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布了文章《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代理人生存空間被擠壓的三個原因》,闡述了對“保險越來越不好做”這種觀點的解析和個人態度。
沒想到有那么多朋友在文章下方留言探討。支持的紛紛點贊,說解析的到位,文末的三個問題確實問得肝兒顫,先從自身找原因,才能不斷進步。
當然也有反駁的,說的也很在理:文中根本就沒解釋從業人員越來越少的原因!被淘汰的就一定懶嗎?該做的都做了,掙不到錢有什么辦法?
討論嘛,就無關對錯,正反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既然這個話題還有聊頭,那咱們就繼續討論一下:干保險的怎么越來越少了。
1、行業殘酷的“二八鐵律”
相信多數人都看過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被列為“人生必看的百部電影”之一,很好看。細細琢磨其中的劇情,你就能稍微讀懂保險這個行業。
男主窮得連房租都交不上,街上看到一輛跑車,詢問車主是干什么的,怎么賺那么多錢。那人告訴他,自己是做股票投資的,于是男主也想做這份工作。
爭取到了實習的機會后,男主不僅要在工作中努力表現,還要為兒子的飲食起居發愁。功夫不付有心人,他終究做出了業績,證明了自己,把握住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里面有很多細節,你是要細細品讀的,簡直和保險行業一毛一樣。影片中的設定是200個同事,競爭僅有的一個崗位,理所當然的男主拿到了這唯一的資格,觀眾也都記住了這個在大街上為自己鼓掌的人。
但其他的199個同事呢?不僅工資領不到,還要面臨重新擇業的無奈。他們中肯定也有夫妻感情不和睦鬧離婚的,也有投資失敗積壓商品沒賣完的,每天要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甚至為住哪里發愁的。
取消代資考之后,國內保險行業門檻并不高,再加上“成功人士”的分享總能振奮人心,所以前幾年總是有很多人愿意來這個行業嘗試一下,萬一發了呢。
把所有的人放到一個舞池,看似公平的競爭,其實又何嘗沒有運氣的成分。每個人都努力了,但成功的只是小部分人。二八定律就是這么殘酷。
行業人員流失的真相是什么?敲開足夠多客戶的門,幸福才會來敲你的門。代理人需要用業績證明自己價值,沒業績的,公司清工號連句再見都懶得說。
接下來到了見證行業殘酷性的時刻,咱們用數據來說話。(數據參考自歷年的《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
《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每年都會發布,從保險營銷員性別、年齡、學歷、收入等不同維度著手調研,用大數據還原真實的保險行業。
保險從業人員的生存環境到底如何,列舉幾項比較核心的數據,不知道你看完是深吸一口涼氣,還是覺得理當如此:
女性營銷員占比76%,男性占24%;25歲到45歲占行業71%;40%的營銷員每年保單件數在12到24件左右;本科以上學歷占29%;30%的營銷員月收入在3000~6000元,15%的營銷員月收入20000以上;
這些年行業里的人總是在炫耀,保險行業又涌入了高端人才(比如律師、醫生、留學生),其實行業里高端“一時”的人才,也在涌向其他行業。
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1/3的人月收入只有三到六千,還真不如送外賣賺的多。小一半的人每年12到24件保單,相當于每月才1到2件,指望這種成績來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真的不太現實。
在行業賺不到錢,誰也不愿意再呆著,脫落和轉行就不稀奇。與其咬牙堅持換取不確定的未來,多數人更鐘情于換個收入更高的工作。送外賣不香嗎?都是敲客戶的門,后者只會期待你的到來,而且絕對不會拒絕。
二、行業偉哥不好用了(清虛)
今年最讓我震驚的兩張圖,都擺在上面了。一張是全國新增人口統計,最高峰是2012年新增1006萬人,而2021年才新增48萬人,簡直不科學。
第二張圖就是壽險代理人數量,最高峰是2019年912萬人,到了2021年則被腰斬到590萬人,又倒退回了2015年的水平,讓人倍感失落。
我還記得前幾年一位保險大咖的分享,她說:我們要堅定從業的信心,2019年從業人員近千萬,再過兩年我們肯定會迎來“千萬大軍”的時代,你們信嗎?臺下人都齊呼:信。
還記得前幾年張某丹舉報事件嗎?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的拉扯背后,也順便揭開了行業內的一些“潛規則”。虛有人力的存在,可以套取更高的利益啊。
比如保險公司要在某地籌備,人力就是硬道理,對應不同檔的籌備費用。先把人拉來,架構搭上,出勤的人有了,還愁將來沒業績嗎?但往往是看起來表面風光,最終籌備失敗,錢都讓籌備的負責人賺走了。
還有就是很多公司給新人有優惠政策,比如出勤啦、方案啦,同樣的一單,放掛在新人身上得到的利益要高好多倍。所以就有了很多的騷操作。
我在做保險之前,去某家公司參觀過,大呼過癮。一位團隊長保團隊10個工號,一個指紋替代一個人。系統顯示他們團隊20人出勤,結果只有團隊的那位光桿司令和她媳婦兩人呆在職場。
好在現在都開始面部識別了,拆單掛單也開始追究責任,指紋打考勤也就成了歷史,行業也有政策在嚴格落實“清虛”舉措,今后這種小動作也玩不轉了。
保險行業越來越規范,也不再追求“虛偽的繁榮”,清除行業的虛有人力,肯定不會是一時的興起,今后也將會更加嚴格的執行下去。
保險是不是個朝陽行業,不必只用“從業人員的數量”來證明。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規范、越來越人性的行業氛圍,比“人海戰術”更讓人信服。
3、行業發展的方向
我國目前仍處于發展中國家,有很多東西都是向發達國家看齊的。保險行業本身就是個舶來品,雖然做了本土化的處理,但也是從外面引進來的。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這幾年保險經紀崛起了。其實這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保險的銷售從最初的“door to door”(挨家挨戶),再到電銷/銀保,再到中介,再到產銷分離,都是階段性的。
所謂產銷分離,即保險公司把銷售業務外包給保險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等中介機構,自己則專注于保險產品生產,從而實現保險生產和銷售的分離。
之前我國保險行業走的是寬進寬出的“人海戰術”,由此帶來的弊病和非議也是保險倍受偏見的主要原因。況且銷售團隊越龐大,也會產生龐大的費用支出。
未來出生率降低,老齡化到來,人口增長降至冰點,迫使從業人員發生由量到質的轉變,也不足為奇。
而且近幾年保險公司也有新動作,從最初的“打造**萬人銷售隊伍”的雄壯口號,保險公司發展方向有了改變,開始打造高產能的“精兵強將”。
比如某保險公司銀保人就公開提出過,要打造一支“高富帥”的銷售隊伍。泰康也提出:要打造萬人的HWP(健康財富規劃師)的高素質銷售隊伍。
所以人員的精簡,不僅僅是行業發展導致的,保險公司也巴不得進行瘦身的改革。盡管從業人員縮水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但又何嘗不是理所當然的結局。
有人唱衰行業也好,有人鼓吹行業也罷,行業人員去去來來,公司排名起起落落。只要自己的錢袋子不受影響,就是最好的結果。
進入這個行業多年,我希望它越來越好。從業人員越來越少,也不算是絕對的壞事。只要自己功力扎實,其實受影響不大的。
大的方向我們決定不了,就從小的方向著手優化。畢竟沒有最好的行業,只有越來越好的個人。
有位我崇拜的高手曾這樣評論保險行業減員現象:現在縮水只是開始,行業還會繼續減員的。等減到一定數量就會恒定,那個時候保險營銷員才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代。
我不知道他說的會不會應驗。如果真的應驗了,我倒希望所有看這篇文章,關注這個行業的你,那時候還在。
保險從業者不必太焦慮,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樣能迎來好收成
保險跑不贏通貨膨脹,所以不買?這種心理的客戶其實沒那么難溝通
越懂心理學,越不怕保險客戶的拒絕: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買保險
想賣好保險得研究心理學:客戶所有的異議,在心理學都能找到解釋
孩子每年收到的壓歲錢,無非就這三種結局,看看你家屬于哪種?
盤點馬云預測過的幾條預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幾乎全都說中了!
臺灣保險人是如何溝通保險的?分享各位一段話術,請細細品讀
客戶總收到保險負面視頻?教你幫他掙脫信息牢籠,看清背后真相
每年繳3000多的少兒重疾險,保額能買到200萬!你敢信?
2025年建議所有人盡快配置保險,四個原因告訴你為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