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銀保監會下發通知,要求養老保險機構強化養老屬性,更好服務第三支柱市場。
『A智慧保』接連兩天談養老保險機構新規,以示這一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對市場即將產生的深遠影響!
通知要求,清理壓降養老特點不明顯的業務,終止或剝離與養老無關的保險資管業務,壓降清理現有的短期個人養老保障管理業務,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養老保險機構開展個人養老保障管理業務轉型與產品創新。
監管給出了過渡期和時間表,2022年6月30日前,適時停止相關產品新增客戶,2023年底原則上完成存量整改。
這個通知,既是這些年金融監管正本清源大趨勢的寫照,也是保險姓“保”的一以貫之,更是養老姓“老”的新監管意志的反映。
既不“養老”,也不“保障”
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始于2009年,彼時正是“金融創新”大爆炸的年代,影子銀行、資金池、信托通道等等,“創新”漸成亂象。該產品也毫無意外,去保障化,而更多淪為泛收益率的理財產品。
事實上,不僅是養老保險機構,銀行的養老理財產品和基金公司的養老目標基金,自一段時間以來都是以“養老”作為招牌、以收益率為賣點的同質化產品。特別是資管新規實施以來,資金池的滾動模式已不可能,養老的“長期性”為機構所青睞,以銜接短期資金,各種“養老”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所以,也不難理解,養老保障管理產品不具長期性,哪怕是封閉期的產品,也不過三五年,缺乏中長期投資產品;與此同時,因為主要對標的就是收益率,養老保障管理產品也缺乏個性化,無非是大部分固投和一小部分權益的組合,與銀行、基金等養老產品區分度不高,也就是同質化嚴重。
既不“養老”,也不“保障”,被監管盯上,這是遲早的事。
不過,這個產品存在了這么長時間,并非無根之木。中國資本市場的短期性氛圍濃厚,投資者教育雖然一直進行,但難以一蹴而就。長期產品是收益率和保障性的平衡,但市場上對于保障性并不看重,只盯著半年一年收益率的那幾個“點”。
存在即合理,這話沒錯。但如果任其存在,世界就是一個熵增的結果。
迫在眉睫
發展養老“第三支柱”市場,已經迫在眉睫。監管對于養老金融市場的監管動作,都脫離不了這個大的頂層設計。
隨著老齡化加劇和生育率走低,勢大力沉,對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越來越大,養老市場作為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必須未雨綢繆,快馬加鞭,否則就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但市場里的“三駕馬車”混業競爭已久,卻沒有出現一馬當先的情況。因此,過去一年,監管的推動就成為市場最大的變數。
先是推動理財子公司試點養老理財,后是推動成立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如今又對商業養老保險機構推出“養老姓老”的大殺招,監管之心情,溢于言表。
養老金融市場里,保險理應是擔綱大任的。最早的稅延試點,也是由保險機構進行的。但令人遺憾的是,稅延養老保險的窘境在于免稅優惠不大,使用非常不方便,導致試點的各方都有點意興闌珊。
但稅收優惠,是養老產品的最大優勢,也契合長期和長錢的內在要求。但囿于現實情況,跟稅優相關的統籌,已經超過了銀保監會一家的權責范圍,而涉及到多個強勢部委之間的協調,這就需要來自更早層級的“用力一推”。
國民養老保險公司被寄予厚望,但這個“厚望”并不是期待其在較為充分競爭的市場上逐利,而是因其體量和地位,能否帶來政策試點上的突破。
保險的逡巡和觀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養老“第三支柱”市場的困窘所在。
養老要姓“老”
無論千難萬難,都需迎難而上。
養老賽道,誰都不敢缺席,但目前誰都摸不著頭腦,賺錢壓力山大。新世紀以來,各行各業,乘風破浪,水漲船高,賺的都是容易錢和快錢,對細水長流的慢錢,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保險的優勢在于保障。在收益率上,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要勝過保險產品,因為前者打破剛兌,不兜底的同時也可能取得更高收益,高收益對應高風險,低收益對應保本,所以保險姓“保”,硬拼收益率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劣勢盡顯。只有奉行差異化競爭,從長期和保障出發,才能立足細分市場。非標的投資能力和長期資產運營能力,越來越將成為險企的核心競爭能力。
混業競爭,如果只是搞成了同質化和價格戰,未免讓人沮喪。目前來看,四家試點理財子公司推出的養老理財產品,產品期限均為五年,這個期限,對“養老”而言未免太短,只能是權宜之計,不過,飯要一口一口吃。
養老保險公司能否推出更長期限的養老產品呢?這個更長期限的養老產品是否會受市場歡迎呢?
這個只有市場才能自問、自答。但有一點是無疑的,躺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短期賺收益率的做法開始面臨時下各種不確定風險的沖擊,能夠熨平短期波動的長期的穩定收益,是一個越來越不錯的alternative。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