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北京保險市場完全數據
- 2020年08月15日
- 00:00
- 來源:
- 作者:
2001年北京市實現保費收入142.86億元,同比增收保費51.21億元,同比增長56%,比北京市GDP11%的增速高出45個百分點。與全國同期保費增幅(32.19%)相比,高出24個百分點;保費收入占全國同期保費收入的6.7%。保險深度為5%,比全國高2.8個百分點;保險密度為1286元,是全國保險密度的6.7倍。與北京市上年同期相比,保險深度和密度分別提升了1.39個百分點和439元。
2001年,北京市各類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44.27億元,同比增長37%。
一、產險市場情況產險業務全面發展,經濟效益穩步提高,保險領域進一步擴大,保險服務進一步完善。2001年,產險保費收入38.23億元,同比增長19%,高于全國同期產險增幅4.6個百分點。各項賠款支出16.22億元,同比增長9%,綜合賠付率為42%。
2001年北京產險市場特點:1、機動車輛保險持續增長。2001年機動車保費收入27.42億元,同比增幅21%,占產險保費總收入的72%。承保機動車85.33萬輛,比上年同期增保12.7萬輛,增幅17.6%,承保率為50%。賠款支出13.29億元,綜合賠付率4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8個百分點,扭轉了多年來機動車業務占規模、效益差的局面。2、調整險種結構,拓展保險領域初見成效。今年以來,各公司在責任、信用、保證保險領域都進行了積極的開發和拓展,特別是責任險種開發力度較大,推出了醫師、律師、注冊會計師等執業責任保險和旅行社責任保險等險種。3、開展服務創新,提高服務質量。2001年各公司更加注重提高品牌意識和服務創新,以快速理賠為提升服務的突破口,建立了多樣化的快速理賠機制。開展網上咨詢、銷售以及車輛定損等服務和95518、95500等服務熱線電話的開通,使保險咨詢、售后服務、出險報案等更加方便、快捷。4、競爭使保險產品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保險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速了傳統產險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創新,使2001年的產險市場不斷閃出亮點,根據市場需求,各公司對傳統產品進行更新和改造,使老產品煥發生機,例如人保和華泰北分推出的金牛、居安理財等家財險,打破產險傳統產品模式,將投資功能融入其中,投入市場后引起市場強烈反響,有望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將保險服務拓展到文藝、體育領域,嘗試承保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和大型文藝演唱會,是2001年北京保險公司的又一舉措,太保和人保北分公司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不僅拓寬業務渠道,提高保險公司知名度,也顯現出保險產品與國際接軌,向多樣化方面發展的趨勢。
二、壽險市場情況2001年,各壽險公司繼續瞄準新型險種的巨大市場潛力,在個人投資類保險產品熱銷的基礎上,又紛紛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團體投資類產品,使壽險業務再度高速增長。北京市保費收入104.63億元,同比增收保費45.1億元,增幅76%,比全國同期壽險保費增幅高33.24個百分點。其中個人營銷保費收入76.45億元,同比增長84%;團體業務保費收入28.18億元,同比增長56%。各類賠款和給付28.05億元,同比增幅61%,其中死亡傷殘醫療給付2.14億元;滿期給付13.14億元。
壽險市場呈現以下特點:1、險種結構調整為壽險業帶來發展機遇,傳統壽險產品讓位于新型壽險產品。2001年,各壽險公司繼續瞄準新型壽險產品市場,除繼續推出個人投資新品種外,還特別推出了團體投資類新型險種,使團險市場重新活躍起來,并加速了壽險投資、分紅類產品比重的進一步擴大。據統計,在2001年人身險保費總收入104.63億元中,有52.42億元的保費收入來自于投資類產品,與傳統壽險產品比較,該類產品比重已由上年的10%上升為50.1%。2、加強后續服務,續期保費大幅提高。2001年,各公司加強續期保費收繳力度,強化后續服務,使續期保費收繳明顯好于往年,續保收入達39.61億元,同比增幅64%,續期保費占營銷總保費的51.8%。續保率的提高,一方面說明公司后續服務的加強和規范,另一方面也說明被保險人風險意識進一步提高,投保人更加成熟和理智。3、短期健康險增勢不減。據統計,2001年個人營銷短期健康險和團體健康險業務均呈現增長趨勢,個人營銷首期保費中,短期健康險保費收入0.77億元,同比增幅69%;團體業務中健康險保費收入2.86億元,同比增幅達133%。2001年各壽險公司為22萬多人提供了健康風險保障。
投資類和健康類保險業務的快速增長有以下原因:一是良好的經濟環境為商業壽險發展創造了良好氛圍,截至2001年10月底,北京市GDP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這是壽險的發展前提和基礎;二是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為商業醫療健康保險提供了商機;三是創新產品為市場提供了多樣化的保險服務,投資功能產品融入到各類險種當中,使保險消費的選擇更加寬泛。另一方面也說明投資類保險產品適合中國百姓保險消費的心理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