司全系統,包括總公司及各分支機構的內勤,目的主要是控制薪酬。具體來看,有四項內容:
一、總公司編制核減21個。核減后,以部門為單位,在2月底之前減員5%,基數為部門現有人數。核算減員人數不足1人的部門,至少應減員1人,如不減員,則公司直接核減部門薪資成本總量的5%。確實無法完成減員任務的部門,每少減員1人,部門薪資成本總量核減5%。
二、總公司上半年內,將撤銷部分工作寬度和深度不足的職能部門和功能處。下半年將擇機另行減員5%。
三、分公司2019年度后線人力成本總量在下達標準內核減5%,年度結余部分的50%留存分公司自主使用。
四、各分公司須在2月底前減員5%,基數為現有后線人員數量;減員不達標的,再核減人力成本總量的10%。
“重點是減員不減薪,不減員的部門會減少部門5%的薪資成本,也就是說不裁員就會被集體降薪,而如果減員了,則意味著剩下的員工被加薪了”
提到末位淘汰制,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華為公司,而在對公司的政策進行解讀時,華夏人壽黨委書記、總裁趙子良最先提到的就是任正非的“放棄平庸員工”。近年來,華夏的確在堅持5%的末尾淘汰機制。
03
變相裁員困境:
2019年凈現金流-101.85億元
今年2月29日華夏人壽發布2019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據報告統計,華夏人壽2019年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827.95億元,同比增長15.49%;累計實現凈利潤7.16億元,同比下降77.16%,而如果不考慮稅優的支持,華夏人壽2019年則是虧損8.21億元。
雖然近年來,華夏人壽發展勢頭迅猛,在2018年躋身于處于千億元保費俱樂部,躍升至壽險業老四,保費規模僅次于國壽、平安壽、太保壽,三家公司。而2018年公司凈利潤為28.8億,較2017年的43億減少14.2億,同比下降33%。
但連續兩年的凈利下滑,確實給高速發展的公司帶來不小壓力。值得關注的是,在凈現金流方面,華夏人壽201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凈現金流數值依次為-52.2億元、-50.96億元、28.15億元、-26.84億元,即華夏人壽2019年整年凈現金流為-101.85億元。
關注保契的點個在看
保險業能不能出現“曉華姐”
現實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財險公司出路何在
舉國關注之下,保險業能答對養老這道題嗎?
從宏觀視角看開門紅發力點
上市險企三季報集體爆紅,分紅險大賣更添信心
拒收商保病人,傷害的到底是誰?
小米車險能否熬過車險“報行不合一”周期?
高端養老社區或將迎來黃金二十年
《保險法》修訂猜想
看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信心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