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兩只新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于6月20日正式結束募集。
截至目前,養老理財的發行數量已擴充至24只。首批產品“面世”僅過半年,目前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合計募資規模就已超400億元,這還不包含今日結束募集的兩款產品。
與銀行業財大氣粗的400億元相比,試點時間更長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保費收入反而顯得杯水車薪。
2021年6月1日,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正式落地。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承保保單合計12萬件,累計保費近9億元。
如此看來,我國的商業保險似乎會在養老三支柱之中喪失主導權,而銀行則將成為主力,聚集居民百姓手中日益增加的財富。
上述情況雖與發達國家的第三支柱養老金市場有出入,卻又與我國國情十分相符。銀行不僅可廣泛觸達有養老需求的人群,其理財方式也契合部分特定人群的風險偏好,中短期內來看,養老理財及儲蓄占比的確會占據壓倒性優勢。
但伴隨利率下行的大趨勢,銀行產品的財富管理功能或將分別由保險和基金產品所部分替代。可見保險業的機會在未來10年,面對眼下的暫時不如意,也不用過于垂頭喪氣。
01 養老理財規模上線擴容至2700億元
2021年12月6日,首批試點的養老理財產品在“四地四機構”開始募集。
盡管試點階段單家機構養老理財產品募資總規模限制在100億元以內,但四只產品均在募集期首日完成了累計募集金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后期各產品募集保持平穩上升。火爆的銷售情況可見養老理財產品需求旺盛,供不應求。
從收益率上看,首批發行的4只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在1.5%-4.5%之間。在年初以來市場回調的背景下,今年成立的養老理財產品收益率仍相對穩健。在已披露凈值的21只存續養老理財產品中,最新凈值均超過1。
2022年3月1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由“四地四機構”擴展為“十地十機構”,對于已開展試點的4家機構,單家機構產品募集總規模上限由100億元提高至500億元;對于新增的6家理財公司,單家機構產品募集總規模上限仍為100億元。此外,貝萊德建信理財于2022年2月獲得試點資格,募資上限100億元。
擴容后,養老理財市場規模上限從最初的400億元擴容至2700億元。根據中金公司研究部的統計,截至5月18日,發行的17只養老理財產品,實際募集金額合計466億元。
不過,從目前發行情況來看,大部分養老理財產品來自首批試點機構,第二批試點機構的理財子公司尚未有養老理財產品“面世”。
截至6月20日,養老理財的發行數量已擴充至24只。從投資性質來看,其中16只養老理財產品為固定收益類,另外8只為混合類;從期限類型上看,多為3-5年的封閉凈值型理財產品,時間雖久于大多普通理財產品,對于需要跨越周期的養老資金來說,期限仍有延長空間。
那么究竟是哪些優勢奠定了銀行業在養老第三支柱中的份額基礎?
具體來看,首先是廣泛的客戶基礎。2021年多家銀行客戶數量上億,其中持有銀行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也不在少數,銀行對用戶的廣泛觸達,可以說是該渠道的顯著優勢。
其次則是養老理財產品自帶吸睛能力。由于其產品相對簡單投資者好理解,具有長期性、穩健性、普惠性的競爭優勢,產品吸引力十足,也為銀行帶來巨大資產規模。
在客戶、產品、制度等多方優勢下,銀行系短期內將占據養老第三支柱中的較高份額,但長期或將隨著各類產品銷售渠道的放開,相對優勢或將逐漸縮小。
02 商業養老保險多次試點
相較于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養老理財后的旗開得勝,保險行業對養老的探索略顯曲折坎坷。事實上,在2021年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之前,保險業對養老產品已有另一探索——稅延型養老保險業務。
自2018年試點以來,截至2021年末,稅延型養老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6.3億元、參保人數超5萬人,整體發展不及預期。業內普遍認為試點覆蓋范圍窄導致整體參與人群有限、稅收優惠力度較小以及業務流程繁瑣等三大原因導致產品整體吸引力不足。
2021年6月1日,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試點,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為人保壽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及新華保險6家;2022年3月起,銀保監會將試點區域擴大至全國,并進一步擴大參與保險公司主體,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參加試點。
吸取稅延型養老保險的經驗后,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開局勢頭不錯,但業務量還不大,主要惠及各類靈活就業人群,彌補新業態從業人員養老保障缺口。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繳費方式更加靈活,可多次不定額追加保費。其次,與傳統養老年金相比,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為獨立賬戶核算,同時具有投資連結屬性。此外,專屬養老保險在領取時也更加靈活,可轉為年金支付。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承保保單合計12萬件,累計保費近9億元。其中,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投保超過1.5萬人。
從首批參與試點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來看,其2021年相關產品的投資收益率較為可觀,穩健型賬戶年化利率在4%-6%之間,進取型賬戶年化利率在5%-6.1%之間,整體表現亮眼。
例如,中國人壽去年推出的兩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年度結算利率分別為5%和4%;泰康人壽的兩款產品年度結算利率分別為6.1%和6%;新華保險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結算利率為5%。
根據監管要求,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需要消費者達到60周歲及以上方可領取養老金,且領取期限不短于10年。這種制度性的長期設計安排,很好地體現其養老屬性,防止產品設計的異化。
目前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雖然沒有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支持,但在個人養老金賬戶制落地過程中,該產品入圍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的可能性很大,待政策落地,其產品銷售也將快速增長,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有利于壯大第三支柱。
03 養老靠銀行還是靠保險?
雖然擁有渠道優勢及客戶信任度,但銀行在產品端能力和服務端能力上略顯不足。產品端看,其在投資上以流動性強、表現穩健的固收類資產為主,投研能力有待提升;從服務端看,客戶經理仍以產品銷售為導向,在為客戶提供資產配置解決方案以及個性化服務方面有待加強。
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或儲蓄類產品,保險業在抵御長壽風險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獨特優勢。具體來看,基于保險業大數據制定的生命表,是行業精準覆蓋長壽風險的技術基礎。
以生命表為基礎,運用專業精算技術開發的年金類產品,是唯一能夠提供保證領取、終身領取等功能的金融產品,能夠有效覆蓋老齡群體長壽風險。資管新規實施后,養老保險產品是唯一可以提供超長期限、保底收益的養老金融產品。
收益保底這一點銀行很難打包票說能做到。養老理財雖然目前凈值都已經破“1”,但也并沒有完全消除其不保本的可能性。
此外,保險業可通過將長期資金優勢與康養生態圈布局結合,在打造康養產服生態體系方面顯示出特有的綜合價值。長期來看,保險產品的康養布局也是行業在養老服務供給中的核心競爭力。
眼下看來,9億元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與超400億元的養老理財似乎難以抗衡,但算上年金保險等數據,可顯示出保險業仍然對養老的探索積淀已久。根據保險業協會數據,2020、2021年商業養老年金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712億元、620億元。
如果保險業能像在很多發達國家市場中一樣,在養老第三支柱中起到主力軍作用,那么行業的保費增長還有巨大空間。
銀行保險各有千秋,但商業養老金融的市場剛剛開啟。以專業基礎和綜合優勢獲得社會和百姓的信任,商業養老保險還有機會贏得更為廣闊的“地盤”!
接入Deepseek,快一步慢一步?
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