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1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鼓勵商業保險將老年人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納入保障范圍。可以看出,這是又一個為保險在長壽時代發揮作用鋪路的舉措。
近些年來,政策一直在為保險業和康養行業的交互擴展空間。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凸顯,必然要求保險補充政府服務以外部分的內容。而保險公司如何把握大勢,調整好布局方向,及時創新和提升市場競爭力,也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健康管理作為醫養結合的關鍵一環,已經成為保險公司密切跟進的領域。無論是中國平安的“保險+醫療健康服務”,還是泰康的“健康產品+健康服務+生態”,都折射了保險對自身與健康產業融合的趨勢的看好,也說明保險業的行動已經展開——從戰略上,重視跨界融合,尋找發力點;從戰術上,解決現實痛點,打開新局面。
01 健康管理的痛點與保險的“對癥”藥方
之所以保險公司有介入健康管理的動機,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后者的痛點可以借助保險產品和服務的資源來解決。一是醫療養老資源分配不均衡,資源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無法保證等效覆蓋,欠發達地區的可用資源不足。二是不同醫療、養老機構缺乏標準化質量管理,大部分一級及未評級醫院難以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及提供優質的診斷檢測等醫療服務,養老機構和健康管理機構的服務標準仍不統一。三是費用支出相對仍處于可觀水平,能夠享受到及時、持續的保障服務的門檻較高,經濟負擔是難以回避的問題。
這樣的背景,就使得保險與健康產業融合具備了一定的現實基礎。一是保險公司作為擅長于管理風險的市場主體,有意愿也有能力切入健康管理領域拓展業務邊界,開發相關產品,提供對應服務,獲取增量價值,客觀上也可以借助數據獲取和打通強化精算能力和健康風險管理能力,讓兩個行業的消費者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二是高齡人群和中產階層人口數量擴大,風險事件會推動具有消費能力的一部分人考慮避險,社會整體的風險保障意識增強,消費者對保險產品品質和服務體驗逐漸有了更高要求,那么,保障之外的附加服務需求也會走向定制化和多元化。
三是長期以來保險公司圍繞實際需求開發的“藥生態”、“車生態”、“家生態”以及通過股權投資介入的各類型相關產業鏈,塑造了多種場景,能調動多個行業的資源為商業健康險的產品、服務改善提供幫助。
02 產業融合的挑戰
雖然保險優勢明顯,并且實際上與健康產業正積極融合,但是,這種行業融合存在發展不均衡、融合異質性多、產業鏈構造及價值觀塑造難度大等多方面挑戰,還是對未來的深度融合有很大的影響。
從保險的實踐看,既往保險產品偏重于支付功能,服務屬性偏弱,而另一方面,健康服務的思維則較多脫胎于社會公共服務屬性,主要由醫保供給。這種情況下,保險與健康產業存在一定隔閡,在合作中首先要逐步打破在商業模式領域的屏障。在“三醫”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商業保險政策的推動下,保險產業與健康產業逐步產生交集和化學反應,特別是近年來商業健康險的快速發展,倒逼險企主動擁抱健康產業,通過開展與醫療、制藥、健康管理、養老護理等領域機構的合作,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護城河。但是,一些健康管理機構在規模做大后,有可能會反手通過控股或者持牌進入保險業,或者一些互聯網巨頭也會在布局中與保險公司爭奪合作資源。另外,隨著保險公司逐漸建立了獨特的大健康生態圈,馬太效應顯現,就會成為健康管理領域新的競爭力量。
當然,從發展趨勢看,產業融合的過程中,競爭與合作都是不可回避的。保險和健康產業融合的條件在于技術進步、放松管制與管理創新,保險產業和健康產業在協同和競爭中創新支付手段,顛覆健康管理模式,構建大健康生態。至于這一過程能走多快以及能走多遠,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03 保險公司的突破路徑和方向
從現在行業的發展看,產業融合的路徑已經初步形成“四步走”——第一步是優化產品設計,針對健康、長期護理等實際需求,結合數據資源和技術提升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并加強風控和渠道管理,做好銷售運營。第二步是做好運營管理,結合健康管理的特點,對保險的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強化,產生疊加效應,呼應客戶的核心需求,培養穩定的消費群體。第三步是整合服務提供方,與醫療行業合作,形成醫療服務及支付的閉環,提升用戶體驗、控制醫療成本及風險。第四步是瞄準更宏觀領域,推動產業革新,應用先進保健服務、技術以及大數據與醫保、衛健、藥企和醫療設備等結成命運共同體,頭部企業還會嘗試進一步打造大平臺,服務大健康生態圈上下游企業。
實現這一路徑,應該重點聚焦三個方面。
一是在設計健康險的產品時,保險公司應避免簡單套用壽險產品的開發和經營理念,重點關注長期健康管理的商業運營帶來的總附加值,而不是拘于短期盈利。健康醫療資源的長期維護和提供應成為產品開發的最重要因素予以考慮,特別是在醫療領域,“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險”的大聯動是未來的趨勢。
二是通過廣泛合作獲取數據,繼而最大化挖掘數據的價值。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各方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道德風險、需求誘導等問題。隨著大數據的逐漸豐富和產業數據互通的完成,解決道德風險的手段也越來越多。被保險人/病人和供應商的行為也能夠強烈地驅動醫療成本的發展和商業健康險的價格。保險公司能夠以數據提升對供應商和被保險人行為的整體管理能力,是影響產業融合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應積極打通數據來源,做好分析和清洗,使得數據具有可用性,方能從中發現痛點,并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三是戰略性搭建和運營生態圈。從具體方式看,戰略合作、股權投資、收購或聯合設立等方式都具備可行性,可以使得原本不交匯的產業價值鏈逐步融合,提升保險的競爭力和話語權。保險公司作為下游產品提供方,可以發揮“中樞”作用,以合理的資金和關系運作整合各方資源,發掘對被保險人進行“管理”的價值。
總之,產業融合不僅可以使健康險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更能實現健康險行業的產業升級。當各方利益訴求通過產業融合最大程度地得以實現,產業融合便基本成功。利用“三板斧”產品、數據、生態圈來進行產業融合,將有效帶動產業融合,為保險帶來更多利潤增長點。
接入Deepseek,快一步慢一步?
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