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大家談
這幾天,金融管理部門有關負責人陸續接受采訪。他們直面市場關切,對熱點話題一一作答,并給出一攬子政策保駕護航,釋放出穩預期、穩市場主體、穩資金面、穩市場行為的強烈信號,彰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信心和決心。
從新聞稿透出的信息來看,表態延續了之前金融管理部門傳達學習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精神、傳達學習貫徹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的主基調,即聚焦難點痛點堵點,發揮金融優勢,政策靠前發力,助力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也是源頭活水。這些“水”很多來自資本市場,社保、證券、基金、保險、銀行等領域的資金匯集于此,各展身手,共同承擔起資本市場“壓艙石”的作用。
正是因為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無論是最近金融管理部門接受采訪,還是學習有關會議精神,都不約而同提到了支持中長期資金提高權益配置比例,尤其是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這既是為市場加油鼓勁兒,也是為吸引更多長期投資者進入市場,實現“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保險資金憑借其規模大、期限長、資金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為資本市場提供“真金白銀”,成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多次救市中,保險資金都發揮了救火隊、先鋒隊和主力軍作用,成效顯著,不可替代。
如今,面對“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的重要任務,保險資金自然責無旁貸。既要將更多資金配置于權益類資產,又要能獲得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紅利,這是一道難度不小的“平衡術”綜合題。
對險資來說,一定要具備“打鐵必須自身硬”的能力,“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長風破浪會有時”的魄力。
對金融管理部門來說,為包括險資在內的中長期資金營造一個“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是當務之急,更是關鍵之舉。
01 打鐵必須自身硬
保險投資是聯系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重要紐帶,保險業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穩定發展需要保險資金積極參與。
今年以來,受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以及近期疫情反復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內外部因素交織共振,A股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市場信心受挫。
市場的大幅波動,反映在險企投資收益的“縮水”上,投資收益的萎縮直接導致凈利潤的下滑。一季度,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的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4%、3.88%、3.7%、2.3%,同比均出現下降。
上市險企投資成績尚且如此,其他中小保險公司可想而知。投資環境承壓,任何一個行業、機構都不能獨善其身。投資業績下滑直接導致投資信心受挫,背后是整體投資能力的不足。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行業機構的努力和進步。這些年,保險監管部門不斷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持續為險資松綁,賦予保險機構更多投資自主權,深度參與市場競爭,投資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2005年至2019年,保險資金年均收益率為5.44%,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相比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是期限最長、風險偏好最低、約束條件最多、管理難度最大的資金之一。
當前,資本市場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在上升,困難和挑戰在增多。能力建設是擺在保險機構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必須有針對性地增強投資管理能力,尤其要在提升信用風險、股票投資、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衍生品運用、債權投資計劃產品、股權投資計劃產品的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
保險業“承保+投資”雙輪驅動,兩個輪子互為支撐,壓力相互傳導,需要加強協調、同向發力。當前,保險機構承保端壓力山大,經濟下行和疫情反復帶來的不利影響仍將持續,在重視提高投資能力的同時,還要更加注重優化業務結構,改善承保業務績效,“雙輪”良性互動方能行穩致遠。
02 亂云飛渡仍從容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
身處變局之中,唯有以辯證思維冷靜研判形勢,分析自身優勢劣勢,方能處變不驚,落子無悔。
從資本市場發展大勢來看,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明確表示:近年來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市場生態在改善,市場活力在增強,經受住了各種內外部超預期沖擊,展現出較強韌性。目前,市場杠桿資金規模有限、風險可控,市場短期波動不會改變我國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機構也對市場形勢有著自己的判斷。在一些金融機構的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多位負責投資的人士認為,從估值角度看,權益市場已經達到了左側加倉條件。從政策層面看,呵護宏觀經濟的政策逐步落實,對權益市場長期向好的判斷沒有變化,長期配置價值也沒有變化。
中金財富也認為,中國權益資產表現出更為明顯的長期配置價值。依據是,A股的估值已經到了歷史區間的低位。按照歷史經驗,如果能夠堅持3至5年以上的投資期,那么在當前位置進行配置將會取得不俗回報。
對于大勢,監管和機構的判斷高度一致:長期看好。這是不是意味著就能放心大膽地加大權益類資產的投資了呢?其實不然,觀大勢固然重要,但在順應大勢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投資標的精挑細選,投資組合優化配置,才是最考驗投資者的技術活。
正如牛市中依然有人巨虧,熊市中也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一樣,無論市場風云如何變幻,高超的投資策略永遠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銀保監會資金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保險資金有剛性成本約束,它決定了保險資金的投資以覆蓋成本、追求絕對收益、實現資產負債匹配為前提,這也是保險資金每年都必須保持正收益、固定收益類資產始終占比2/3左右的根本原因。
所以,盡管2014年以來保險監管部門陸續提高險資權益投資比例至40%,并取消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險資投資權益資產的比例依然在20%左右,并沒有把“額度”用足用滿。這是由保險資金的特性和投資策略決定的。
個別沒管住手的保險機構,得到的也不是投資豐收的喜悅,而是眾人皆知的失敗苦果,對自身業績的拖累到現在還未完全擺脫。
復雜嚴峻形勢下,保險資金投資應是穩字當頭、防范風險、保持定力、揚長避短。
03 愿意來,更要留得住
4月下旬,一則“證監會召開機構投資者座談會”的消息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和證監會掌門人座談的是全國社保基金和部分大型銀行保險機構主要負責人。
這樣的座談會不多見。
座談會圍繞“推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展開。是啊,在座的社保基金、銀行保險機構和各類資管機構,都是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長期資金來源。
對險資來說,回首過往種種,酸甜苦辣咸,一定是個中滋味涌上心頭。
雨打風吹,物是人非。莫計前嫌,同心向前。
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的力量,是優化投資者結構、增強資本市場韌性的重要條件。對23萬億元保險資金來說,理當不辱使命。
一組數據,見證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的互動。截至2021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3.2萬億元,其中投資債券9.1萬億元,投資股票2.5萬億元,股票型基金0.7萬億元。此外,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管理的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余額3.2萬億元,主要投向債券、股票等。
把中長期資金吸引到市場中來,只是推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讓資金愿意留下來,讓其有“家”的感覺,更多分享發展紅利,才能使其安心、放心投資,不斷擴大權益投資比例。
放下身段、撲下身子,征求社保、銀行、保險等機構的意見和建議,正是構建“愿意來、留得住”市場機制的生動體現。這樣的互動不妨多一點,最好能成為一種常態,而不是一時之舉。
對有關部門來說,當下要抓緊梳理社保、銀行、保險機構的政策訴求,協調有關方面打通堵點痛點,并及時反饋工作進展,讓機構看到希望和變化,感受到善意和暖意。
從長遠來看,還要以更大力度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環境。
對資本市場來說,要進一步豐富市場工具和品種,改進市場微觀結構,在審慎監管前提下,加大市場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穩定市場預期,改進市場監管,加快監管科技發展。
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非一日之功,需久久為功,非一己之力,需齊心協力。“近水”就在眼前,靜候潺潺流淌。
保契銳評丨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瓊瑤今日花葬,我們到底該如何優雅地跟世界告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