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保險業依舊在轉型與變革的基調下負重前行。同時,國內多點散發的新冠疫情,震蕩波動的資本市場,也對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沖擊。
這樣的背景下,金融保險巨頭國壽集團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半年交出了怎樣的經營答卷,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A智慧保』注意到,在7月26日國壽集團召開的2022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對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標準作出闡述,即能否做到政治性、人民性和專業性。
在此標準指導下,國壽集團交出了一份“穩中有進”的經營成績單。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壽集團合并總資產超6萬億元。此外,集團保險、投資及銀行板塊各有突破,實現了保費增速逐月加快,資產規模穩步提升,各類風險有效防控。
那么,白濤提及的高質量發展三大標準,其背后究竟有何涵義,下半年國壽集團又將如何發力,顯然更值得期待。
回望2022年上半年,保險業依舊處在新舊動能轉換下的深度變革期,加之二季度以來新冠疫情的再度侵襲,險企經營壓力驟然加大。不過,保險“老大哥”國壽集團頂住了這一壓力,交出了可圈可點的上半場成績單。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壽集團合并總資產突破6萬億元,合并管理第三方資產近2.2萬億元。分板塊來看,保險板塊壽險公司內含價值穩居行業首位,財險公司保費增速高于行業平均和主要同業水平,養老險公司的年金業務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投資板塊合并財務收益率高于行業平均;銀行板塊中,廣發銀行手續費凈收入增速排名股份制同業首位。
結合上半年金融保險市場消費低迷、投資市場劇烈波動的雙重困境來看,國壽集團主要經營指標“穩”住了,顯得頗為不易。
針對上半年所取得的成績,國壽集團總結道,上半年系統性提出“兩穩兩控五提高”工作思路,統籌巡視整改和高質量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那么,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國壽集團究竟是如何找準高質量發展經營之道的?在2022年上半年工作會上,白濤對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標準作出闡述,這或也折射出當前國壽集團的經營導向。
白濤指出,“要以高質量巡視整改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能否做到政治性、人民性和專業性,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衡量標準”。
具體而言,要以政治性為引領,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落實金融工作“三項任務”,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人民性為立場,不斷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商業模式轉型升級,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金融保險需求;以專業性為保障,塑造尊重專業的良好氛圍,打造現代化運營平臺與展業工具,全面提升應對市場競爭和國際競爭的核心能力。
儼然,對于國壽集團該走什么樣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掌舵者”白濤已了然于胸,即以政治性、人民性和專業性為錨,由此確保國壽集團能夠一直在正確的航線上,行穩致遠。
盡管有了高質量發展之路的衡量標準,但外界更看重的是,國壽集團究竟是怎么做的,畢竟“知行合一”才更能體現理論價值,戰略影響力。
梳理上半年國壽集團的新動作、新舉措不難發現,助力穩住經濟大盤、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成為集團當前的重點工作,這恰恰體現了國壽高質量發展遵循“政治性”標準。
事實上,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被視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今年5月底,國務院下發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中就多次提到保險。隨后,銀保監會也出臺多項細化政策,推動保險機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身為金融央企的國壽集團當仁不讓,積極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在把好風控關口的前提下,統籌協調保險、投資、銀行等板塊全力支持穩定經濟大盤。
如在風險保障方面,集團旗下壽險公司在疫情期間,全面推廣“關愛保”專屬團體保險保障,通過擴展感染新冠相關保險責任,助力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另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為經濟社會提供風險保障超480萬億元。理賠方面,國壽壽險理賠金額超252億元,國壽財險賠付金額超270億元,累計幫助近千萬企業和個人恢復正常生產生活。
在投資方面,國壽持續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國壽投資條線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的存量規模已超3.6萬億元,占全部投資資產比例超70%。其中,國壽集團旗下資管公司今年上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投資約1137億元。另類投資方面,截至上半年末,集團旗下國壽投資公司累計服務實體經濟類項目在管規模超3710億元;國壽大健康基金所有投資均投向實體經濟,上半年新增生物醫藥創新科技等重點領域簽約規模超10.5億元。
在銀行服務方面,今年前5個月,集團成員單位廣發銀行為約2000戶受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約60億元,助企紓困減費讓利超過10億元;為近千戶建筑、醫藥、高端制造業等產業鏈核心企業定制專屬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為200余戶物流行業企業新發放貸款超過50億元。
顯然,對于助力穩定經濟大盤,國壽集團用真干實干彰顯擔當。
提及金融保險業務的經營核心,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險企單純將營收、利潤增長視為發展重心,甚至一度為此祭出各種激進式打法,然而伴隨著行業的深度調整,過去慣用的戰術難以為繼,這些險企又很快陷入迷茫,甚至積重難返。追根溯源,這一經營策略其實是迷失了保險的發展初心。
中國人壽提出堅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就是旗幟鮮明地表明其要更好服務人民的決心,抓住了回歸保障本源的根本目的,政治性能保障其道路不偏,專業性能確保其具有足夠的能力,三者可謂相輔相成。那么,在回歸保障本源,服務人民金融保險需求方面,國壽集團的發力點是什么,又取得了哪些實踐成果呢?
“努力把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面臨的各類風險轉化為可保風險,拓寬管理‘不確定性’范圍,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這是白濤給出的答案。以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老齡化問題為例,國壽集團正通過精耕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市場,助力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巨大挑戰。
據了解,在第一支柱方面,國壽集團旗下養老險公司是首批入選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機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管理余額接近300億元,投資組合業績穩健。
在第二支柱上,國壽養老險公司也已為近3萬家企業提供年金基金管理服務,并為全國32個省份提供職業年金基金管理服務,累計管理規模已超1.2萬億元,穩居行業首位。
在第三支柱方面,國壽壽險積極開展養老屬性保險業務,累計承保量超5200萬件,積累準備金約1.7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為響應監管擴大專屬商業養老險試點范圍的工作,國壽壽險率先行動,在手機客戶端、官微等設置投保入口,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累計保費規模也保持行業領先。此外,國壽養老險公司也積極籌備參與商業養老金試點。
除此之外,國壽壽險還深度參與長護險試點,目前已為全國約2600萬人提供長護險保障。同時,持續構建康養支撐體系,設立了200億元大養老基金,在全國多地布局養老社區和普惠型社區養老項目,提供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多層次養老服務;設立500億元的大健康基金,通過整合相關生態服務資源,滿足客戶全周期、一站式服務需求。
其實,放眼整個保險市場,近年來,布局大健康、大養老服務戰略,已成為各大險企的經營“標配”,于國壽而言,這是職責所在,亦是經營所需,是其正在努力拓寬“不確定性”管理范圍的印證。
正如今年3月,白濤在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所講的,“中國人壽將全面加強能力建設,全力服務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貢獻國壽力量。”
著眼當下,保險業2022下半場的競逐賽已然開啟。從近期各大險企的動作來看,壽險頭部機構主要從代理人渠道改革、升級康養服務等方向發力,財險機構在車險綜改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加強非車險業務的經營能力。
那么,上半年實現良好開局的國壽集團,將如何蓄力2022下半場,以保證全年發展目標如期實現,這顯然更令人關注。
對此,國壽集團2022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也作出“劇透”,字里行間中不難感受,國壽直面問題的勇氣與謀求轉型升級的定力。
圍繞主營業務的經營層面,會議提出,今年重點以體制機制改革固本培元,推動發展格局、運營效能與全面風險防控提檔升級,確保取得實質性成效。尤其是加快數字化轉型,著力加強數據能力體系建設,著力強化科技賦能,著力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持續為客戶賦能、為員工賦能;完善一體化建設,持續提升集團治理能力、優化總部職能定位、全面提升集團化管理效能;推進綜合化經營,深化客戶經營,強化協同發展,健全激勵機制,強化資源統籌與共享,深挖綜合金融優勢,努力拓展客戶、留住客戶;加快營銷體系改革,主動適應客戶結構變化、需求變化和消費習慣變化,積極推動營銷體系數字化、差異化、多元化轉型升級,發揮行業“頭雁”作用。
透過國壽集團下半年的發展思路不難窺見,這艘金融保險巨輪正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大的經營格局,以及更加堅定勇毅的改革姿態,為高質量發展開新局求索、尋路。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