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增員:讓新人加入公司的三個步驟,想好了再去做
- 2020年07月04日
- 18:49
- 來源:
- 作者:阿狼
每年這時候,保險公司都要帶一波組織發展的節奏,「增員」成為工作重點。特別是今年,疫情原因有人破產下崗,釋放了不少行業人才,增員正當時。但增員并不是憑勤奮和努力就能辦成的事。有小伙伴給我訴苦:現在一個人沒增到呢,公司又該扣我錢了,隨便來個什么人都行啊。用一名特別流行的網絡語言來形容就是:我TM的心態崩了呀。前兩年我也豪情萬丈過,增員的熱情高漲,一口氣印了幾萬張招聘廣告到處張貼,但是忙了一陣沒啥效果,這股子激情還是被生活用尿給嗤滅了。現在更加重視增員這件事,但再也沒有當初的熱情了。因為增員這件事,不是你想做成就能做成的,它還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不能蠻干。
今天給大家分享增員的三個步驟,有些事情啊,想好了再去做,就知道怎么干了。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轍啊,我的那幾萬張廣告紙還放在家里吃灰呢。所謂「定位」就是選材。增員要不要選材?這問題放到今天也沒有答案。說不要選材的人會說:請打爛你的有色眼鏡,因為我們不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堅持選材的人說:我們是發現人才,而不是培養人才,無門檻的增員就是浪費自己的精力。其實兩種角度說的都對啊,關鍵是看哪種更適合你。
我的意見還是要選材的,畢竟市場不同了。以前增員,都是些家庭主婦兼職來做,或者像是羅振宇在知識跨年時講的那樣,走投無路了,才來做保險。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保險的消費群體在發生變化,保險的從業人員也在發生更迭啊。其他行業的精英來做保險的越來越多了,又是市長、行長、醫生、律師、教師、大學生等等,好多媒體都報道過。我們在增員之前,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你想要打造什么樣的團隊?如果說保險這份工作是一份商品的話,它最適合什么樣的人群?你要專精哪一塊?
被稱為新生代保險領軍人物的朱旭東,我聽過他的幾次演講,非常燃。他就是打造高學歷的年輕化團隊,基本都是大學生,戰斗力很強的。
有了這種定位,再去找渠道,我要通過哪些渠道接觸到想要的增員對象?校招?人才市場?轉介紹?這樣一來思路就清晰了。這幾年經常見到其他保險公司的團隊,比如美女團隊、寶馬團隊、百萬團隊等等,都是精準篩選的結果,這樣的團隊自然就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用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員也是需要工具的,因為我們就是在推銷一件產品,而這個產品就是保險這份工作。
我們要如何體現出這份工作的好?有時候就需要用工具來呈現。而且不同的定位,對這份工作所期待的點是不一樣的。某高管去增員一位家庭主婦,她拿出自己的工資條說:你看,我上個月領了6萬多,你跟著我做,再差也能月入過萬啊。那位家庭主婦就覺得她是個騙子,不相信做保險能月入6萬。工資條是個好工具,但是這位高管定位不準,用錯了工具。如果她把公司職場的考勤時間拿給家庭主婦看,告訴她:我們每天早上要學習2個小時,不耽誤你看孩子的,而且有無責任底薪,出勤就能領。這樣她有可能就心動了。所以工具準備這一個步驟,是根據你的增員定位來的。不同的人群,有不一樣的關注點。當你抓住了某一類人群的痛點和需求,再增員同類人的時候,效果往往就非常好。
增員就是幫人介紹工作,但是多數人對于陌生的工作或環境,心里其實是不安的。你可以拍個自己團隊的視頻,剪輯一下,讓他們提前通過視頻去體驗一番,了解一下工作的環境。
咱們的工資條、公司的宣傳手冊、職場及工作照、團隊的視頻集錦,都是我們用來增員的工具,根據不同的人群,你想展示哪些方面的特色,就借用什么工具呈現出來。業績和增員,看似一樣,其實差別大著呢。有句話就說得很到位:引發焦慮賣保險,制造危機做增員。無論是買保險還是干保險,其實都需要一個理由。
我們推銷保險的時候,會強調人的一生遇到風險的概率,和遇到風險之后的損失有多慘重,然后給出保險的解決方案。這是在給客戶購買的理由。
我們做增員,主要是強調保險這份工作的好,以及與自己現狀進行對比,然后給他一個嘗試的機會。這同樣是在給被增員的對象,一個加入的理由。
在增員時,一般我們會采用「無壓力促成法」,給他們講加入的理由。就是哪怕你不適合這個行業,你也不會損失什么。試試吧,給自己一個機會之類。其實這和銷售是一個道理。我們無論是賣東西還是增員,不能只講這個商品或行業的好處,更要給他一個加入的理由,才能說服他有所動作。不然,你的商品或工作再好,與我有什么關系。很多增員失敗的案例,就是因為過度的去描述行業的好處,卻沒有給到加入的理由。
多年之前,我聽了一堂非常精彩的組織發展演講,才認識到了增員的重要性。盡管這些年增員的過程不是特別的順利,但也在不斷學習和探索。那堂課的每句話都有醍醐灌頂的效果,聽完渾身那叫一個燃,有馬上就要去做的干勁和激情。哪天我給大家分享分享。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自己找找看。這是我所聽過最精彩的組織發展演講了,程云松老師的演講:《夢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