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揭曉,中國總人口數為14億1178萬人,在繼續保持增長的同時,也透露出人口結構和趨勢的變化,如冰山位移,緩慢而勢沉。
其一,老齡化程度加重,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占比18.7%。特別是,65歲以上人口達到1.9億,占比13.5%,逼近14%的深度老齡化警戒線。
其二,少子化趨勢加深,生育率降低,平均家庭戶人口為2.62人,三口之家的家庭結構也面臨著顛覆。
未富先老,將對現行的養老、醫療等社保體系構成持續的壓力,政策如何調整,市場如何因應,企業如何綢繆,既是危局,也是機遇。
5月1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6家險企可以針對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開發創新的保障,并延續服務內容到更多的產業鏈上。
在養老產業道路上,誰將脫穎而出尚未可知,但保險+養老+醫療&醫藥的大健康賽道,已清晰可見。
布局!
再過兩天,新華保險的首個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社區,新華家園·頤享社區將亮相。所謂CCRC,是通過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護、介助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及服務,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墜。按照新華保險的說法,這是其大健康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幫助老人實現“積極老齡化”。
無獨有偶。一周之前的5月9日,中國平安發布了自己的康養品牌“平安臻頤年”以及首個高端產品線“頤年城”。觀望多年的保險龍頭平安入局養老,“帶貨”效應不言而喻。
在“七普”人口數據公布前后,新華保險和中國平安的兩個“偶然”,埋藏著歷史的必然。
這些年,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社區,已經是基操和標配。布局養老不覺新鮮,誰還沒有布局,才是新聞。國壽在落實,太平、太保、大家等也在落實。
在養老方面,泰康一馬當先,2020年泰康集團董事長陳東升提出了長壽時代的概念,并落地為行動。如今,泰康在22個城市鋪開養老社區,將壽險、健康險和養老醫療服務形成長壽閉環,以此作為自己商業模式的護城河。
上馬容易,燒錢容易,但常態化的養老社區運營能力、真正將養老社區做成一門有穩定現金流和利潤回報的事情,才是各家險企的核心競爭力。保險產品一般很難做到異質化,產品出來之后,同業復制成本較低,從百萬醫療險到惠民保,同質化可見一斑。養老社區不然,不易模仿,但相應地,創新也難。
唯高端?
泰康模式如今被同行肯定和仿效,并非泰康已經盈利,而只是大家覺得這個商業模式能跑通。
不過,目前,受泰康影響,險企布局的養老社區項目,更多是定位高端,門檻并不低。泰康從燕園起步,一路高端。平安更是明言,養老社區聚焦一線城市及部分核心二線市場的核心區位。原因不難理解,提供全方位的康養服務,可能只有高凈值的客戶才能負擔。醫養成本越來越高,不問西東。對于現在紛紛強調價值和“三高”的險企而言,高端社區是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抓手。
如何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保險產品本身并不能,只有保險產品衍生的醫養服務,才能對高凈值客戶形成產品的辨識度。
高端養老社區,雖只有貴這一個缺點,但也是最難把握的不確定性。百萬元起步的入住權,重資產且對運營能力、執行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要求甚高的醫養服務配套,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還是想象出來的,有待時間的檢驗。讓有錢的老人優雅地在養老社區社交,這么多頭部險企一擁而上,問題是,找的著那么多有錢的老人嗎?
高端養老社區之外,如何對標4億中產階層的需求,對險企而言,才是進一步的考驗。如果只是金字塔尖的服務和產品,只是滿足高知和富裕老人的需求,就難言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險企的優勢!
經過十數年的野蠻生長,依靠大進大出的人海戰術,保險市場的規模迅速擴大,但愈往后,增長愈難。一方面,高質量發展已經橫亙在險企面前,告別規模至上,擁抱價值至上,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今年以來保險行業的負面新聞頻頻上熱搜,原因很多,但與多年來代理人模式的粗放不無關系,此前埋下的雷,不過是剛好在今年集中引爆而已。
險企亟需突圍。
就保險產品本身而言,追求更高價值的長險,是方向之一。但光賣保險,已經不能讓險企贏得未來。從保險產品的一畝三分地跳出來,賦能養老、醫療并與之鏈接,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保險+養老,不僅是政策鼓勵方面,也是市場用腳投票。
險企在大健康賽道上手握優勢,一方面,作為金融企業,險企在資金上有優勢,并且是長期資金,對同樣具有長期性的醫養產業,久期適配;另一方面,保險天然與養老、醫療&醫藥形成交集,并有沉淀的大數據支撐,能夠導流。
險企投資養老社區,離不開保險二字,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單純的養老產品或許不賺錢,但如果能從保險產品獲利,便能夠hold住對養老社區的投資。
與此同時,保險+養老社區,紙上談兵,樣樣都好。但下沉到市場,并非朝發夕至用錢就能砸出來的產業。養老所需要的醫護資源,在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供應不足的,并且受制于整個醫療體制。醫護跟不上,遍地開花的養老社區就易引發糾紛和不滿。
養老社區是重資產項目,雖然險企天然與養老有交集,但還是屬于兩個不同的行業,有著截然不同的邏輯,供給側和需求側迥異,投入大、回報慢、周期長、流動性差,能夠深耕的險企屈指可數,能夠留下來的,或許是贏者通吃的企業。
回到5月15日監管的發文,也鼓勵試點險企積極探索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業務與養老、照護服務等相銜接。產品創新有限,服務延續則有更大想象的空間。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