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央企
- 2020年04月18日
- 16:23
- 來源:
- 作者:
在這場智力與資本的博弈中,張維功贏的機會很小。因為創辦保險公司所需要的資本,實在不是一個小數字:根據監管規定,保險公司最低注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而要打造一家全國性保險公司,則必須達到5億元以上。
在尋找股東的過程中,張維功后來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有一個民營企業家與張維功見面談投資之后,對方準備出5 000萬元資本金給張維功讓他運作。但是張維功沒有答應,因為對于一家高起點、全業務領域的保險公司來說,5 000萬元的資本金是遠遠不夠的。
如此巨額的資本金,有多少企業可以只憑著一個團隊和幾份可行性投資報告而拿出來呢?而拿得出這般巨額資本金的企業,又為什么不自己來經營這家公司而要交給一個外部團隊去打理呢?
在四五個月的時間中,張維功及其團隊的工作就是把這兩個問號拉直。他必須在這兩個問號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
保險業是一個新開放的行業,而張維功在保險領域里已經從業20多年,他知道這個行業的機會在哪里,他知道如何把握住這些機會,他知道要找什么樣的人來把握這些機會、這些人在哪里、怎么找到這些人。但是,他只是想做一件大事,一件與他自己相稱的大事。
這件大事對他來講,就是他心中的一個夢想。沒有人能夠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夢想是什么,但后來我們看到,他當時起草的可行性報告中提出的目標是要建設一家國際一流的金融保險集團,第一步是成立一家保險公司。
但是現在,他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把保險公司運營所需的資本聚集起來。
這是一個標準的現代企業成立的過程。有成熟的團隊、有成型的業務模式,剩下的問題就是,怎么找到成立公司最核心的要素——資本?
如果有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張維功可能不會缺資本。現代經濟制度中,資本市場就是要把資本投給優秀創業者。像張維功這樣的人,應該是能拿到資本的。
但中國的資本市場還不成熟,尤其是沒有成熟到像張維功這樣的人可以直接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程度。因此,張維功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籌到足夠的資本金。
對于這個民間創業者團隊來說,籌資是他們要跨過的第一個,也是最難的一個門檻。
在不使用原來那個電話號碼的同時,張維功來到北京后使用了另一部手機,當時的通話費竟達到了每月3 000多元的水平:他要通過一個新的交際圈,把資本找出來。
這幾乎是一個漫無邊際的尋找過程,好在團隊的力量大過個人的力量。由9個人所組成的團隊,找出了無數的人際關系、篩選出了一系列的企業之后,他們開始了與時間賽跑的過程。
從南下廣東到北上東北,張維功和他的團隊開始奔波于全國各地,與數百家可能投資的企業進行接觸。
但從接觸到最后投資,過程是漫長的。“我們當時常常需要從企業中層或者底層開始接觸,經過好幾層才能見到企業負責人。”而且,他們要同時接觸數百家企業,這就帶來巨大的工作量。
此時,這個團隊的開銷要張維功自己來承擔了。他把自己的存折拿了出來,這兩個存折是他多年的所有積蓄,總共是34萬元人民幣。在這些錢花完之后,張維功還借了數十萬元的債務。
在尋找資本的過程中,他們的經歷可謂一波三折。
一開始,他們自然想到的是尋找民營資本來做投資人,因為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民營企業最有活力,最能接受新思想。也確實有一些民營企業表示出濃厚投資興趣。但在這個過程中,張維功沒有拉直第二個問號:有些企業聽完張維功的講述后,心里想的是,開辦保險公司為什么不可以由自己來做?后來張維功風趣地把自己尋找投資的過程叫做“布道的過程”,因為在他“布道”之后,確實有很多企業和個人開始投資保險公司。當然,也有一些投資者表達了對陽光保險的濃厚興趣,但是這些企業均希望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對陽光保險進行絕對控股,這不但與保險行業的監管規定存在沖突,而且與張維功設想中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他只好婉拒了。
那么,陽光保險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投資者呢?
陽光保險對投資者的要求一是投資企業品質要好,要有實力,有市場信譽;二是要具有投資金融保險領域的戰略眼光;三是投資企業的領導者要易于溝通;四是陽光保險成立后,投資方要下“指導棋”,而不是“指揮棋”,要讓公司按照市場規律運營。
如此標準,近乎苛刻。俗話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是他們的“女兒”還只是一個虛構的夢幻。
星巴克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說:“創業初期尋找資金很難,但是我每一天都不斷地夢想。我想如果你每天都懷著夢想的話,你的夢想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在見了上百家民營企業老板之后,張維功開始把目標轉向地方國有企業。這次他沒有拉直第一個問號,它們為什么要信任這個陌生人團隊?
地方國有企業是整個中國經濟中一支地位很尷尬的隊伍。它們沒有民營企業的靈活,也沒有央企的優勢。張維功沒有看錯,這是一支很想突破圍城的力量。不過張維功來得“晚”了一些。2000年之前,地方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吃虧太多了。很多地方國企都垮在了對外亂投資上;雖然它們很想尋找出路,也很希望有足夠精明專業的團隊來做事,但對于保險業這個陌生的金融領域,它們變得謹慎而遲疑,它們還有一個需要了解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張維功在半年多的時間之內一共見了389家各種企業,平均一天兩家。命運好像成心在考驗他們。相對于他們想要做成的保險業的大公司乃至金融保險集團來說,這種考驗是值得的。沒有這種考驗,他們在未來經營企業時的成本控制意識不會那么強烈和自覺;沒有這種考驗,他們不會珍惜好不容易得來的機會;沒有這種考驗,這個團隊里的人不足以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隊伍,形成一種對未來公司精神的引領,從而對未來企業的快速成長起到保障作用。
每一個成就偉大事業的人,都要經歷一次特別漫長的艱辛旅程。
慢慢地,他們的目標聚集了——中國經濟中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