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險行業好像越來越務實了。
有些人已放下做機構負責人的的執念,踏踏實實地做業務了,如果只是貪圖“老總”的虛名,總要受一些考核的束縛,不如自己實實在在做點業務。
想得通的,早就”放下“了,離開小公司機構一把手的位置,去中型公司做個業務部門負責人,無官一身輕,收入和福利比前單位好多了,壓力和責任都小很多。
最近去拜訪了一家產險公司的省公司,目測省公司和市中支公司一起才幾十號人,面積也大概只有三四百平方吧,相比之前是節儉不少。
要在以往,面積和人數要多一倍左右,中層干部一人一個獨立辦公室,大大小小的會議室等等。
畢竟,當賠付成本和獲取成本加起來接近100%的時候,運營成本的管控是見真章了,這是車險綜合改革結果的一個直接體現。
在幾年前,產險行業對自己公司的面子是非常看重的,租賃職場,一定得繁華地段,什么級別的公司規定多少面積以上的職場配置……
還聽說過一段趣事,說的某地方行業對保險公司的職場要求甚高,除了固定的配置要求外,還對“鄰居”有要求,就是同一幢不能有娛樂或服務行業的,因此好多公司不得不重新選址,甚至有一些不被允許的行業是后遷入到同一幢樓的,弄得保險公司不得不搬家。
這種“孟母三遷”的背后究竟是對一些行業的先入為主的偏見還是自視清高,不得而知。
說起來,即便是保險行業內部,不同公司職場的實際使用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壽險公司,客單價過高,并且要雙錄,可能職場的
要求會高一些,畢竟投保人會來看下職場的情況。
也常常用會有人用保險公司和銀行做對比,但業務屬性差異很大,相比銀行業務,保險的業務TO B屬性相對更重。同樣的地段,同樣的臨街店面,銀行柜臺門庭若市,保險公司的門可羅雀,兩者并沒有多少可比性。
職場辦公室是公司后臺支持的物理設備的集合,一方面它是單位對外的窗口,另一方面是對內協助領導工作的機關,從這個角度來講,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重塑職場概念,更好地服務銷售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個改變傳統的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和獲取成本分開的二元成本管控方式,過往的職場成本撥付制,經常會產生一些灰色空間,比如將職場的一部分分租給外單位使用,或者將臨街的一個店面給關聯修理廠使用等等;
二是租賃職場非自有資產,應打破常規,不需要非CBD或核心位置不可,畢竟如前言,產險公司的職場是為業務員或公司員工服務居多的,交通方便和辦公環境滿足即可;
四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弱化機構定義,比如:根據《互聯網保險監管辦法》第五十三條,保險機構分支機構在保證服務時效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提供屬地化服務可不受經營區域的限制。特別是在中小公司,應根據監管要求,更靈活配置服務,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機制;
五是弱化職場硬件,更重視職場軟件的投入,應加強內部資源協同,加強對一線人員的服務和支持,而不是把一線人員困在文山會海或者日常內部溝通損耗上;
六是要加強新設備的投入,而不是傳統硬件的投入,比如要加強網絡資源和系統資源的建設,讓流程更通暢,包括但不限于客戶的批改手續,客戶與三者遠程調解等等;
七是要打破職場”圍墻“,化整為零,和行業產業鏈一起,構建共享的客戶服務體系
……
改革進入深水區,對行業的改變是全方位的,有些改變是立竿見影的,有些改變是潤物細無聲的,但無論如何,對于行業來說,慢慢拋棄表面的繁榮,貼近市場實際,回歸經營本身,去偽存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限速背景下,停止內耗是小公司車險發展的第一要務
說真的,財險公司很多人都不愿向上爬了
保險行業C端化的執念不改,業務員的日子就不會好過
虛驚一場!DeepSeeK其實沒那么了解財險行業
最近新能源車險出單平臺很火爆,你怎么看?
只有會不會銷售的區別,沒有車險非車險的區別
暴脾氣的老鄭,會讓他兒子接他的班賣財險嗎?
如果辦一場財險行業的“春晚”,你最期待哪個節目?
財險公司姜總,回村里過了一個不太開心的年
都閃開!財險公司陳總回村了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