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全國都在謀求復工復產。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正在發生:來自各平臺的保險行業人才招聘需求,并沒有隨著疫情縮減,而是日漸旺盛起來。
以大家保險為例,2020年以來,社會招聘崗位多達1600多個,幾乎涵蓋集團各部門及旗下各類公司的各級機構。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多個保險業垂直平臺積極發布數十家保險公司的人才招聘信息,大有雨后春筍之勢。
需求悄然旺盛
更新迭代與機構擴容
從各險企招聘信息來看,大量的崗位都聚焦在內勤管理人員上,這源于:
一方面 近些年保險市場發展迅速,疫情對于保險市場長期發展反而有助推效應,保險公司增設分級機構帶來的人才需求井噴。
另一方面 科技的滲透和應用,已經使得過去的一些崗位面臨被替換的風險,比如一些電話銷售或語音客服人員,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將讓部分崗位上的人員面臨失業。
相比保險公司內勤人員,保險代理人這一群體更是面臨新的挑戰。
2018年我國保險代理人數量快速發展,當年就突破871萬。此后,保險行業人力增速明顯趨緩,一些頭部公司,甚至開始出現負增長的現象。2019年保險行業人力增長面臨新瓶頸,“增員難”成為不爭事實。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代理人在“展業難”與“脫落高”的雙重困境下更加凸顯。
然而,與大多數人觀感不同的是,保險行業一季度雖然受疫情影響,業績普遍面臨斷崖式下降,但是疫情既是危情,也是機遇。伴隨著數字科技手段應用,保險行業新的需求也逐漸在萌生,進而催生新的機會和崗位。
險企招聘需求的悄然旺盛,一方面是逆境中更要尋求發展的自我救贖之路,另一方面也是行業正在全新轉變的隱性注腳。人力,不僅是數量,更是資源。日前一份由LIMRA與中再壽險聯合發布《中國保險代理人渠道調查報告·2019》顯示,今后保險業務主要的增長驅動力,將從增加代理人數量轉向提高利潤率和生產力,而險企如何能更好地招募和留存代理人,深度挖潛代理人渠道的價值才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保險行業更需要打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能從規模型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走專業化、品質化、差異化之路,這幾乎是當前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發展的唯一目標。
人才流動困境
培養卻不能固本
保險行業,比其他金融行業更需要專業穩定的人才隊伍。要人才,就得有人才市場和正常的人才流動機制。
多年來,保險行業人才隊伍培養,受困于“保費英雄觀”、“高位高薪觀”等觀念,采用直接引進與裙帶善任等眾多“涸澤而漁”的管理模式,業務不斷沖高的同時,人才機制卻不能固本,一度因為相互挖腳,而帶來了行業很多亂象。
行業挖腳嚴重,裙帶關系根深蒂固。不僅基層代理人常常因為利益關聯被“一鍋端”,就是偶有中高層團隊出走,也會連帶一大批人跟隨,甚至是整個團隊直接實現空降。人才的長期培養受制于劇烈的團隊波動,資本與市場推波助瀾,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的同時,也埋伏下新的危機。只會對所在的小團隊負責,卻很能職守于公司,這樣的挖腳文化,更是加劇了保險行業人才培養的難度。
保險行業,向來不乏虎視眈眈的相互挖腳。前段時間,李源祥和任匯川先后出走平安,引來行業熱議。此前,馬明哲在《平安心語》一書中認為,一個組織、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是文化和機制的競爭力。然而人才可以被“挖走”,經驗可以被效仿,但一家公司內生的“獨特”文化和機制是“拿不走”、“撬不動”、“買不去”的。回溯平安的發展歷程,人才流動的波瀾貫穿始終,平安更被業界公認為目前保險業的“黃埔軍校”,向保險行業輸送了一大批職業經理人。現實是,并不是每一家險企都有平安這樣的深厚“功力”。
職業經理人信奉“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雖然對于險企而言,人才進出司空見慣,但人才培養如果不能固本,人才隊伍的建設則是緣木求魚。與行業的快速發展相比,保險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長期以來都是一塊“短板”,當前無論在人才總量、總體素質還是人才結構上,保險行業都亟待改善和優化。
重構育才機制
破解“阿喀琉斯之踵”
真正專業而穩定的保險人才高度緊缺,正成為行業快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更讓人不可忽視的現實是,相對于國際成熟市場,中國保險營銷人員平均年齡較輕,與美國營銷人員平均約6年的從業年限相比,目前我國保險營銷人員的平均服務年限僅為1.57年。這進一步折射出我國保險銷售隊伍深陷“留存困局”的現狀,將造成營銷渠道大量人力成本投入的失效和資源的浪費。
營銷體制上來看,從引進友邦保險的代理人制度,到嘗試發展獨立代理人制度,保險業人才隊伍建設也是幾經波折,期間經歷了一個從“結構”到“解構”的過程。破解未來保險行業的人才困境,化解保險行業人才“阿喀琉斯之踵”,『A智慧保』認為將迎來一個保險行業人才“重構”的過程。
重構,本是指計算機調整程序代碼改善軟件的質量與性能,使其程序的設計模式和架構更趨合理,從而提高軟件的擴展性和維護性。重構主義更是一個哲學范疇,是對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反思,強調個體與整體的協調。
套用上述哲學范疇,對比保險行業人才發展,保險公司強調各渠道的建設,從而形成公司整體的市場渠道,可謂是“結構主義”階段,強調公司的整體性;而經由代理人制度直至獨立代理人出現,可以算作是“解構主義”階段,更凸顯人才的個體性。
同樣在保險的“結構主義”階段與“解構主義”階段,都存在各自的人才隊伍培養與建設弊病,前一個以渠道和業績為王,注重的是整體的經營和短期選才;后一個則是以金字塔的代理人結構削減著行業的生產效率,雖然極大地煥發人才的積極能動性,但也同時使得處于塔底的基層代理人不斷在“脫落”與“幻滅”中掙扎,進而形成了早期的紅利與頂端的“食利階層”,越到最后,增員和人才培養與建設越難。
因此,在筆者看來,未來保險行業人才困境的破解之道,就是需要協調公司與個人的利益關系,打造大人才觀,做好現代保險企業文化營造,探索險企之間的相互合作,比如共享人才的方式,保險企業擇優而用,而無須“養兵千日”,可以最經濟的方式實現人力資源配置,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行業內可以創造共贏,從而結束惡性人才競爭,進而解放長期以來的保險人才隊伍的“生產力”,讓保險業的人才教育和培訓體系充分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保險企業要形成正確的經營觀、人才觀,行業要強化市場資源配置,完善與規范行業的人才引進與儲備機制,才是破解保險行業人才培養困境的真正解決之道。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