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禾
編輯:顧檸
來源:險企高參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網站發布批復信息,同意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中韓人壽)名稱變更為“東方嘉富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是2025年國內首家正式更名的保險公司,而上一家保險公司更名事件發生在2024年1月,由于股權變更,中航安盟財產保險公司更名為安盟財產保險。
值得注意的是,中韓人壽成功由中外合資轉型為中資保險公司。此番更名舉動,意在加強與控股股東的品牌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
此外,中韓人壽的業績表現與人事變動情況也值得關注……
中韓人壽的更名,與其股權變動有著莫大關系。
作為國內首家設在浙江板塊的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中韓人壽成立于2012年11月,由浙江國貿集團與韓華生命保險株式會社(下稱:韓華生命保險)共同設立,雙方各自持股50%,初期注冊資本為5億元。
2017年4月,浙江國貿集團將其所持全部股份轉讓給浙江東方的交易獲原保監會的批準。浙江東方系浙江國貿集團旗下子公司,兩者的實際控制人均為浙江省國資委。2022年7月,中韓人壽成功增資并引入5家具有國資背景的戰略投資者,實現了從合資到中資的華麗轉身,注冊資本增加至30.012億元。
如今,中韓人壽的股權結構呈現多元化格局。其中,浙江東方以33.33%的持股比例穩坐控股股東之位,韓華生命保險和長興控股分別以24.99%和20.23%的持股比例,成為第二、三大股東。此外還有5家國資背景持股比例近5%的股東,分別為溫州國資(5.52%)、溫州電力(5.49%)、溫州市交通(5.49%)、國泰證裕(4.95%)。
然而,盡管背靠雄厚的國資集團以及外資巨頭,中韓人壽的經營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
《險企高參》梳理該司披露的歷年償付能力報告發現,自2012年末成立起中韓人壽已度過了12個經營完整年度,盡管保費收入保持穩健增長,但凈利潤卻長期深陷虧損泥潭。僅在2020年,中韓人壽實現了微薄的盈利,其余年份均告虧損。尤其是近三年,虧損額更是顯著擴大,2021至2023年累計虧損超過7.42億元。
對于2023年的虧損加劇,中韓人壽解釋稱,受資本市場頹勢延續并大幅下跌,公司投資收益率受此影響低于預期;同時,750天異動平均國債利率持續下跌加大準備金提取額度,亦導致當期虧損增加,公司年度凈利潤和投資收益率目標未達預期。
然而,就在業界對中韓人壽的未來持謹慎態度之際,公司卻展現出了強勁的扭虧勢頭。據該司2024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中韓人壽總資產規模站上100億元,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2.1億元;凈利潤0.1億元。
具體來看,從2024年一季度開始,中韓人壽按照新的會計準則編制了償付能力報告中的財務數據。盡管一、二季度仍然維持虧損態勢,分別虧損1445.39萬元、8141.49萬元。但第三、四季度卻分貝實現了9655.51萬元、951.96萬元的凈利潤,使得2024年整體扭虧為盈,凈利潤達到1020.59萬元。成功打破近年來的虧損局面,實現繼2020年以來的首次盈利。
凈利潤轉盈的背后,得益于投資端的回暖。2024全年,中韓人壽的投資收益率、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23%、7.94%,較一季度的1.23%、1.58%均有了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韓人壽的償付能力表現也在持續改善。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達到了213.56%和229.74%,較上季度分別增長了40.64個百分點和41.91個百分點。對此該司在報告中解釋稱,當期盈利導致實際資本提升,季末權益資產占比降低,30年期國債、地方政府債持倉比例提高導致最低資本降低。此外,根據監管最近兩次的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評估結果,中韓人壽在2024年二、三季度的綜合評級(分類監管)評價結果均為BB級。
另外,今年年初,中韓人壽獲批發債補血。1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發布關于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批復表示,同意中韓人壽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14億元的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
經營業績的背后,中韓人壽的人事變動也同樣值得關注。
2024年12月17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浙江監管局發布行政審批公告稱,核準張希凡中韓人壽總經理的任職資格。
據《險企高參》了解,現年54歲的張希凡系記者出身,曾任廣州電視臺記者、新聞播音員。
從其履歷來看,張自1994年7月開始參加工作,在轉戰保險業后,在中英人壽、中德安聯人壽、大都會人壽、中宏人壽等多家外資、中外合資險企都有歷練。
公開資料顯示,張希凡曾先后擔任美國友邦保險廣州分公司助理總經理暨業務總監、亞太區首席代理人業務官,中英人壽廣東分公司總經理,中德安聯人壽高級副總裁,大都會人壽亞太區首席代理人業務官等職務。
在“空降”中韓人壽前,張曾在中宏人壽就職。2018年3月,張希凡出任中宏人壽首席渠道官。在此后的五年時間,張逐步擔任該司副總經理、首席業務官等職務,直至2022年二季度,張希凡離開中宏人壽,加盟中韓人壽。
2022年8月,時任中韓人壽總經理的桂文超辭任,張希凡接棒出任公司臨時負責人。該司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擬聘任張希凡擔任公司總經理,并同時向監管部門遞交張的任職資格核準申請。
然而,隨著張的任職資格遲遲未獲批復,按照法律規定,臨時負責人的任職期限最多只有6個月,張希凡已于2023年一季度期間卸下臨時負責人職務。此后,該司總經理一職便長期空懸。
直到臨近2024年年末收官,張希凡的總經理任職資格終于獲批,這場為期超兩年的中韓人壽換“將”大戲落下帷幕。
實際上,除了總經理落定外,2024年以來中韓人壽的董事長和財務負責人也更換了新面孔。
據該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原外籍董事長金朝萍已于去年1月辭任,而公司董事何欣被選舉為新一任董事長。
現年42歲的何欣是位“80后”年輕干將,2004年參加工作,審計出身,歷任普華永道西安分所高級審計員、高級經理等職務。2017年,何加入中韓人壽控股股東——浙江東方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浙江東方),出任副總裁。直到2022年其被委派出任中韓人壽董事。
目前,中韓人壽官網上并未更新關于何欣的相關信息,其任職資格仍未獲得監管核準。
《險企高參》注意到,中韓人壽新任總經理張希凡獲批時長超兩年,而何欣自2024年1月接棒中韓人壽董事長至今已時隔近11個月卻仍未落定,這種情況在業內較為罕見,但也并非沒有,例如富德財險董事長萬良輝,其獲批時間也超出一年半(2022.6.21—2023.12.22)。
再回到中韓人壽的人事變動上,2024年一季度該司財務負責人盧海燕辭任,陳博接棒出任公司臨時財務負責人。4月22日,據該司公告稱,陳博獲批正式出任公司財務負責人。
陳博是中韓人壽現任高管層中最年輕的“85后”干部。履歷顯示,陳博1988年4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2012年12月參加工作,曾任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項目經理,浙江東方財務負責人、主辦會計、資產財務部副經理等職務。
截至目前,中韓人壽現任領導班子由9名高管構成,呈現出“一正兩副一總助”局面。從年齡上看,“70后”占5人,“80后”有4名,高管任命趨向年輕化,“80后”逐步成為該司主力軍。
現任高管團隊包括:董事長何欣(1982年2月生),總經理張希凡(1970年2月生),副總經理柳東赫(1976年2月生)、劉大勇(1981年6月生),總經理助理、首席投資官何銀(1980年6月生),總精算師錢建軍(1974年7月生),董事會秘書、合規負責人、首席風險官范宏瑞(1978年6月生),審計負責人任虹(1974 年12 月生),財務負責人陳博(1988年4月生)。
DeepSeek會搶保險人飯碗嗎?!人保、新華、太平等多家險企接入模型…
一次性裁掉四大營業部,“財險一哥”又有大動作:75后總精算師張瑯履歷官網被撤,此前為該司最年輕高管…
重磅!6.5萬億中國人壽最年輕副總裁誕生:50歲“實干家”伍健內部晉升,在廣西、云南、廣東歷練多年;去年凈利預計多增超100%…
重磅獨家!瑞眾人壽首次公開公司治理概要:披露董監高簡歷、股東會議信息等;9名高管來自國壽,去年保費2368億元
重磅!又現四大保險央企總裁互送:繼趙鵬之后,52歲人保第一副總裁李祝用履新國壽黨委副書記
“難兄難弟”各虧17億!十家“銀行系”險企2024成績揭榜:合計凈利99.4億,新會計準則影響深遠…
時隔七月,57歲“老國壽”趙國棟正式任瑞眾人壽董事長!人事版圖重塑,去年前11月保費2268億;今年定下七項重點工作
綜合成本率高達264.3%!63歲平安女將霍建梅挑大梁,能否破題前海財險虧損怪圈?!
60家非上市人身險保司2024業績揭曉:財信人壽虧損3.7億,六家銀行系險企入圍利潤top10!泰康、中郵保險業務收入超千億
管理層多為"80后",董事長、總經理去年齊換;東方嘉富人壽的“前世今生”…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