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布了一篇眾籌的文章,收到很多留言,看來大家對眾籌還是很關注的。把所有留言全部讀完,覺得有必要再給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的知識。
有讀者在留言中,拿眾籌和保險做了對比。他覺得眾籌就是比保險好,起碼不用花錢。我認同他的觀點,但是對比就要從多緯度進行,不能只比其中一項。
我早就想做這事了,讓大眾明白眾籌和保險的區別,也了解這兩種選擇所要付出的代價,盡量喚醒更多‘指望著眾籌在關鍵時刻救命’的人。
立意使命
眾籌和保險,都是‘急用的時候給錢’,但兩者的立意和使命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用社會資源救濟部分家庭,后者是由保險公司主導,用科學的制度組建家庭保障。
眾籌是在風險發生后,根據損失或需要籌款,是風險發生后的救急手段;保險則是在問題出現之前,自己決定保障種類與額度,是風險發生前的未雨綢繆。
兩者都是在用經濟援助的方式,幫助用戶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避免‘因病致貧’的處境。兩者可以共存,沒必要誰取代誰,各有各的用途和存在價值。
使用門檻
眾籌的使用門檻比較低,幾乎人人可以發起眾籌。只要描述自己的困境,并提交文件證明,然后通過平臺發布鏈接,就可以發動親友轉發,等待捐款。
正是因為門檻低,才會存在各種問題。南方都市報做過測試,購買虛假住院證明、出院小結等資料,用個人身份在多家眾籌平臺發起籌款,最后成功提現。
保險有門檻,審核也挺嚴格,只要有過疾病史、手術史或者醫保卡被借用過,就有可能被保險公司拒之門外。保險看重風險,只對健康年輕的人友好。
當然,還有一個門檻。保險需要每年交保費,甚至要連續交好幾十年。但眾籌不用,發起眾籌在金錢方面的投入,幾乎沒有。所以這一條眾籌完爆保險。
來錢方式
公籌的錢看似來自于公益,是來自于社會的捐款,其實它也是發起者人品的變現。特別是那種在朋友圈發起的,多數捐款都來自親戚鄰居朋友社交圈子。
發起籌款,籌到的10000元,其中就有親戚捐的500、朋友捐的300、鄰居捐的200、同鄉同事或其他村的人每人捐了30到50元。這就是資金的來源。
而保險公司的理賠,就來自于保險公司。可以理解為,保險公司收取用戶保費后,把保費分成兩筆,一筆用于理賠的準備金,一筆用來投資。
大病是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但在保險公司眼里,就是精算模型中的一條數據。每款產品在研發階段就有出險概率,大概多少人會出險,要賠出多少錢,都有數據的支撐,且這筆錢都是提前準備好的。
獲賠標準
眾籌的發起標準是很模糊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到底困難到什么程度才有條件受社會捐助?這種模糊的標準就造成了,有錢人也能來薅羊毛。
還有就是不同人發起的眾籌效果也千差萬別。某位眾籌平臺離職員工透露:可憐又可愛的孩子、看起來漂亮賢惠的妻子、長相和藹的老人,籌款效果最好。
因為人人都能用眾籌,它的門檻就變相提高了。想獲得高額捐款,還要有內容文案的支持。所以能得到高賠款的,是擅長寫作、懂傳播和會煽情的人。
而保險行業的獲賠標準相對嚴格。比如重疾險,是由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共同制定標準的,每類疾病都有詳細的說明,哪些賠、哪些不能賠,保險合同中都有明確的標注。
給付速度
眾籌,這兩個字就說明了一切。‘眾’代表這筆錢是大眾給的,就說明不可能同一時間馬上給到你。‘籌’就意味著要等,一點一點的把目標數額給湊齊。
我見過很多個案例,發起籌款前幾天,是籌款速度最快的,再往后能籌到的錢就越來越少了。有些籌款悲慘到發起快30天,才籌到2000到3000元。
輕則15天,長達60天的籌款期,有些平臺甚至要等籌款期滿,還要經過3到4天的審核,才能提現到賬。而大病臥床的病人,經得起等待嗎?這種求助方式注定了救貧不救急。
但保險的理賠速度是非常快的。給付型產品只要等理賠資料齊全,幾乎可以秒到賬,罹患癌癥只需要病理報告和確診證明就能賠了。哪怕是報銷型產品也只要等出院15天拿出住院檔案等資料,就可以理賠到賬。
此外,很多保險產品還有墊付的功能,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要趕快交付住院押金的壓力。保險附加的綠通等醫療服務,也是眾籌無法提供的。
服務體驗
現代社會分工明確,都在提倡用戶體驗。如果我們發起籌款時,覺得平臺籌款速度太慢、平臺員工服務態度差,你會想著要去討要個說法嗎?很少。
我們幾乎見不到有投訴或和眾籌平臺打官司的。因為你走上這條路,就是要申請別人幫你,無論別人幫的態度好壞,你是尋求幫助的,心理上就落了下風。
但保險不同,哪怕沒買保險的,都可以罵保險兩句,買保險的更是動不動就要投訴、退保、打官司,豪橫的不得了。為什么?因為買保險的就是被服務的主體,他花錢買保險了,保險公司理賠就是應該的。
所以保險用戶能很過癮的去發泄各種服務上的不滿,而且天經地義,也沒有人會說什么。但如果有人去眾籌公司鬧,或者打官司,網友肯定是站眾籌平臺的,會說這個人真是白眼狼,幫你眾籌了還這么多事。
信息隱私
發起眾籌,就相當于把自己的信息公開給大眾。眾籌鏈接傳播到哪里,你的信息就傳播到哪里,得了什么病,花了多少錢,家里情況怎么樣,路人皆知。
前段時間我們這里遇到檔事,老父親因病昏迷,兒子把錢花完了發起大病眾籌,結果老爺子醒來后不愿意。因為老爺子這輩子都要面子,他恨自己兒子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保險的隱私性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除非是客戶對理賠很滿意,愿意保險公司公布自己的理賠信息,否則這個案件就會被保險公司爛在肚子里,誰也不告訴。
所以保險公司什么時候,給誰,理賠了多少錢,賠到哪個銀行卡,賠給誰了,只有投保人知道。只要有保險的人刻意隱瞞,別人絕對不知道他買過多少保險,或者說賠了多少錢。
付出成本
很多人都看中了眾籌‘不用花錢就能得到錢’的事實,就想著要把大病眾籌當成自己關鍵時刻的救命稻草。其實有這種想法真的非常可怕,因為它不保險。
眾籌你是沒花錢,但錢確實是來自周邊大眾,你相當于欠了很多人的人情,他們如果有意無意提到還給你捐過200塊錢的捐款呢,你怎么回復?
同時籌款的資金運用,也要接受社會的監督和別人的質疑。之前看過一個案例,某籌款家庭的女兒過生日買了雙耐克,結果被網友人肉攻擊了好久,不得不道歉解釋。
保險是解決人生中的不確定風險。交了保費,付出有限成本的同時,也鎖定了將來風險發生時,能有一筆足額且確定的現金流。這就不是消費了,是杠桿。
其實拿眾籌和保險對比,是不太占優勢的。一種是不花錢的類似于公益的解決方式,一種是需要花錢的商業化解決方案,自然是后者占優。
保險有消費群體,眾籌自然也有專屬的目標群體。這個社會不能只為一部分人服務,而忽略另一部分人。畢竟保險多數人有得選,而沒得選的人才去眾籌。
我衷心地希望眾籌和保險,都能做得越來越好。無論哪個社會階層的人,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度過難關。
更希望這個社會,參與眾籌的人越來越少。在風險來臨時,能有更多的人豪橫的做決定:眾籌就不用了,老子有保險,怕毛線。
保險從業者不必太焦慮,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樣能迎來好收成
保險跑不贏通貨膨脹,所以不買?這種心理的客戶其實沒那么難溝通
越懂心理學,越不怕保險客戶的拒絕: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買保險
想賣好保險得研究心理學:客戶所有的異議,在心理學都能找到解釋
孩子每年收到的壓歲錢,無非就這三種結局,看看你家屬于哪種?
盤點馬云預測過的幾條預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幾乎全都說中了!
臺灣保險人是如何溝通保險的?分享各位一段話術,請細細品讀
客戶總收到保險負面視頻?教你幫他掙脫信息牢籠,看清背后真相
每年繳3000多的少兒重疾險,保額能買到200萬!你敢信?
2025年建議所有人盡快配置保險,四個原因告訴你為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