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陽光新勢力 一個大膽的設想
- 2020年04月18日
- 16:23
- 來源:
- 作者:
公元1世紀時,羅馬的一個宗教組織規定,參加這個組織的會員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入會費。當他死亡后,他的遺孤就可以領到一筆喪葬費用。如此一來,這些宗教成員就可以安心傳教了。
中世紀歐洲的“基爾特”組織是由一群基于互助扶持精神、職業相同的人成立的團體,除了保護會員職業上的利益之外,也對其會員的死亡、疾病、竊盜、火災等災害,共同出資救濟。
最早的人壽保險雛形即源自于此。
一個大膽的設想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展保險業,尤其是發展壽險業,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沒有如此的空間和機會。”2007年9月24日,張維功在一次會議上對尚處于籌備期的陽光人壽全體員工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中國壽險業這塊蛋糕的色、香、味。
事實上,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的保險公司就開始對擁有龐大人口數量的中國保險市場發力,它們“企圖”通過各種路徑分享這塊“蛋糕”。在它們的眼中,這樣的“蛋糕”甚至比一個口岸的地盤更符合它們的胃口。AIG的前任董事長格林伯格之所以用20多年的時間不停地飛往北京,其中固然夾雜著他對公司起源地上海的情感,但是他同樣聞到了中國壽險市場“蛋糕”的奶油香味,并最終捷足先登。
改革開放,中國的大門徐徐打開,壽險市場很快吸引了全世界投資者的目光。任何一個投資者都對這個擁有13億人口、經濟高速增長、消費能力不可思議的市場而垂涎三尺。
這也是為什么每個進入中國的外資保險公司和新興的中資保險公司都會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壽險業務領域,為什么每家保險公司都把壽險業務當做市場中最大的“蛋糕”的根本原因。
瑞士再保險公司曾經公布了一組被廣泛引用的數據,2006年,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占GDP的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為8%,中國僅為2.7%;保險密度(人均保費)在中國為47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為512美元,相差極為懸殊。瑞士再保險公司的核心業務是為全球客戶提供風險轉移、風險融資及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壽與健康險再保險公司,其數據在全球保險業都具有相當的權威性。
在國內首份跨行業理財報告《2007中國金融理財報告》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博士提出,從2006年開始,中國理財市場的發展已經進入黃金十年。保險、銀行、證券、基金等作為理財市場的主角,它們的春天已經到來。與歐美壽險市場目前已處于支付階段,保險公司需要承擔大量的后期給付的情況相比,中國的壽險市場剛剛起步,正邁入黃金期。根據保險深度進行測算,這一階段將持續15年以上。
中國的壽險需求正處于歷史的高峰期。
張維功當然不會放過壽險這個機會。但與很多公司不同的是,從籌建陽光保險開始,張維功就對壽險這枚棋子進行了精準的定位:
用1年左右的時間成為集團最主要的業務增長亮點,用3年左右的時間支撐起集團的半壁江山,用5年左右的時間成為集團最重要的業務和價值基礎,用10年左右的時間成為集團的價值核心。
這是一個大膽而現實的設想。
壽險是保障社會穩健成長的基石。因此2007年的國內保險業改革繼續緊鑼密鼓地開展著。顯然,中央政府和保險業的最高監管層期望通過政策的支持發揮壽險在構建和諧社會以及拉動內需過程中的應有作用。
利好政策連續出臺。2006年,政府出臺了支持保險行業發展的三大政策性文件:《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保險營銷員取得傭金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和《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征稅方法調整后,前者讓保險營銷員取得的傭金收入不必再繳納個人所得稅,卸掉了他們業務成本中一個沉重的包袱,這使得他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后者,在深入分析保險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一五”時期保險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至于《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其重要性堪與資本市場的“國九條”相媲美。
強勁的政策東風表達了中國政府集中各個方面的社會資源推進保險業發展的意愿。 對于壽險,陽光保險核心管理層的看法從來都是一致的——要盡全力去發展。但是陽光保險看到的,別人也看到了。因此壽險無疑將面臨殘酷的競爭,陽光保險將如何做到在所謂的協同中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