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后邊有一個池塘,每年春天都會放一些魚苗下去,到了過年的時候,魚肥味美。捕魚的時候,一定要先把池塘的水抽干。一開始抽的時候,水面沒有動靜,當水平面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魚就開始不停地跳躍,水面像是煮沸了一樣,有些魚就直接跳到岸上了。
放在車險行業,目前中小公司車險保費量就像正在被抽水的池塘,保費量在持續下降,理賠成本在持續走高,運營成本問題會馬上突顯。這個關口,人心思動,潛流暗涌。
最近發現一個讓人沮喪的案例。車險綜合改革已實施近半年,某公司還沒有適應現在的市場節奏,只是按固定自主系數承保,優質業務做不進,被動接收一些市場上被其他公司篩選過的業務,業務同比降幅驚人。
而該公司,歷年是車險行業的優等生,擁有一支優秀的車險管理人才,思路清晰,打法靈活,又積累了一批直接客戶和小代理人,但這次的表現有失水準。這樣的經營狀況對員工的直接影響就是收入嚴重下降,職業生涯大受影響。
現在市場非車險人才奇貨可居。相比而言,車險經營越來越復雜,但是車險經營人才越來越貶值,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同質化的經營方式造成人才過剩。各家公司都是差不多的承保方向,都是差不多的預算管理模式,都是差不多的業務分析思路,所以跳槽就毫無違和感。小公司無非就是的大公司的支部,可替代性強,不同公司的人只是在不同職場做著同一件事情,所以會造成實質性的人才過剩;
二是車險行業的創新不夠造成行業需求不旺。近些年來,車險的創新都落入了窠臼,車險行業的外延(比如代理公司,互聯網平臺)不發達,人才都擁擠在主體公司,造成行業需求不旺;
三是車險的市場化程度不夠造成車險人才的發展空間受限。車險越來越依賴公司政策和資源,專業性人才的發揮空間有限,自我價值難以實現。
最后最關鍵的是車險盈利希望越來越渺茫,在中小公司眼里,押注在非車險上是一個政治正確的選擇。
憶往昔,車險人才最春風得意的時候是2010年左右,那時70號文實施不久,行業盈利情況較好,小公司生存空間較大,上層設計時也會考慮到“提高市場活躍度”。
那時,隔三差五會有新公司開業,中小公司的人身價逐步提升,大公司的人到中型公司,中型公司的人到小型公司,小型公司的人到新開的公司,每個人都升官加薪,每個人都喜笑顏開……
現在的情況相反,很多人的第一選擇是回到大中型公司,當然一般是降職去的,并且面臨激烈的競爭和內卷。
尷尬的事情是級別越低的跳槽越輕松,級別越高的越難,一方面是崗位數量的區別,另一方面自然是心態的調整和復雜的人事傾軋等影響。
也有數量較多的從業者,離開保險主體公司,到經代公司發展,他們認為保險的產銷分享的趨勢不會改變,只是不同業態的發展空間不一樣,所以仍然值得努力和堅持。
有一部分人成功轉型到非車險和壽險領域,還有一部分人堅持在中小主體公司的車險業務,期待柳暗花明。
近期聽到一個悲觀的論調,認為兩年以后市場上從事車險的主體公司將縮減到二十家左右,可想而知,未來車險人才的競爭會有多激烈。
好多同行在交流時發現很多公司的2020年9月車險改革后的保單的賠付率已經超過80%(當年制口徑),如果按這個推算終賠,主體公司車險經營將會大面積虧損。
如果按這個趨勢下去,那池塘里的水馬上會下降到合理的水平面以下,很多人不得不面臨新的選擇。
有一點是肯定的,市場是不斷博奕的,有人失意就有人得意,有人功敗垂成,也一定會有人滿載而歸,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未來。
最后,做一個小調查。最近十年的車險市場,好像一個輪回,從大公司到小公司,再由小公司到大公司,如果你曾經從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你后悔自己的選擇嗎?
健康險很熱,但是這個風險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臨集體訴訟
攜程的車行保障服務到底是不是車險呀?
往往沒想到,財險公司流行的團建居然是……
對于財險業務員來說,區分車險非車險沒有任何意義
“老三家”賺得盆滿缽滿,“車險限速”幫了大忙
“砍掉”基層機構的大腦,對中小財險公司來說是明智的嗎?
財險行業:不怕公司規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門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車險嗎?
在銷售物業管理責任險時,業務員要注意這個細節
為了躲避“垃圾”車險業務,財險公司閉門謝客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