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直對車險中介抱有成見,認為這些人唯利是圖,擾亂市場。有時他們進我的辦公室,我總會產生一種大象進入博物館的擔心。
我和我的同事們當面叫他們某總,背后叫他們“黃牛”,一個一半調侃一半貶義的稱呼。
相信持這種觀念的人不少,最近在一個公眾號關于中介的文章后面的留言里看到評論前兩名都是對中介的差評:
最近因為碼字需要,與他們有頻繁的接觸,對他們的成見,或者說對大部分合規經營的車險中介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
他們是一群有專業的努力的有拼搏意識的創業者;
車險市場秩序混亂有非常復雜的原因,比如保險成本列支的延后性、總公支公司之間的博弈、行業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原因,中介不是車險市場秩序混亂的始作俑者,卻是各類矛盾的爆發點;
雖然有些中介沒有主體公司的經驗,他們和主體公司對市場理解不同,但往往是這些所謂的外行,對保險的商業邏輯的理解比業內人更加透徹
……
如果剖析我對車險中介抱有成見的主要原因,無非是這么幾點:
一是主體公司的職業優越感
往大了講,是中國傳統的“工農士商”的思維在作怪。產險公司從業者一直將自己當作“體制內”的人,旱澇保收,有些銀行在審核信用卡的時候也是將保險作為“金融單位”而優待的。而車險中介是自食其力的,所以這有一種天然的職業優越感。
國人還有一種崇尚權力的思維,俗稱升官發財,也是先升官后發財,我村隔壁阿姨一直在驕傲她兒子“啥都不用干的,每個月掙得不少”……另外,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部分的主體公司的人都有種向”仕途“發展的雄心壯志,自然,對于毫無前途的中介,是不太看得上的,即便是對方在商業上很成功,也不過是在后面酸酸地奉上”暴發戶“的帽子。
二是甲方的心理優勢
產險公司在文本上通常是甲方,但是實際場景中通常是乙方,比如和銀保和車商渠道他們在一起時候,但如果是和中小中介,那一定是妥妥的是甲方心態,不然自己很容易滑到行業鄙視鏈的最末端。
畢竟給不給合作,什么條件合作,都是由我來決定的,至少我當年是這么考慮的。
三是對信息流動的恐慌
商業的本質是信息的不對稱,互聯網越來越發達,讓信息傳達更快速快全面。車險產品的同質化,決定了對于費用和費率的敏感,所以車險代理高度依賴信息的傳遞。有一個做代理的朋友開玩笑說他那個手機值一百萬,就是因為微信好友都是同行。
這點讓主體公司很頭疼,有時制定一個政策,第二天就讓市場都知道,或者馬上傳達到競爭對手那里了,別人馬上對標制定一個更有優勢的,那業務平臺就下降了。
我們假設一個極致的情況,就是所有的車主(或代理人)都了解各家的承保條件,信息達到高度一致,那到時沒有產品差異、沒有服務優勢、沒有成本優勢的公司將會更難生存,這一天會很遠嗎?
信息是互聯網社會最廉價的產品,阻止信息流動無異于螳臂擋車,與其拿中介泄憤,不如好好打造自己公司的核心優勢,以迎接未來更殘酷的挑戰。
四是趨利避害的本能
傳統的主體公司更青睞于電銷類中介合作,因為這類中介對主體公司的依賴程度高,從而配合度較高,比如非車轉化率高、續保率高。而傳統的車險中介往往站在車主的角度上做判斷,供應商的選擇上更靈活,這一類中介往往是主體公司最次的選擇。
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無可厚非,但隨著消費自決時代的來臨,捆綁消費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似的銷售可能會適得其反,車主最終會選擇用腳來投票
……
以上,是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中介和主體之間的關系,這種思考有助我更加客觀地認識我們所處的市場。總之,中介和主體應該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和諧共生。
在上述文章的評論里面,我聽到一個頗讓我贊同的聲音:
雖然微弱,卻洞幽燭微!
健康險很熱,但是這個風險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臨集體訴訟
攜程的車行保障服務到底是不是車險呀?
往往沒想到,財險公司流行的團建居然是……
對于財險業務員來說,區分車險非車險沒有任何意義
“老三家”賺得盆滿缽滿,“車險限速”幫了大忙
“砍掉”基層機構的大腦,對中小財險公司來說是明智的嗎?
財險行業:不怕公司規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門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車險嗎?
在銷售物業管理責任險時,業務員要注意這個細節
為了躲避“垃圾”車險業務,財險公司閉門謝客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