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文化的最初表現
- 2020年04月18日
- 16:23
- 來源:
- 作者:
《陽光之道》以文字形式體現的陽光保險企業文化,一登場就引起了巨大的關注。雖然最早的登場,只是一則招聘廣告。
為了陽光明日燦爛,容我陽光今日苛求。如果你具有以下特質,我們不希望浪費你的時間:
“你曾在三家以上的同業公司工作過;
你關心上級總是勝過關心下級;
你對領導的決策從來沒有異議;
你的決策只是源于經驗;
你很少看新聞聯播;
你把薪水和職務當做擇業的首要條件;
你從來沒有自覺進行過愛心捐助;
你提出有價值的觀點數少于你的工齡;
你因嚴重違規受到過監管部門的處分;
你過分關注同事工作之外的事情;
你為公司購物從不砍價;
你每個月的個人話費總是不足百元或經常超過千元。”
……
2005年2月6日,春節前夕,尚處于籌備中的陽光產險在媒介上第一次發布了招聘廣告。
在這則廣告中,陽光產險明確地表明要拒絕的12種員工。
盡管這則廣告的內容如同白開水般平淡,但顯然非常與眾不同,并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與傳統的招聘廣告不同的是,它沒有對專業的要求,沒有對學歷的要求,卻明確地提出了對未來員工作為一名社會人定位的要求。當我們看完《陽光之道》對于這家公司和公司成員未來的工作方式的描述后,這樣的招聘廣告顯然是順理成章,陽光產險以其獨特的價值觀訴求向社會和業界毫不猶豫地發布了“陽光文化宣言”,它表明了這家公司首先要求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并通過一系列的“不”大致描繪出了陽光保險公司員工作為社會人的定位。
很顯然,它會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因為它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國內的教育和家庭對于人才的定義。這種定義通常是:人才的標準由學歷、專業、出身家庭背景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標組成。從公司的文化以及延伸出來的工作標準來看,陽光保險在這則廣告上,定義了自己對人才的要求。
“我們認為,高起點地組建公司首先需要一批高標準的人才,其首要標準是認同陽光價值觀,跨越陽光文化的門檻。”張維功說。
盡管這次廣告僅僅分別在《中國保險報》、《北京青年報》上刊登了一次,但是卻掀起了一陣風暴,一批有志向、有夢想的人才迅速從全國各地聚集到了陽光文化的大旗下。
“如今,我依然清晰記得那張招聘廣告:幾束穿透力極強的云層里射出的光芒,寬闊的海面,還有堅忍不拔的栗色的巖石……”潘華剛說。潘華剛曾是中國人民保險集團的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早年曾多次赴海外研修。偶然看到這則廣告,多年平靜的他竟怦然心動。
當然,這則招聘啟事不但吸引了一批認同陽光文化的人才,而且由于十分“另類”,讓許多充滿好奇心的記者在平靜的領域找到了新聞眼,因此他們紛紛要求來采訪這個還處于襁褓中的“嬰兒”,并引發了很多媒體的熱評。在兩個月間,因為這條廣告而積累的關于這家新生公司的報道,累計達到數千條之多。
不能用一般意義上的作秀來定義這條廣告,事實上,這條廣告出自創業團隊之手,他們是出自對保險業的深入了解和公司的規劃來制作這條廣告的。后來張維功接受采訪時說到他當時的想法:一個人每個月的個人話費總是不足百元意味著你沒有朋友、缺乏活信息,而每個月電話費經常超過千元則意味著除特殊情況外,你有第二職業或不務正業,這兩種人都不是陽光所歡迎的。
事實上,與陽光文化一脈相承的這條招聘廣告,在一定意義上是中國商業文化興起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