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親眼目睹了一則真實案例,頗有感觸。
一位我經常遇到的支公司經理,他的親戚剛剛在朋友圈參與了某某籌。這位經理把籌款鏈接發到了朋友圈,每天重復發好多遍,連續發了好多天。
點進鏈接一看,果然沒有商業保險,要不然也不會走這一步了。籌集的目標款項是30萬,幾天過去了,籌到了2萬塊錢,離目標金額還差好多。
籌到這些錢,是因為這位經理發動了自己的人脈,好多來自保險公司的同仁都看在他的面子上捐了款。盡管如此,這籌款進度也并不樂觀。
我不知道這位經理會怎么想,反正我是挺羞愧的。作為賣保險的,整天跑來跑去見客戶,忙著給陌生人送保障,自己親戚卻沒有保險,這事兒不太對。
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保險營銷員到底應不應該「殺熟」,應不應該讓身邊所有的親友都擁有保險?
不懂保險的鍵盤俠,經常在網上造謠說保險業務員愛殺熟,專挑和自己關系好的親戚、鄰居、同事、朋友推銷保險,就是為了掙熟人的錢。
結合這件事來看,這種言論就是在放狗屁。做過保險的都知道,保險最難講的就是熟人。給陌生人講保險,能講得頭頭是道,向身邊的人推薦保險,反而倍有壓力。
為什么啊?就是因為有了這種無知的觀念存在,怕身邊的人也有這種想法,所以都寧愿去花費精力開拓新客戶,也不太想深挖身邊有信任基礎的親戚朋友,怕親友覺得自己想賺他們的錢。
有些同業甚至還講過這樣的話:親戚鄰居的保單,我從來不主動推銷,我不想因為保險影響了人情。我能做的就是不打擾,愛買就買,不買拉倒。
我想告訴各位親愛的同胞們,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啊。咱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上面案例中提到的是自己的親戚,你還覺得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嗎?
有時候你所認為的大善,其實就是大惡;你所認為的大惡,就是大善。特別是保險規劃,我們以為的,不見得就是我們最終愿意看到的。
比如讓親友買保險,要為保險掏錢對吧,交費期可能比較長,每年都得交。他們如果不買保險,這筆錢能買好多東西呢,你是愿意讓他交,還是不讓他交?
讓他交,看似在做惡,在殺熟,但是他們所交的保費,在最需要錢的時候,就可以化作一筆及時的經濟援助,而不是犧牲尊嚴籌來的。
如果不讓他交,看似幫他減輕了威力,但面對疾病之時,他們只能動用自己的儲蓄、變賣家產,為了醫療費用來想盡各種方法。
沒有保險的親友,在朋友圈籌款,別人捐20,你捐1000,他不會特別的感謝你。因為相對于他所需要的,未免太少了。
有保險的親友,哪怕你一分錢不捐,他仍然會感謝你。因為正是你厚著臉皮磨著他,讓他買了這份年交幾千塊錢的保險,關鍵時刻為他帶來救命的幾十萬。
大善即大惡,大惡乃大善。希望這筆帳,大家能算得清楚。
保險業曾流傳這么一句話,贊美壽險營銷員的:我們不是小說家,卻可以讓宿命的悲劇,不可思議的以喜劇收場。
如果可以的話,你這位小說家,沒事也改寫一下親友的命運吧。他們也是需要保障的一群人,不要因為自己心底的成見,就讓他們失去擁有保障的機會。
如果他們拒絕,如果他們反感,不要灰心,也許是你講解的不夠清楚,也許是你講解的方式不太對。面對陌生客戶都能有耐心的你,為什么不能多在他們身上花點時間呢?
作為壽險業務員,我覺得成功的標準,不是自己每年做多少保費,有多少萬元的收入,獲得什么樣的榮譽,升到什么樣的職級。而是他身邊的人,因為他的存在,都擁有了適合自己的保險。
所以保險殺熟嗎?不僅要殺,還要殺得干凈。等到有天,無論哪位親友患病,我們不用在朋友圈的眾籌鏈接里相見,我們才活出了保險營銷員存在的意義。
來打破成見,改寫命運:這里有份屬于你的'哪吒式'逆天改命事業
今天我把話撂這了:哪怕再過100年,AI也取代不了保險營銷員
保險從業者不必太焦慮,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樣能迎來好收成
保險跑不贏通貨膨脹,所以不買?這種心理的客戶其實沒那么難溝通
越懂心理學,越不怕保險客戶的拒絕: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買保險
想賣好保險得研究心理學:客戶所有的異議,在心理學都能找到解釋
孩子每年收到的壓歲錢,無非就這三種結局,看看你家屬于哪種?
盤點馬云預測過的幾條預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幾乎全都說中了!
臺灣保險人是如何溝通保險的?分享各位一段話術,請細細品讀
客戶總收到保險負面視頻?教你幫他掙脫信息牢籠,看清背后真相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