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北京醫保局和金融局“指導”、五大險企承保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將開放投保。
這五大公司包括太保壽險、人保財險、泰康養老、平安財險、國壽財險。中國銀保信提供技術支持。
來勢洶洶。
“北京普惠健康保”,勝過絕大多數同類“惠民保”產品,甚至是商業保險。但作為2.0版惠民保,它依然面臨著內卷的陷阱。
低價保險產品,真是保險的方向嗎?
惠民保2.0來襲
2020年,可謂“惠民保”的元年。全國遍地開花,風頭一時掩蓋了百萬醫療險。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23省、82個地區、179個地市推出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即“惠民保”),累計超4000萬人參保,保費收入超50億元。
北京2020年也推出了“京惠保”,一年保費79元,對應最高200萬元的保障,百萬人投保。
相比2020年的“京惠保”,作為同城競品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對前者形成了“碾壓”。僅僅195元的保費,就撬動了高達300萬的保額,而且將醫保內、醫保外和特定藥品全覆蓋,投保門檻低到沒有門檻,只要是北京醫保的參保人群即可。
比如,“京惠保”不能保障醫保外費用,特藥只有區區17種,而“北京普惠健康保”達到了100種。還有,“京惠保”對既往癥不賠,“北京普惠健康保”則可保可賠。
花開兩朵,另表一枝。
4月,上海強力落地的“滬惠保”,參保人數達到739萬人,參保率達到38.49%。只要一年115元,不限既往病史、不限戶籍、不限年齡、醫保卡余額直接繳納保費,累計保額超過200多萬元。
“滬惠保”的保障范圍不如“北京普惠健康保”,但前者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動用醫保個人賬戶。這是一個強相關,在更早時候的“深圳版惠民保”,也是半強制地從醫保個人賬戶劃撥。
“北京普惠健康保”和“滬惠保”,可以視為“惠民保2.0”,相比2020年同質化嚴重的“惠民保”產品,脫穎而出,尤其是前者,更是讓業內發出了要干掉百萬醫療險的驚呼。
逼宮“百萬醫療險”?
像“北京普惠健康保”這樣的“惠民保2.0”產品,會把百萬醫療險逼到市場角落嗎?
有難度,但既然問題提出來了,說明兩種產品的交集在增加。
“惠民保1.0”與“百萬醫療險”差距明顯,前者雖然保費極低,但保障范圍也有限。而“百萬醫療險”,醫保內外都是100%報銷,更低的免賠額,而且醫療的增值服務多。
但2.0版的“北京普惠健康保”,確實摸到了“百萬醫療險”的下沿。關鍵是投保門檻低,這會分流走一部分既有的百萬醫療險客戶,因為性價比對短期健康險用戶影響很大。這個產品定位更加清晰,覆蓋更加廣泛,目標客戶更加精準,是個很好的alternative。
“北京普惠健康保”與“百萬醫療險”相較,前者的優勢在于前端開口寬松,后者的優勢在于后端保障更全。身體健康、收入相對較高的人群,更適合買“百萬醫療險”,因為后者畢竟保障更全面。畢竟,只有貴這么一個缺點。
購買商業保險困難的帶病體人群,“北京普惠健康保”不啻于天上掉下的餡餅。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激情過后,產品進入長期精細化運營階段,壓力就會浮現。
世界上不存在一個萬能公式。保險市場也是如此。想著一個產品就可一勞永逸地解決保險需求,說到底還是不了解保險。
因此,“京惠保”也好,“北京普惠健康保”也好,始終面臨著產品如何長期經營的問題。
內卷背后的思考
“惠民保”的特點,就是低保費和高保額,以及低投保門檻,將下沉市場、或長尾人群、或五環外流量激活。
這部分人群,醫保(含大病醫保)并不能對沖他們對未來醫療支出的焦慮,但同時,他們也不愿意為商業保險支付更高的費用,所以為他們量身打造的“惠民保”,就一飛沖天了。
但從“惠民保”走紅開始,爭議也就不斷。惠民保的商業邏輯,是否可靠?如果將時間拉長,形成帶病體驅逐健康體的“檸檬市場”的風險始終存在。當然,“惠民保”提高了免賠額,另一方面,提供“惠民保”的保險公司,看重對接醫保的數據增值,愿意不賺錢甚至接受賠錢。
銀保監會一直擔憂惠民保的可持續性,為此專門發文規范,強調保險公司按照商業保險經營規律和市場化原則,科學合理制定保障方案。
無論是“惠民保”還是“百萬醫療險”,都是低價的短期健康險,短險需要長期做,費率與財險看齊,以此來吸引下沉市場。
但是,凡事都有但是,性價比是一個“不可能的三角”,不會同時滿足價格、功能和可持續性,因為這三者彼此之間有張力,價格便宜,功能就會減配,甚至不可持續。反之亦然。
保費上漲和理賠爭議,是“惠民保”的大概率事件。野蠻生長的“百萬醫療險”,也沒能逃過這一窠臼。
低價保險產品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市場需求相呼應的。醫保對大病覆蓋有限,高杠桿、高性價比的醫療險對于中低收入群體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低價保險產品,護城河只是低價,則必然要面對內卷的糾纏。
如果不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形成更細分服務和增值服務,只是靠補貼搶占市場,要么漲價,要么崩潰。
2021年,保險業遭遇“至暗時刻”,保險不好賣了,成為人們討論的核心話題。事實上,高價值的個險不好賣,低價保險如“滬惠保”,卻是賣瘋了。低價保險產品造成“擠壓效應”,但低價本身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倒逼保險業供給側改革的壓力。
“惠民保”這種簡單劃一的產品,終究是保險市場供給不足、不夠細分的權宜之計。保險,需要更豐富的產品,而不是更簡單的產品。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