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改革又有了新消息。
12月24日,中保協官網通報了2020年度交強險經營情況: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交強險承保機動車數量3.01億輛,保費收入2270億元,賠付成本1384億元,各類經營成本672億元,承保盈利128億元,分攤的投資收益89億元。提取救助基金27億元,自救助基金制度實施以來,已累計計提244億元。
在介紹完這些一手數字后,中保協又對車險改革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說明,一是消費者獲得感明顯增強,“僅2020年第四季度,就為消費者減少保費支出20億元”;二是承保險企虧損嚴重,“交強險2020第四季度新保保單出現承保虧損,2021年1到10月承保虧損已經超過20億元。”
這兩年的數字對比來看,2020年交強險盈利超過200億元,有進行改革的必要性;而2021年交強險改革后,該險種又虧損了20多億元,這種局面顯然不是監管層愿意看到的,這也不符合改革的初衷“不盈利不虧損”。
從監管部門對交強險經營定位為“不盈利不虧損”,這說明他們已經把交強險當做準公共品:當交強險成為剛需品時,讓車主能夠以稍微高于成本價享受到交強險服務,這說明公共品本身所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但同時,準公共品供給也應該考慮可持續性。不久前發生在遼寧等地的交強險拒保事件說明,當該準公共品面臨虧損風險時,險企首先會把出租車等高風險群體排斥在外,以減少自己的損失。應該說,險企作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這樣做符合自身的商業利益。
其實,從經濟學上來講,這就是公共品的公益性和可持續性發生了沖突,監管部門想改變交強險盈利過高以及讓利消費者的初衷是沒問題的,但改革時機或許有不妥,兩年多的疫情,以及加之去年鄭州等地洪災影響,車險企業在承擔重大社會責任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保觀察覺得,車險改革想要達到目的,應該采用一定彈性的價格管理,比如今年車險企業承受了較大程度的虧損,而交強險價格在明年應該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來彌補今年的虧損;如果后年險企盈利不錯,可以在后后年對交強險價格進行一定幅度的下調。經過這樣來回多次的扭盈為平和扭虧為平,保觀察相信終會達到“不盈利不虧損”的最終目標。
保觀察認為,以行政的高壓手段,雖然能達到讓利消費者目的,但最后如果沒有險企愿意做交強險了,這樣的改革也很難說得上成功。一個行業要變得越來越好,并不是價格越低越好,而更應是提高服務質量。比如車險出險后,是不是減少拒賠率等等。
車險改革并不是,也不會一蹴而就的。只有真正做到消費者、險企、社會等多方共贏,這樣的改革才能持續進行下去,也才會最終達到改革的目的。
上半年凈利超3億元,水滴公司開始進入盈利周期?
王濱:從知青到一把手再到身陷囹圄
從熱映影片《媽媽!》,看這家險企如何玩轉養老品牌營銷?
細讀中國人壽2021年財報,壽險業務是否將進入增長瓶頸期?
互聯網保險年報觀察: 眾安在線凈利超10億 水滴公司市值超GoHealth
中國平安股價處于破凈邊緣,傳遞了什么信號?
銀保監會:支持險企增加優質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
年營收超1500億元的廣匯汽車,為何保險代理業務屢遭監管處罰?
違規銷售互聯網保險,58同城姚勁波旗下保險中介被監管處罰
保費規模連年下滑,眾惠相互財險又遭監管責令整改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