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懂心理學,越不怕保險客戶的拒絕: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買保險
- 2025年02月13日
- 15:53
- 來源:公眾號保險狼
- 作者:
生活是存在悖論的。而有些悖論,往往你短時間還找不到答案。比如說,有人在網上發貼:為什么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國家越來越強大越繁榮,可是我卻覺得生活越過越糟糕?再比如,有人問我:保險行業從近千萬人縮減到200多萬,市場份額應該釋放出來了呀,為什么我的保險工作卻越來越舉步維艱呢?涉及到大方向的問題,我給不了你答案,因為我也看不了這么遠。但一些事情的基本常理,我倒是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幫你找到問題的脈絡。先說結論:因為這些人的「心理賬戶」沒給保險留位置。「心理賬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塞勒,在1980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于解答個體在進行消費決策時,到底受什么影響。心理賬戶是指人們會從心理無意識地,為不同的資金、用途和時間,分別設立不同的「賬戶」,并根據賬戶類型和額度,做出消費或儲蓄等決策。簡單理解就是,人們會下意識地把錢分門別類地存放在不同的「賬戶」中。比如,日常消費賬戶、儲蓄賬戶、投資賬戶、娛樂賬戶等等。每個賬戶里的錢,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和使用方式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假如你準備去看某位明星的演唱會,門票是500元。但在出發前,你發現自己丟了500元錢。你可能會懊惱,但大概率還是會去看演出。但如果出發前,你發現買好的500元演唱會門票丟了,需要你再花500元重新買門票,很多人可能就不想再買門票,去看演唱會了。實際上兩種情況都是損失500元,但在人們心里,感覺是不一樣的。人們默認丟失現金是從「日常消費賬戶」支出的,而買門票的錢是從「娛樂賬戶」支出的。重新買票,就感覺娛樂成本大幅增加,所以可能放棄。再說回「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買保險」這件事。客戶愿意花5000元錢買部新手機,他覺得這是在提升生活品質。但讓他每年花5000元買保險,他就會覺得很心疼。因為在他的心理賬戶中,買保險的錢和買手機的錢不是一回事。保險是個特殊的產品,無法觸摸和體驗,一時可能用不到,所以對多數人來講,買保險的錢被放在了一個更謹慎、更不愿意支出的賬戶里。人的心理賬戶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這和認知有很大關系。就好比多數人都不太愿意買保險,而出過險、在醫院花過大錢的人,就對買保險這件事特別積極。認知的提升,也會改變心理賬戶的分類。
在發達國家人們領了工資也會分類。除去日常消費的必需開支,償還信用卡債務、做儲蓄和投資,他們還要留出一部分錢交保險(醫療/人壽/財險等)。但目前在我國,人們對于保險的認知尚不成熟,還有很多家庭,每年的保費方面的支出少得可憐,一次旅游、聚餐就夠繳好幾年保費。這也就是我說的,在「心理賬戶」沒給保險留位置。總的來說,心理賬戶會使人們做出不符合經濟學假設的決策。如在購買商品時,即使總價相同,因涉及的心理賬戶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購買決策。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提升客戶對保險的認知,改變他們對保險費用的心理賬戶分類,讓他明白保險賬戶的重要性。特別要強調:保險并非消費,更是為了保障家庭財務穩定的「長期投資」或「風險防范」的心理賬戶。如果客戶一直把保險放置于「消費支出」的心理賬戶中,那肯定他不太愿意買保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