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持續蔓延,當前疫情正朝著常態化方向發展。常態化疫情下,商業健康險既面臨挑戰,也迎來難得機遇。要充分以此為契機,從公共衛生事件保險長效機制建設、保險意識教育與產品宣傳、營銷渠道線上轉型、專門細分險種開發、提升精算與風險管理水平以及增強健康保障與管理能力六個方面進行調整。
關鍵詞:新冠疫情常態化;平安健康險;平安惠民保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全球政治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當前,雖然國內疫情得到了很好控制,但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蔓延仍在加劇,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控制,正進入常態化階段。疫情肆虐全球,誰能“獨善其身”?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最新研判,我國面臨的境外輸入病例風險導入本地傳播風險增大,冬季將處于疫情零星散發狀態,局部地區可能發生聚集性疫情。
商業健康險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防控疫情、保障民眾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在這次疫情中,商業健康險的作用與表現如何?常態化疫情背景下,商業健康險面臨哪些發展機遇與挑戰? 又將如何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變革?
對話 | 第十三期 | 特邀嘉賓
汪傳江
■ 華東師范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教于上海師范大學投資與保險系
01
商業健康險的發展狀況以及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與表現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與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商業健康險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最近十年來商業健康險原保費收入與賠付支出均呈現出高速增長勢頭,尤其是2015年后原保費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5%(如圖1),今年疫情的暴發更是激發了健康險的巨大需求潛力。但相對于較快的增長速度,我國商業健康險整體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滲透率不足,2019年保險深度僅為0.71%,不及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保險密度只有504.7元/人,只有美國等成熟市場的八分之一,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圖1:近年來商業健康保險原保費收入與賠付支出變化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網站
由于商業保險覆蓋率較低,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健康險賠款支出占個人衛生總支出的比重不到4%,且由于前期相關險種供應不足,因此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所發揮的作用有限,沒有很好地起到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補充作用。實際上,此次疫情中,醫療費用主要由個人醫保支付與政府兜底,通過保險機構理賠支付的份額較少。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截止5月18日抗疫專屬理賠累計賠付金額4.39億元。
02
常態化疫情對商業健康險形成的機遇與挑戰
疫情暴發以來,各行各業均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當前疫情呈現出的常態化發展態勢,更是凸顯其影響的長期性與深刻性。商業健康險作為健康風險管理行業,在此次疫情中更是首當其沖,既面臨不少挑戰,也面臨難得機遇。
第一:疫情常態化將進一步提升民眾的健康保險意識與需求,健康險迎來重要機遇期。
受疫情沖擊,今年上半年保險行業保費收入增速放緩,但健康險卻逆勢增長,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前三季度保費高達6666億,同比增長17.4.%,遠超保險行業整體平均增速。高速增長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引發了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疫情常態化將進一步顯著提升民眾的保險意識,再加上近期一系列政策的加持,健康險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第二:疫情常態化為健康險企業實現線上數字化轉型、營銷隊伍線上轉移提供了重要關鍵期。
疫情的暴發催生了線上消費的快速發展,保險企業為了應對線下渠道受阻,線上營銷渠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事實也證明前期互聯網保險發展較好的企業,在疫情發生后受到的影響更小,且后期的增長速度更快。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健康險線上營銷渠道將發揮日益重要的持久作用,并可能最終重塑消費者的投保心理與行為,這為商業健康險實現線上數字化轉型與營銷隊伍線上轉移提供了重要契機。
第三:疫情常態化為保險企業發現自身經營問題并整改落實提供了較長窗口期。
此次疫情雖然為健康險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機遇期,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疫情常態化之下,商業健康險將迎來一段相對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保險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段較長時間的重要窗口期,對疫情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不足與問題進行改進落實,為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做好充分準備。
第四:常態化疫情引起線下渠道不斷收窄,后疫情時期需求回落后,線上競爭將更加激烈。
疫情發生后,民眾心理受到較大沖擊,投保積極性顯著增強,健康險出現了爆發式的消費增長。但2003年非典經驗顯示(如圖2所示),當疫情結束后,像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等保險市場很快又恢復到往常狀況,甚至出現放緩以及增幅下跌。相對于非典,這次疫情持續時間更長,將在很大程度上透支未來的消費能力,可以預期疫情結束后健康險需求將出現大幅回落。再加上當前的常態化疫情使得線下渠道不斷收窄以及產品同質化嚴重,因此待后疫情時期需求回落后,企業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線上競爭將更加激烈。
注:月保費增速差值=當月保費同比增速-上年當月保費同比增速
圖2:非典疫情期間各月保費增速差值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網站
第五:疫情常態化將進一步提升消費者對健康險的風險管理與健康保障功能的要求,對產品創新與精算能力提出了新挑戰。
當前疫情的常態化,讓民眾更切身體會到不能僅僅依靠一時的醫學防護來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而需要為自身建立長久可靠的健康風險保障機制,這就需要商業健康險的參與。這種新的趨勢,對商業健康險的風險管理與健康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目標,尤其是對突發危機的御險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對產品創新與精算水平提出了新挑戰。
03
常態化疫情下商業健康險發展的變革調整
疫情就是一次大考,每一次災難與考驗無不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健康保險行業要以此次疫情為契機,認真總結暴露出的問題與不足,充分利用當前難得的“常態化疫情窗口期與機遇期”,以國家需要與民眾需求為導向加緊謀劃布局,助力疫情防控,充分發揮健康險在公共衛生風險與危機管理中的保障功能,保障民眾健康安全,為后疫情時代做好準備,發揮商業健康險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應有作用。具體而言,建議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與發力。
第一:以疫情常態化為契機,加強保險教育與產品宣傳,提升民眾健康保險意識與企業品牌影響。
每一次災難無不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疫情的常態化與長期化,更是讓民眾切身感受到自身健康受到的威脅與不確定、單純依靠醫學防護與基本醫保并不能完全消除面臨的健康風險。健康保險企業要抓住疫情沖擊下民眾保險意識逐漸覺醒這一“關鍵機遇期”,充分利用常態化疫情留下的“較長窗口期”,聯合多方力量,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民眾的健康保險教育與產品宣傳,提升民眾的健康保險意識以及對企業產品的認知度。
當前我國商業健康險的投保率很低,人均保險密度只有500元左右,購買人群多為城市中青年群體,而廣大的老年與農村人群較少參與。在宣傳與教育過程中,要通過微信、抖音、直播等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推廣,要避免深奧的保險條款與專業術語、采取案例等普羅大眾看得懂的形式進行講解,充分發揮線上渠道優勢,讓廣大的中老年人群與農村人群也能夠聽得明白、買得放心。同時,要加強與政府、社區以及單位的合作,讓健康險進社區、進單位,共同進行宣傳教育,并為單位員工與社區家庭提供優質的健康保險產品,提升企業的公信力與品牌形象。
第二:加強針對老年人群與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保險新產品開發,提升產品的差異性與有效性。
此次疫情數據顯示,老年人群與慢性病人群是易感染人群且死亡率相對更高。疫情常態化背景下,要加強專門針對老年人群與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保險產品開發與供給,這不僅是疫情防控期間增強這兩類特殊人群的健康安全保障的內在需求,也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以及慢性病年輕化趨勢下應對老年人群與慢性病人群規模不斷擴大的必然舉措。
長期以來,雖然針對老年人群與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保險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風險管理難度大,很少有保險公司愿意涉足,產品供給嚴重不足,而這兩個人群恰恰是最需要進行健康風險管理的群體。不同于傳統健康險的投保人在投保時是健康體或標準體,老年人群與慢性病人群由于健康差異大,承保風險較大。要破解“帶病投保”控費難的問題,必須創新產品設計,根據投保人的健康差異定制不同的保險方案,同時需要進行健康評估、風險篩查、慢病管理與健康教育等,這就需要加強保險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甚至破除醫療信息壁壘,獲取全生命周期的慢病管理信息,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核保與慢病管理。
第三:推進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險長效機制,發揮商業健康險在公共衛生風險與危機中的管理與保障功能。
此次疫情中,大量的醫療費用主要由個人與醫保基金結算支付以及政府兜底,商業保險機構理賠額度很低,采取的仍然是一種由行政驅動的資源配置與風險應對機制,沒有發揮保險這種風險分擔保障機制的應有作用。隨著疫情向著常態化與長期化方向發展,完全依靠政府兜底與基本醫保資金支持,可能難以持續,再疊加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政府財政也將面臨更大壓力。
要以此次疫情為契機,依靠市場力量,推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險長效機制建設,形成市場化的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商業健康險在公共衛生風險與危機中的管理與保障功能,減輕政府的救助負擔與財政壓力,提升救助資金使用效率。在流行病等巨災保險的具體制度建設過程中,要重視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有效合作機制設計,在堅持市場化方向的同時,加大財政配套支持與稅收優惠,完善激勵機制,加強商業保險與社保的相互支持,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最終推動商業保險機構逐漸成為災害風險補償的主體。
第四:加快線上營銷渠道建設與數據信息共享,強化科技賦能健康保險力度,提升健康保險數字化水平。
疫情倒逼之下,保險企業的線上轉型不斷加快,疫情常態化更是將網絡營銷渠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業健康險應加快線下向線上遷移的速度,增強平臺鏈接健康產品與服務能力,提升營銷人員對線上信息的業務轉化速度與水平。但也要注意不能將線上渠道僅僅作為引流工具與獲客通道,而需要真正通過健康風險管理,形成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健康管理生態體系,提升客戶的滿意度與再保率。
同時,加快醫療機構與保險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為醫療大數據應用以及科技賦能保險提供數據基礎,提升健康保險的數字化水平。要加強醫療數據共享的立法工作,掃清保險與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流動與共享的機制障礙,加快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實現醫療控費與保險產品精準定價。
第五:切實增強企業精算水平與風險管理能力,加快再保險市場建設,提升風險分散能力。
保險公司業務的核心就是進行風險管理,發展流行病等巨災保險、為老年人群與慢性病人群進行疾病風險與健康管理,考驗的都是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與精算水平。要綜合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訓練迭代與優化精算模型,提升企業經營與風險管控的可持續性,強化優化應急響應機制,針對不同類型危機事件,制定不同的應急預案。同時,要加強對投保人健康評估、風險篩查、慢病管理與健康教育,利用智能穿戴技術實施投保全周期持續健康動態監測,降低企業賠付風險。
此外,要加快再保險市場建設。再保險市場是支撐保險業自身穩定發展的“穩定器”,也是判斷保險市場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對于有效降低保險機構的承保風險、分散流行病等巨災風險具有重要作用。要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創新再保險產品、服務與管理,擴大產品類型與服務范圍,提升國內再保險市場的供給與經營管理水平,采取市場化與全球化運營,減少對政府財政資金與國外市場的依賴度,嘗試發展再保險市場聯合體與再保險基金。
第六:推動健康險回歸“健康保障”本源,加快構建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產品與服務體系。
常態化疫情下,民眾的健康與保險意識顯著增強,意味著商業健康險要更加重視回歸“健康保障”的本源。長期以來,國內的健康險產品大多過于重視產品的儲蓄投資功能,而輕視了保障功能。商業健康險在產品設計與開發的過程中,要強化產品的保障屬性功能,真正滿足客戶的健康風險管理與保障需求,避免一味追求“線上流量套現”的短期行為。
疫情暴發后,商業健康險線上投保數量大幅激增。健康險企業要推動回歸“健康保障”本源,實現用戶轉化,增強用戶粘性,必須加快構建以服務客戶健康管理為中心、覆蓋全生命周期、全景式、全產業鏈接的健康產品與服務體系,提升企業的健康管理服務整體效能,真正實現引得來、留得住。
< END >
BaoQi
投稿郵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權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該公眾號轉載文本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保契銳評丨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瓊瑤今日花葬,我們到底該如何優雅地跟世界告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