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嚴峻,為應對這一重大歷史課題,國家持續加強頂層設計。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養老健康領域的發展作出全新指引。 ?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對于失能老人的長期護理保障問題,特別提出要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建立公平適度的待遇保障機制;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等構想。
事實上,我國對于長護險制度的試點探索,早自2016年就已開啟,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有49個城市參與試點。另有數據顯示,49個長護險制度試點城市參保人數已達1.34億人,累計享受待遇人數為152萬人,有效降低了失能人員的家庭經濟和護理負擔。
不過,若將現有享受保障待遇人數,置于我國約4200萬60歲以上失能老人的體量來看,則占比尚不足4%,這也折射出我國長護險發展仍相對緩慢、覆蓋范圍不足的現狀。
此外,目前我國長護險的發展模式,也一直以政府牽頭、商保經辦為主,無論從產品開發還是醫療、護理服務上看,商業險公司參與的程度都較低,商業長護險業務發展仍屬小眾產品。
未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失能人口數量增多,如何在長護險上發揮保障作用、分擔社保資金壓力,對于商業險機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試點五年覆蓋49城
惠及152萬失能人群
我國探索長護險制度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至2002年,彼時老齡化程度發展較快的青島市開始借鑒國外市場運行經驗,并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對長護險進行了初步探索。但就當時而言,長護險發展仍處于小步慢跑階段,全國上下并未對長護險制度規劃形成統一共識。
直到13年后的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針對公共衛生資源的配置問題,提出“長期護理險是醫養結合要求的重要舉措,是公共衛生資源供給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這才讓長護險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
2016年,長護險制度試點正式啟航。當年人社部下發了《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選擇上海、廣州、青島、重慶、成都等15個城市和山東、吉林2個重點聯系省份,啟動長護險制度試點。
基于第一批試點城市穩健推進的基礎,2020年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式啟動為期兩年的擴大試點。就此,截至目前已共有49個城市參與試點。
值得一提的是,與長護險制度首批試點不同的是,在籌資模式方面,《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長護險將作為獨立險種進行籌資,這也意味著長護險此前主要從醫保結余基金中直接劃撥籌資,未來將轉變為與醫保、養老并肩的新的社保險種,因此長護險也被業界俗稱為“社保第六險”,由單位和個人按同比例共同繳費。在保障用途方面,長護險收取的保費,主要用于為長期中度、重度失能人員購買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服務。
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何近年來我國要加速推動長護險試點?事實上,背后深層原因從一組數據上便可直觀體現。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為2.49億,65歲以上的老人數量約1.67億。其中,1.8億以上的老人都有慢性病種,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高達42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1.8%。可見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失能失智人口與日俱增,社會照護需求也快速增長,我國迫切需要建立普惠的政策性長護險制度。
而從長護險制度試點五年多的運行效果來看,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失能人員及相關家庭帶來保障福音。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我國長護險參保人數已達1.2億人,累計享受待遇人數為152萬人。
因此,站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國家戰略全局看,長護險制度試點加速、逐步推至全國已勢在必行。
籌資難、供需不平衡成痛點
業界建議社商形成合力
盡管作為“社保第六險”的長護險制度已推行多年,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痛點,其中最大的難點莫過于籌資的可持續性問題。
『A智慧保』了解到,很多地方政府在試點過程中發現,參保人員存在繳費意愿不足、對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等情況,為此政府工作人員和險企經辦人員不免需要將大量精力花在參保人員的教育和解釋工作上,背后付出了不少“辛酸和淚水”。
而除了籌資問題外,與長護險密切相關的評估、醫療、護理等服務環節,市場也存在評估標準待完善、服務供需不平衡、護理人員缺口較大、護理標準難統一等問題。
當然針對上述痛點,政府層面也在邊總結、邊完善。如在最新下發的《規劃》中,對于穩步推進長護險制度發展就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建立并完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認定、等級評定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明確長期護理保險基本保障項目,健全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等。
與此同時,圍繞長護險制度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各地政府及社會專家學者的探討聲也不斷。總體來看,在眾多建議聲中,專業人士除了提出政府應加大力度開展長護險制度宣傳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地做好參保人群的政策解讀,不斷完善制度體系,資金籌集政策進一步優化外,不少專家還認為,應加大商業保險機構在長護險市場上的參與程度,成為多層次保障體系的重要力量。
在今年的北京市“兩會”上,有政協委員也提出,長護險制度有助于養老產業發展,建議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加強政府部門、商保企業、護理機構等形成合力,強化調研,結合老年人不同需求,研發更加豐富、能滿足不同需求的服務包和產品,拓展養老產業市場。
商保參與程度待提升
在售商業長護險不足百款
就當下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長護險制度的形式來看,總體是以政府主導、商保經辦為主。如在長護險首批15個試點城市中,承德市、齊齊哈爾市、南通市等多地的長護險試點,商業保險的參與性質是以經辦為主,僅有安慶市、石河子市等少數城市由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在經辦內容方面,商業保險機構主要提供產品模型設計、基金管理、結算支付、護理服務質量監督和管理等責任。
從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長護險經辦的積極性來看,『A智慧保』注意到,隨著各家險企在醫療、養老布局上的不斷加深,保險公司參與長護險經辦業務的意愿也在提升。
如在醫養結合模式上走在市場前列的泰康保險,截至2022年1月底,在湖北荊門、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浙江寧波等22個國家級試點城市和浙江嘉興、江蘇無錫等22個非國家級試點城市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工作。此外,泰康研發的泰照護長期護理保險信息系統也上線24城,服務參保人群超過3000萬,累計待遇支付逾6.8億元,管理定點服務機構超1000家。
不過,盡管長護險制度基本模式(政府主導、商保經辦、市場化服務)已日趨成熟,但在惠及人群占比和滿足多層次護理需求上,還存在較大缺口。為此,市場人士提出還應強化商業長護險產品的開發力度,以補足市場需求和保障人群覆蓋上的不足。
其實,我國商業保險機構對護理險的開發此前也有所探索。從產品形態來看,2016年以前,我國商業護理保險大多是以理財型中短期存續產品為主,特別是2016年商業護理保險保費增速一度超過210%。
不過,這類打著護理保障旗號,實則兜售理財保險的產品形態必然難以持續。自2017年,監管開始引導保險業歸回保障本源后,理財型的護理保險保費增速便快速下滑。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商業護理險增速分別下滑-77%和-52%。
然而,中短期存續護理保險被市場淘汰后,立足保障屬性的商業長護險并未快速跟進。據『A智慧保』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中保協人身險產品信息庫可查詢的在售長期護理保險僅有83款,從單家公司開發數量看,人保健康占比較大,達37.35%。這與健康險產品大戶“重疾險”目前在售已超1100款的數量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對于商業長護險開發力度不足的現狀,監管層面也已引起重視。如近期銀保監會最新下發的《關于印發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問題和建議報告的通知》中,就點出我國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和失能保險發展較為緩慢,業務規模較小,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和經營經驗等問題。
風險難預測是主因
未來發展潛力仍大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商業長護險緣何難以形成規模化發展?
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對『A智慧保』分析稱,從歷史經驗看,我國保險機構對健康險市場的布局主要以重疾和醫療險為主,對于長護、失能保險的開發,由于缺乏足夠的數據積累,在定價、賠付上難以作出足夠精準的風險判斷,因此出于風控和盈利考量,以盈利性為目標的商保機構自然開拓意愿不高。
“此外,結合國際經驗,面對長護險這類復雜業務也不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走過彎路,由于缺乏足夠的定價依據,很多險企最終陷入虧損尷尬。”徐昱琛進一步解釋。
除定價缺乏依據外,從市場需求端來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郭振華也直言,若剔除已失能及60歲以上老人,實際大部分人群對護理險的保障需求并不高,這也導致商業長護險由于缺乏充足的消費群體,易發生逆選擇和道德風險。
盡管長護險業務挑戰重重,但也有險企認為,未來隨著歷史數據的逐漸積累,立足精細化需求開發的商業性長護險其發展前景也將陸續釋放,保險機構不可輕言放棄。
如太保健康險公司就在2019年發布的《中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模式和實踐研究報告》中預測,考慮到京、滬兩地僅社保補充的護理服務給付需求已超250億,那么折算為保費規模將近千億。但該報告也同時提出,經營商業護理險的前提需考慮“數據是基礎、服務要靈活、客戶廣覆蓋、生態有融合”四大要素。
徐昱琛也指出,要想商業長護險最終賣得好,至少要滿足三大要素,分別是老百姓有需求且愿意買;保險公司有一定的規模和利潤;銷售渠道也能“有利可圖”。只有達到這三點,才能最終在銷量和利潤上有所保證。但他也同時肯定,險企先期可通過長護險經辦業務積極收集歷史數據,進而反哺商業險開發的意義。
除了單純攬取保費規模外,不容忽視的是,險企布局長護險業務還有著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激活健康服務市場的價值。上述《報告》就提及,開展商業長護險業務存在諸多機遇,包括醫療延伸護理保險、護理保險基金管理、康養一體化服務和政策性長護補充服務、健康增值服務等。
就當下的商業險機構參與長護險經辦工作的實踐成果看,人保健康、泰康養老、平安養老險等也逐漸積累了較多成熟經驗。
以泰康養老為例,目前已建立了標準化的經辦管理規范體系、專業化的培訓體系、便捷化的運營服務體系和多樣化的政策宣傳手段等,為相關長護險試點城市提供了高質量的經辦服務。
不難看出,盡管在長護險這個賽道上,商業保險機構短期內難以獲取可觀利潤,但長期而言,圍繞多層次保障和服務需求,險企仍有較大的精細化挖掘空間。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誰能在長護險業務上率先探索出成熟的模式,誰就能占領更多發展先機。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