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八種講法第七講:如何給客戶的父母推薦保險
- 2020年05月13日
- 17:30
- 來源:
- 作者:阿狼
沒想到保險八種講法這個系列,還挺受歡迎。之前介紹了前六種講法,今天是第七講:如何給客戶的父母推薦保險。把之前專題內容簡單作下回顧。沒保險意識的客戶,和他嘻打哈笑地聊風險事件;有風險意識,不知道保險作用的,就30秒講保險,一問一答的通理念;和媳婦商量了再說的,就通過舉例講事實,告訴他保險也是愛的表達,把投保資料拿來慢慢商量。和老公商量的,設置落水場景聽意見,別把自己將來的幸福寄托到任何人身上;覺得養老不急的,用他人經歷引觸動,香蕉或三根手指打通理念;不能接受保險的,從孩子做突破口,升華保險的意義引發暢想,掀起內心的波瀾。給客戶父母推薦保險非常簡單。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切入就好了。第一種比較適用孝順的子女、和父母感情比較好的。主要的溝通邏輯就是強化盡孝的觀念,突出父母的不易和子女的贍養義務。老年人產品不怎么好買,但這種需求卻挺旺盛。平時做好積累,哪個家庭、哪位客戶對于這塊保險的需求比較大,有了好產品要第一時間通知。
因為這塊產品具有特殊性,年齡越大越不好買,有了合適的一定要及時聯系客戶投保,產品的投保要求寬松的老年產品特別受歡迎,你如果不重視,就容易給別人做嫁衣。
泰康出過一款老年防癌險,非常受歡迎。某業務員的同學咨詢過老年人的保險,但是沒有合適的,她就疏忽了。后來另一位同事無意間通知到了她同學,人家一下就買了4份。所以給老人推薦保險,要做到這一點:留意有給老人規劃保險意向的家庭,及時的匹配相關的產品,并盡早的做出通知,幫他們早早做好規劃。如果你確定客戶比較有孝心的人,和父母感情好。還沒有買保險的話,就可以利用他和父母的關系作為切入點,激發他買保險,以及給父母買保險的想法。
王辰老師有個案例特別好,是借鑒魏晉陶淵明的一首詩。原文出自《擬挽歌辭三首》,三首詩都是談對死亡的思考。從詩的藝術成就來看,第三首寫得最好。王辰老師節選了第三首詩的最后兩句,自己又搭配了兩句,作成了一首涵蓋保險觀念的現代詩。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死了之后會發生什么事?就被人埋了和山土化為一體了。親戚好歹想起來還會覺得可惜,掉掉眼淚,但其他人該吃吃該喝喝,已經開始唱歌跳舞了。
一輩子能為自己的死而哭泣悲傷的人,只有老父母啊。做人子女的,一定要為自己和他們的晚年做好準備。萬一走在他們前面,也要讓他們活得有尊嚴。其實人活著真的是需要理由的。特別是失去孩子的父母,人生瞬間就失去了所有的色彩,甚至會失去繼續活下去的理由。有部電影叫《親愛的》,講的是找被拐賣孩子的故事。張譯在里面飾演一位土豪,可是他的孩子被拐走之后,再多的錢也無法使他快樂,婚姻也岌岌可危。
外國有部電影《我殺了我的媽媽》中,兒子問了媽媽一句話:如果今天我死了,你會怎么辦?媽媽說:那我明天也會死。
王辰老師說,如果我們買了充足的保險,并告訴家人自己的愿望是環游世界。父母好歹有個盼頭,即使是拎著骨灰盒也會堅強的活下去,幫孩子完成遺愿,替咱們走遍世界。
我們學習到的知識都可以轉頭講給客戶聽,我們能有新的認知的東西,客戶也會產生新的認知。所以這類讓你感動的談資,我們也要學會收集。
保險是什么?就是不拖累自己生的人,不辜負生自己的人。我們就是在幫客戶打開這種認知,并且用保險幫助他們完成這樣的規劃。第二種就是沒有孝心的、和父母關系不怎么好的客戶,這類客戶該如何切入保險的話題呢?我們不要從道德的角度去做批判,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么,就先不要勸別人善良。我們可以從經濟的角度來切入。一位小朋友得病了,誰要為他支付醫療費呢?肯定是他的父母對不對?如果一位老人得病了,誰要為他支付醫療費呢?肯定是他的子女啊!
不管關系如何,不管這些老人以前做了什么,這就是扛在子女肩上應盡的責任。如果不去履行這樣的責任,周圍人的閑話也會讓自己活得很痛苦,這是來自道德層面的譴責,讓人看不起的痛苦比挨打還難挨。
所以,你可以這樣告訴客戶,你看似在為父母買保險,其實是在為自己的錢買保險。因為他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險,掏錢的都是你們。
我們不能奢求一份保險就能改善他們的家庭關系,但好歹有份保險在,花出去的錢能收回部分,總比沒保險的家庭更輕松一點吧。而有心的保險銷售,就能通過保險的方式,去幫助改善一家人的關系。比如給父母聊天的時候提到客戶,雖然他不愛言語,卻關心著你們,看你們年紀大了還想著主動給你們買保險,他就是不會表達而已。寫了這么多期,不知道大家看出來了沒有,保險的規劃離不開家庭的各種關系,丈夫與妻子,妻子與丈夫,父母與孩子,子女與父母等等。
這是不是正印證了胡適先生的那段話: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我們去接觸不同的家庭,見證各種關系與保險發生鏈接,在感動與祝福中送出保障,收獲新的對生命、生活的感悟。這份工作還是挺讓人自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