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迷茫、低谷的2021年,中國保險業充滿期待,希望就在2022年。
回首壽險,轉型陣痛之下,保費增速下滑、代理人規模銳減以及需求端投保意愿收縮;回首財險,縱然車險綜改棋至中局,“增保、提質、降價”的階段性目標已初步完成,但縱觀各家財險機構的經營報表,很多依舊沒能找到承保盈利的路徑,圍繞傳統車險在“棄與不棄”之間躊躇徘徊。
儼然,2021年對于中國保險業來說,可謂艱難重重。但悲觀之余,我們也深知,中國保險市場長期向好的大趨勢并未改變,當下或許是黎明前的黑暗,需要爬坡過坎。
都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相信這句話放在中國保險業也同樣適用。『A智慧?!辉噲D循著歷史的腳印,以行業改革為視角,展望2022年中國保險市場走向,首先推出革新篇。
壽險革新
代理人渠道轉型道長且難
監管組合拳沖擊將至
無論從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發展看,公司的第三次改革都已是刻不容緩、別無選擇……這是2021年5月一家頭部保險集團掌門人在公司的壽險高峰會上的發言,想必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因為,彼時不僅道出了個體公司推進改革的迫切心境,也同樣傳遞了對中國整體壽險業未來大勢的判斷。
如果說前兩年,業界對以代理人渠道轉型為核心的壽險改革,還多處在猶豫觀望階段,那么到了2021年,面對保費收入增速下滑、新業務價值下滑等諸多低迷慘淡的數據,現實已不再允許壽險機構存在一絲一毫的僥幸心理。
也因此,革新成為2021年壽險業的共識,也是貫穿全年的高頻字眼。
我們看到,以平安、國壽、新華、太保、人保、泰康等為首的頭部壽險機構,率先做到知行合一,在各個層面積極做出改變,個險渠道端紛紛主動清虛、發力高素質代理人隊伍建設;服務端緊隨國家戰略需要,打造大康養、大健康生態;產品端亦是立足精細化,滿足多元化保障需求。
然而,任何一項革新都不會一蹴而就。展望2022年,在改革中艱難磨底,或依然會是壽險業的主旋律。
從渠道轉型方面看,盡管大型險企已在清虛人力的基礎上,多方招募優質營銷員,但人海戰術的粗放模式已持續存在近30年,很多問題的暴露已積重難返,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刮骨療傷。
參考國際經驗,以鄰國日本為例,光大證券研究報告分析指出,自1976年起至1987年,日本壽險業實施了四次“展業體制三年規劃”,從完成減少營銷員人數到提高營銷員生產率,再到鞏固展業成果,整個時間跨度長達11年。
本土經驗上,最早啟動代理人改革的友邦中國,自2010年開始推出“最優代理人”策略起,其代理人數量經歷先降后升再穩定的過程,也用了近八年的時間。
不難發現,即便是按照我國頭部壽險機構,最早于2018年啟動轉型的時間表來算,中國壽險業代理渠道革新也仍處在第一階段,離最終目標達成尚需時日。
當然,在行業改革的長期趨勢之下,可以預見的是,監管層面自上而下推動的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制度,已經實施的互聯網人身險新規,以及年內有望靴子落地的“人身保險銷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政策,也將對2022年的壽險業發展格局帶來全新影響。
財險革新
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
改善盈利成攻關難點
相比壽險業的焦灼、迷茫,對于2022年財險業的發展走向,其實早在2020年8月和2021年9月,銀保監會相繼發布的《推動財產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關于推動財產保險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就已為財險業勾勒出清晰的改革路線圖。特別是《指導意見》以2023年為限,提出的“3個10%目標”,也將成為2022年財險業做出努力的重點方向。
但具體該如何實現呢?細加拆解來看,針對“行業經營成本下降,綜合費用率較2020年底降低10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2022年財險主體降費仍將是重要使命,首先落在財險業第一大險種車險的身上。執行方法上,壓縮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強化直銷渠道服務能力、去“中介化”優化成本結構等或成為主流方式。
申萬宏源相關研究報告就指出,未來利用定價優勢提前在直銷渠道發力的公司,會更早在行業回暖期享受保費恢復性增長的“紅利”。未來直銷渠道建設較強、定價話語權更大的大型財險公司將更具優勢。
事實上,降費之外,擺在行業面前更為艱巨的任務是《指導意見》提出的“承保盈利公司覆蓋面較2020年底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目標,這也被業界視為難啃的硬骨頭。
畢竟,強者恒強的道理大家都懂,車險綜改大背景下,掌握資本、科技實力的頭部險企隨著綜合成本率的逐步下降,承保盈利不具有太多壓力。真正面臨生存難題的恰恰是以中小險企為代表的“后進生”。
為此,《指導意見》也積極引導中小險企謀求差異化經營,摒棄以往過于依賴車險、貪大求全的發展模式?;诖?,不難預計,2022年仍會有部分中小險企陸續選擇退出車險市場,并在發力非車業務上化被動為主動。與此同時,監管也可能會就這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支持。
如果說,上述兩項10%的目標,更多是涉及對車險業務的影響,那么針對市場業務結構優化提出的“非車險業務比重較2020年底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無疑將對2022年財險業整體市場格局產生更大影響。
放眼非車險業務,目前市場需求較大且有待進一步開拓的細分險種包含意外險、責任險、家財險、農險,以及近兩年持續火熱的健康險、緩慢復蘇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等,這些都有望成為2022年的“黑馬”,但具體到各家保險公司執行層面,還需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找準轉型發力新賽道。
中介革新
合規下求創新
外資開放加大危與機
隨著產銷分離模式的不斷成熟,如今保險中介已經成為保險市場上不可替代的營銷渠道,就像是毛細血管一般,保險中介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樣關乎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敗。
過去的2021年,對于保險中介市場來說,依然延續著嚴監管的主基調。一方面,監管系統對于保險中介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只增不減。有數據顯示,2021年1-9月,保險中介機構累計罰款3437.75萬元,同比增長29%。此外,吊銷行政許可、責令停止新業務等較為嚴重的行政處罰也司空見慣。
另一方面,2021年,一度游走在“灰色地帶”的互聯網中介平臺的違規亂象,也遭到重點整治。這一點,從過去一年監管對部分互聯網中介平臺“首月0元”、“免費保障”等營銷噱頭行為開出的巨額罰單即可印證。
一切信號似乎都在預示著,2022年的保險中介市場,已難再依靠過去打政策擦邊球的模式生存度日,大的方向一定是在合規的基礎上展業和創新。
從監管政策層面看,一系列重磅文件的落地,也將繼續顛覆保險中介市場格局。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2022年2月1日起即將實施的《保險中介行政許可及備案實施辦法》,其不僅釋放出保險中介牌照審批有望重新開閘的積極信號,也將全面提高保險中介準入門檻。
可以預見,在《辦法》的引導下,2022年起保險中介行業將加速走向規范化、透明化和專業化。
當然,除了《辦法》外,2021年10月下發的互聯網人身險新規對保險中介機構開展互聯網人身險業務提出的諸多條件,以及2021年實施的《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管辦法》,也將對保險中介行業發展構成長遠影響。
值得關注的還有,2021年末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明確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有關措施的通知》,大幅取消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準入限制,更是為激活中介市場、對標發達國家中介機構,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且不論此次對外開放,是否會真的出現“狼來了”,僅從“活下來”的角度看,對于很多保險中介機構而言,已經面臨不得不做出轉型變革的時刻。再不轉型尋路,將無路可走。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