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上線相互寶、互聯網巨頭紛紛涌入,網絡互助似乎正在成為又一重大問題的答案。
不過網絡互助的后續發展很少能讓人看到突破保險、用更互聯網更創新的方式滿足民眾的需求。
一、與網絡互助最近的相互保險
先說結論,網絡互助不是相互保險,也不是保險。關于概念方面的科普文章很多,可以參看之前寫的《關于相互保險、互助保險、醫療互助和網絡互助》一文,這里不再贅述。
1.保險起源模式、相互保險與網絡互助
由于底層邏輯和形式的相似,很多人喜歡拿網絡互助與相互保險、保險起源時期模式在一起進行比較。
*資金利用率是指“用于賠付的費用/用戶交納的總費用”,類似于保險的凈費率,數值為概數。
相互保險和網絡互助的區別在于:一是法律法規,相互保險是執照經營的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網絡互助是科技公司運營的具有保障性質的互助計劃;二是運營和風控,相互保險更嚴格更保守、缺乏活力,而網絡互助更互聯網化、注重效率;三是產品與社會價值,相互保險重公平,而網絡互助兼顧公平與公益。
2.相互保險與網絡互助之爭
網絡互助的迅猛發展讓其擁有了傳統保險無法比擬的海量用戶,也因與相互保險類似的理念與形式,讓很多人認為網絡互助就是相互保險。
有人認為網絡互助是非法的/無照經營的相互保險,有人認為兩者雖然形似諸多但有著本質的區別;有人認為網絡互助是特殊國情下的產物,國內相互保險必將取代網絡互助,有人認為相互保險在國內走不通;有人認為網絡互助與相互保險將相愛相殺、相互進化、長期共存……
如果硬要把網絡互助和相互保險牽扯在一起,也許可以把它形容成“網絡互助是相互保險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的一種形式”。
網絡互助需要一個監管上引導和規范的參照,目前最合適的對象莫過于相互保險;國內的相互保險也需要一個好的學習對象,讓其盡快擺脫發展的窘境,在這方面網絡互助的爆發式增長無疑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二、大家都在以保險邏輯運營網絡互助/網絡互助中的保險邏輯
1.保險人征戰網絡互助
大多互助平臺的相關負責人都來自保險行業,很多更是從傳統保險公司直接入行。在很多從業者眼里網絡互助平臺就是一個保險公司,互助計劃就是一個個保險產品,然后像賣保險一樣把它推給更多的人。
這也正常,互助的產品邏輯、運營邏輯以及業務模型等很大程度相似于保險公司的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也說得通。
2.以保險為發展方向的平臺定位
不難發現,幾乎所有互助平臺都將互助業務定位為保險業務的入口,特別是入局的互聯網巨頭,諸如相互寶、美團互助以及360互助等。
以相互寶為例,螞蟻集團一直宣傳相互寶是不盈利的,但這并不妨礙相互寶為其保險業務服務。
螞蟻集團副總裁尹銘在被問及相互寶的保險銷售問題時,也曾說 “相互寶可以為保險產品導流,但不以導流為目的”。據說,“互助升級好醫保”轉化數據比較可觀。
3.商業保險式的產品邏輯
不少平臺的互助計劃本質上是一個贈險產品邏輯,贈險最重要的是什么?成本!然后就是盡可能多的獲客,如果綜合成本不高于其他渠道中最低的,那就是巨大成功。
一款保險產品是怎么出來的?大體流程是方案提出、市場調研、產品初步定型、精算與核保部門測算與定價、產品最終定型、內部審核與確認,最后向銀保監會備案。拋開監管,保險公司在產品上最關注的就是風控,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會不會賠錢。這一邏輯也被大多互助平臺應用到互助計劃中。
保險公司進行嚴格風控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每個投保人要先交納確定價格的保費,而網絡互助沒有,都是事后根據實際情況去分攤。所以,對于互助過度風控的邊際意義沒那么大;再者,網絡互助資金的高利用率(保險上稱凈費率)也有一定空間從成本上為部分風險買單。
一定程度上把風控層面的“公平”轉化為公益,是互助區別于保險的重要價值。所以,即使群體中不同個體間存在風險差異,網絡互助也極少甚至沒有進行細致的風險分類和制定個體差異化收費的制度。
同時,嚴風控意味著產品會變得很復雜,網絡互助能保持如此活力與吸引力的重要一點就是門檻低、約束較少、規則相對簡單。
聯想到相互保險與網絡互助的底層相似性,國內相互保險遲遲發展不起來也是吃了這個虧,也不該全以保險的邏輯去運營相互保險。
三、保險邏輯下的網絡互助應該注意什么
1.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談及網絡互助與保險,大家往往是在講他們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與保險相比,互助權益具有不確定性,因為不像保險一樣有兜底和剛性賠付(政策也不允許),這是很多人詬病網絡互助的地方。
我們可以將“網絡互助的不兜底和不剛性賠付”理解為保險責任免除情況的一種,所謂的邊界就是認知的問題;從成本的角度也可以解釋,假設網絡互助有兜底和剛性賠付,就意味著平臺與用戶的履約成本會上升。多數人可能意識不到“確定性”需要支付更多成本和溢價,比如為某些“確定性”我們需要每年多支付上千塊,而接受“不確定”可能只需要一百塊。
關于互助分攤成本的不確定性,也是如此。用戶體驗是一方面,同時也避免了支付更多的價格。如果要確定一個固定的分攤價格,和保險產品的保費邏輯一樣,那就意味著用戶交的錢是要多于實際分攤;同時這種機制也會誘使互助平臺的決策往產生更多結余的方向進行。
保險上也有預期型保險產品和追溯型保險產品的劃分。我們常見的保險基本都是預期型保險產品,特點是交納的保費是固定的;而追溯型保險產品的保費不是固定的,它會根據保險期間內發生的理賠金額的多少而變化。
我國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有近6億,所以對我國大多數家庭而言,所謂的消費升級是性價比的升級,對于大部分人價格仍然是最重要的需求因素。給用戶省錢不更香嗎?
網絡互助的確定性來自于長期的穩定持續運行。這也是所有關于網絡互助不確定性問題的答案。就像大家會用貨幣基金替代活期存款,不是因為它不會虧,而是源于它長期的穩定性。從這個角度看,不確定性就是模式的特征,網絡互助正因此才能有突破條條框框的一些可能。
2.利益關系
保險公司的利潤模式是“多收少賠”就可以“多賺”,與出險人、投保人利益是對立的。
網絡互助按籌款的固定比例收取服務費,“多賠”就可以“多賺”,與健康成員利益對立(多賠分攤費用就會上升),與患者利益一致,不過患者畢竟是少數,而且患者也是由健康成員轉換而來。
從邏輯上講,這種收費方式也一定會調整。之前沒這么做的很大原因是初期群體規模小、運營成本分攤到每個人的身上的絕對數值大,加之運營模型沒有跑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可以通過收取最低費用來覆蓋運營成本,而不應該是通過籌款金額的某個比例這種方式。
互助模式的關系構建邏輯決定平臺與參與成員之間是利益共同體,互助平臺要避免站在用戶的對立面;不像保險,保險公司與用戶之間是對賭的關系。
3.避免經驗陷阱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專家學者對網絡互助風控的批評與擔憂,比如規則簡單、逆選擇等,這些都是事實,不過這是站在保險的框架內分析互助。
風控上,相較于商業保險,網絡互助是個更簡單更粗糙的產品。網絡互助沒有嚴格的精算、沒有方便完善的售后服務、沒有線下的服務機構等,但反過來看,這可能不是缺點。
用戶的核心需求不是嚴風控下的低成本保障,何況大多數情況的嚴風控并沒有帶來保險產品價格的大幅下降。風控重要但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舍棄的,因為對用戶而言可能是性能過剩。粗糙同時意味著簡單易懂、門檻低,其價值可能大于嚴風控背后的風險成本。
業務模型上,互助的業務模型很大程度上是參考保險公司而來,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顯然都有更高要求。比如調查審核環節,無論是最初的外包公估公司模式還是正在進行中的自建模式,仍然是參考保險公司。
之前總聽到保險行業的朋友在講“不可能的,互助沒有精算、放開風險做不下去的”,但往往最被固守的,可能是最需要被打破的。
4.不局限于保險銷售
實踐證明網絡互助可以成為保險銷售的場景,但這不代表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此;有人說網絡互助會發展成保險公司,這基本不可能,這好比是在講P2P會成為銀行一樣的邏輯;甚至其帶來的影響與改變也不局限于保險。
在我看來,網絡互助最重要的不是讓更多人以更低門檻獲得保障,而是做了保險公司、保險科技公司一直在做卻沒有突破的事情——產品與用戶的連接方式。從這點來講,去搞清楚為什么這么多人會參與進來可能更重要。
互助計劃遠不止贈險邏輯的產品價值,網絡互助平臺的價值不止于保險公司的角色,網絡互助模式可以創造更多價值。不過,目前的網絡互助發展很少能讓人看到其突破保險、更互聯網、更創新的方式滿足民眾的需求的這一面。
寫在最后
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用戶眼中網絡互助就是一種“保險”。網絡互助具有保障功能,所以保險邏輯在運營中的運用很重要也很必要。
我們看到,大多數網絡互助平臺的運營中都深刻地體現著很多保險邏輯。經驗是財富也能成為束縛。希望網絡互助能更大范圍地解決問題,也帶來更多可能,前提是網絡互助沒有像P2P一樣全軍覆滅。
個人簡介:連續創業者,5年網絡互助從業者,康愛公社聯合創始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央網專欄作者。
全員營銷,做?還是不做?
數字化轉型如何助力保險業應對挑戰
優化保險客戶投訴管理,提升服務質量與客戶忠誠度
保險銷售人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拓展業務
被習慣丟掉的“知情權”
核保人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非車險核保人的工作方法論
汽車品牌&保險:國內整車廠“做保險”18年
小議建工意外險的風險識別與管理
淺談高速公路運營期的財產損失風險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