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盤點①
監管引航,2020銀保監大事件
2020盤點
車險關乎千家萬戶的安全出行,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
2019年我國車險承保機動車達2.6億輛,保費收入8189億元,占財險保費的63%,一如既往地高居財產保險榜首。但長久以來,車險難題經年無解,車險改革始終未曾停下腳步,回顧過去,行業監管分別于 2015、2017、2018 年三推商車費改,并陸續發布7個文件,險企的自主定價權逐漸提升,車險漸向“自由”靠攏。
但伴隨著汽車行業的迅猛變化和用車需求的提升,車險亟需走向縱深。
2020年1月初,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召開的《銀行保險業運行、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化解風險》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直言:堅持車險市場化改革方向,2020年適時實施綜合改革方案。他說:媒體記者經常報道的高定價、高手續費、粗放經營、無序競爭、數據失真的問題仍然存在,所以加快車險改革已經是擺在銀保監會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所以2020年我們監管工作會把車險特別提出來。
半年后,靴子落地。
7月9日,《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發布,9月10日,配套文件《示范型商車險精算規定》及《關于調整交強險責任限額和費率浮動系數的公告》發布;9月19日,在征求意見稿基礎上進行五處修改后,指導意見正式落地實施。
01
兩個目標+兩大改革
指導意見提出兩個目標,首先將“保護消費者權益”作為主要目標。具體包括:市場化條款費率形成機制建立、保障責任優化、產品服務豐富、附加費用合理、市場體系健全、市場競爭有序、經營效益提升、車險高質量發展等。第二個目標為,短期內將“降價、增保、提質”作為階段性目標。即短期內“價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增不減,服務基本上只優不差”。
而兩大改革方向則分別聚焦于交強險和商車險。
交強險改革方面,一是提升責任限額。總責任限額從12.2萬元提高到20萬元,無責任限額從1.21萬元提高到1.99萬元;二是引入區域浮動因子。在道路交通事故費率調整系數中引入區域浮動因子,調整系數的上限保持 30%不變,下限由原來最低的-30%擴大到-50%。
商車險改革方面,首先拓展和優化了商車險保障服務。一是責任限額提升。從5萬至500萬元檔次提升到10萬至1000萬元檔次。二是保險責任更全面。新的車險示范產品新增了機動車全車盜搶、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玻璃單獨破碎、自燃、發動機涉水6項車損險主險保險責任;并刪除了實踐中容易引發理賠爭議的免責條款。三是豐富商車產品。支持行業制定新能源車險、駕乘人員意外險、機動車延長保修險示范條款,探索開發機動車里程保險(UBI)等創新產品。
其次健全了商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一是合理下調附加費用率。將商車險產品設定附加費用率的上限由35%下調為25%,預期賠付率由65%提高到75%。二是逐步放開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將“自主渠道系數”和“自主核保系數”整合為“自主定價系數”,第一步將自主定價系數范圍確定為[0.65-1.35],第二步適時完全放開自主定價系數的范圍。三是無賠款優待系數進一步優化。將考慮賠付記錄的范圍由前1年擴大到前3年,并降低對偶然賠付消費者的費率上調幅度。
02
降價、增保、提質 險企難逃短期“陣痛”
就在車險改革指導意見落地當日,中國財險、平安產險、眾安在線等險企已經迅速上線了新車險產品。
而如今,新車險綜合改革從9月份至今已經施行3個月時間,成效也已經開始顯現。車險綜改后,車險市場千億元級保費規模的下降,便是讓利給了消費者,廣大車主的最大感受是普遍價格降低。因此“降費、增保”的目的基本已經達到了,公開數據顯示,約90%的客戶年繳保費下降,車均保費由3700元/輛下降至2700元/輛,其中保費下降幅度超過30%的客戶達69%。另根據非官方車險交易平臺測算,車險綜合改革后,車險價格總體平均下降25%。
但與降費同步而來的則是,消費者滿意度的兩極分化。2020年車險改革以來,消費者對改革的反應正在走向兩個極端,一端如前述所言,擁有良好駕駛習慣的消費者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價格實惠,對車險改革好感度大增;另一端則是各個維度的不滿,簡單梳理媒體公開報道,消費者熱議的焦點主要集中于車險的低容錯率。
與大幅降價相對應的是近3年有過出險記錄的車輛保費攀升,從車險的社會價值及風險控制角度來看,這一計算邏輯值得肯定,畢竟其可以簡單直接地提升駕駛人員的安全駕駛意識,促進和諧交通發展;同時通過減少對小剮小蹭案件的賠付降低車險業的整體風險,但消費者接受卻需要時間。
政策導向之下消費者的各類反饋,對于險企來說,則是隨之而來的短期“陣痛”,而這從10月的財險數據便可看出端倪。銀保監會數據顯示,10月份,車險保費收入618.77億元,同比下降6.43%;截至10月末,車險占財產險份額降至59.33%,同比下降4.04個百分點。頭部險企更是受到“重創”,10月份,人保財險車險保費收入194.17億元,環比下降18.76%,同比下降7.2%;平安產險車險保費收入151.57億元,環比下降17.63%,同比下降4.3%。
為應對短期“陣痛”,險企也在“絞盡腦汁”。例如人保財險總裁謝一群曾表示,人保財險全力將應對車險綜合改革:一是加強定價能力建設,提升精準定價能力;二是加強渠道建設,加快推進線上化進程;三是加快創新產品儲備。中國平安則表示,不僅做好了產品開發和報批報備、信息系統改造等工作,還加強了業務培訓和隊伍建設,并承諾會持續提升承保理賠服務質量。
03
未來“破冰”之道:定價能力+風險管理
對于險企來說,改革帶來的直接結果是賠付率上升、費用率下降,改變了車險的成本結構,這就要求險企放棄粗放式經營,需要具有更強的風險識別能力,對不同風險的客戶能做到差異化定價,同時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車險能像機票一樣被比價了。改革后險企的定價出現差異化。而在過去,對同一輛車的車險報價,保險公司之間基本沒有什么差異,費用率也幾乎沒有變化,但允許保險公司自由定價后,同一客戶在不同保險公司之間,報價的差異性便逐漸顯現。
這正是由于各家險企的定價能力不同,造成了報價的不同。而造成報價不同的根本便是風險管理能力。盡管車險綜合改革打開了市場定價空間,保險公司在定價方面的創新自主權增大了,但對保險公司的產品設計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相應提出了不小的挑戰。產險公司能否抓住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并配合汽車市場變化設計出更多創新的車險產品,是決定行業在改革中承受的陣痛是長是短、是輕是重的關鍵因素。
而在這個過程中,龍頭險企亦有其優勢。鑒于其擁有規模效應,可以掌控渠道議價權而降低渠道費用率,及品牌優勢可以降低獲客成本,龍頭財險公司盈利能力明顯優于同業,短期內的“陣痛”沖擊也要小于同業。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長遠來看,更好地識別風險,增強定價能力,才是險企未來能夠立于市場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
< END >
BaoQi
投稿郵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權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該公眾號轉載文本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保契銳評丨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瓊瑤今日花葬,我們到底該如何優雅地跟世界告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