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剛剛過去一個月。
過去一個月,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討論熱度不減,因為老齡化和養老愈來愈成為國民話題,牽一發動全身,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
目前,這只是一個制度框架,細節尚待補充,最重要的是解決激勵問題。而這并不容易,甚至如履薄冰。
周末,《“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正式發布,也大談養老問題。
“國民”動身
5月16日,注冊資本超百億元、銀行系色彩濃厚的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推出了自己的首款產品“國民美好生活養老年金保險”。
據媒體報道,這個產品的定位是終身領取,繳費年期、領取方式和領取年齡多樣化,首先在銀行渠道銷售,投保者可自主選擇。
這是一款求穩的產品,但事實上,養老年金險并無特別之處,守城有余,開拓不足。還是那句話,分紅型保險雖然當下正紅,但比拼收益率,并不是保險的長項。
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的成立,是為了壯大“第三支柱”而來,一方面,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根據其定位描述,“國民”二字師出無名,本質還是商業養老保險公司,提供的是市場化的產品,個人經過比較選擇、用腳投票。因此,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的覆蓋面,取決于自身的市場能力,即能否提供解決痛點、直抵人心的產品,從而不僅在與其他專業養老保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也在與銀行、基金的混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市場對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存在某種期待,蓋因其背景雄厚,資源稟賦特殊,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具有某種降維優勢,能夠突破某種“禁區”,先行先試起來。在此之前,養老保險雖然試水已久,但逡巡不前。創新型養老金融業務怎么搞,大家莫衷一是。既然當局者迷,那么旁觀者或局外人“空降”而來,是否能為養老保險勇闖一條賽道出來,這是大家所期待的。
“銀保基”上演“三國殺”
養老金融超市里,保險如同“蜀國”,有所謂的“正統”,畢竟稅延最先是從保險試點的,但在銀行和基金的“三國”態勢中,優勢并不明顯。
對此,保險業應該心知肚明,正視困難,才能后勇。
而基金,截至2021年底,規模接近1200億元,公募養老FOF占據了大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看下銀行和保險的數字,前者監管給出的試點養老理財產品資金募集規模上限達到2700億元,而截至一季度末,養老理財規模超過400億元;后者因為不符合監管本意的養老保險資管產品在持續壓降之中,我們只選取稅延型養老保險的規模,試點四年,也就幾個“小目標”。
如此,基金可被視為“曹魏”,凈值化最早,占據“天時”,投資者教育最重返,特別是,基金被公認在投研能力和權益投資上一騎絕塵。銀行則更像“孫吳”,新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從產品制轉向賬戶制,這雖然對保險構成利空,但市場化和便利化卻是邁出一大步。賬戶制自然首選銀行賬戶,這便賦予了銀行“地利”。
保險只剩下“人和”可選。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人和”是一道窄門,是逆“熵”而動,必須積極創新業務模式。正如我們反復說的,收益率不是保險的長項,基金更擅長此道。美國的市場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個人養老金的資產配置中,基金占據半壁江山還要強。保險的產品優勢,還在于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產品,將保險和醫養服務打通,提供場景化的康養產品,才能在差異中突圍。
“兩端”激勵
去年以來,養老“第三支柱”動作頻頻、層層遞進,成立國民養老保險公司、開展養老理財試點、醞釀養老儲蓄試點,以及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啟動,無不顯示出政府監管的決心。
但任何基于市場層面和資本層面的制度落地,都必須暗合規律和人性。簡言之,它必須是內生的,能夠自我生長的,而不是唯靠行政權力強制“輸血”。而自我生長,必須解決激勵不足的問題。
獎善罰惡,獎優罰劣,這是不言說的密鑰。
在商言商。個人養老金如果想要“支棱”起來,養老金融市場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側都解決激勵問題,畢竟一個有著較長封閉期的產品,激勵不足是正常現象。
個人養老金產品有稅延優勢,但把這個說清楚,并非易事。這里面存在著大量的投資者教育和信息對稱工作,并非發個文件,大家就秒懂。
“第一支柱”過強,會給“第三支柱”造成擠壓效應,人們在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時,如果相比短期產品并無非對稱優勢,就可能三思而不行。稅延目前只是紙面上的優勢,在現實中可能遇到冰,一是我國的個稅納稅人體量并不多,稅延對普通大眾而言無感;二是我國投資目前免征資本利得,這就抵消了稅延的好處。
在供給端,做個人養老金產品,也不能光靠自上而下的動員和畫餅。以基金為例,做養老FOF的產品,對基金經理的要求更高,但個人收益可能并不成正比,如果舍難取易,去做某些單賽道基金,迅速做大規模,或更容易名利雙收。保險亦是如此,“保險+養老+醫療”這條大健康賽道,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卻很難,不容易出成績。
試點了四年的稅延養老保險,就是激勵不足的典型例子。個人養老金,當取前車之鑒。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