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一直是所有保險從業者對自身的要求。但客戶對專業的理解,和保險從業者,有很大的差別。
看過一則街頭采訪,攝制組隨機采訪路人:有沒有買過保險?如果沒買,為什么不買呢?被采訪的路人,多數都沒有買保險。至于不買的原因,路人把原因歸咎為:遇到的保險從業者不「專業」。
攝制組又問:那你認為怎么才算是專業呢?這些路人說:能把條款講清楚啊,能讓我知道自己買的是什么啊,不會欺騙我啊之類。
你看,如果保險的「專業」就是指這種簡單的程度,那么任何人來保險公司培訓一個月,基本上都能達到這種水平。
很多客戶連自己的保險需求都講不清楚,更不要指望他們眼中的專業,和從業者自身的要求達成一致了。
我認識一位保險績優G姐,年齡挺大,她入司一直都是公司的績優。但你要說專業,真不好意思,她連預定利率、分紅機制都搞不清楚什么意思。
但這并不妨礙她每個月嘩嘩的出單,也不妨礙她所有的客戶對她無條件的信任。只要是她服務的客戶,別人搶都搶不走,忠誠度高得嚇人。
說句難聽的,保險行業并不是純靠專業吃飯的。我也見過絕對專業的同業,什么都懂,什么都會,但混的特別慘,有些都快吃不上飯了。
所以,專業應該是保險從業者的底線和自我追求,而不是拿出來秀的。就算你拿出來秀,客戶往往也是不太會買賬的,你只能自嗨。
我就沒見過哪位專業的砌墻師傅驕傲的對別人說:我砌墻可專業了,打眼一看特別直,厲害吧...
拜托,你在砌墻這個崗位,把墻砌直不是應該的嗎?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呢?所以,2025年別再秀專業了,你做到讓客戶「省事」就夠了。
保險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會像普通商品那樣易于作出決策。你去買水果,從水果色澤、香味、口感和價格,就能快速決定要不要買。
但保險不一樣,它是相對較為復雜的:要不要買?要不要現在買?要買哪種?要買多少錢的?要交多少年?要買多少?什么時候返錢... 都是問題。
人的天性就是懶惰,我們不能和人性對著干,不能教育客戶:你別這么懶,快來聽我MDRT績優給你講保險知識,先給你講什么叫全生命周期...
過度強調專業會拉遠和客戶的距離。只要你做到讓客戶「省事」。即使你不專業,客戶也覺得你「專業」。
還是績優G姐的故事,有次客戶買了很高額度的重疾險,她不免很自豪,問客戶:還是我們家的產品好吧。客戶笑笑不說話。
她沒有得到理想中的回復,有點疑惑,便追問:難道我們公司產品不好嗎?你都買了這么高的額度。客戶告訴她,其實自己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買,但是后來聽G姐說了一句話,就把自己打動了。
G姐問:哪句話打動你了?客戶說:你自己說的,以后無論什么保險的理賠,你都幫我去醫院提病歷,辦理賠手續。我這人懶,也不想懂什么保險知識,反正我家的保險以后就交給你了。
所以你看啊,純靠產品打動客戶的很少,客戶之所以選擇保險,要么是沖著保險能幫自己省事,要么就是圖你能幫客戶省事,就是這么簡單。
后來G姐就悟了,她就不再像其他人那樣硬給客戶做教育了,而且費盡心思研究如何讓客戶更省事,投保更省事,服務更省事,理賠更省事。
就這樣,站在講臺上講一個小時,也講不出個金句來的G姐,愣是在公司績優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好多年。她有句話說得還是挺在理的:我覺得專業,就是讓客戶省事。
別給保險做加法,不要讓保險在客戶心里變得復雜。用做減法的思維,讓客戶覺得在你這里投保既省心、又省事,比秀專業、曬證書更管用。
來打破成見,改寫命運:這里有份屬于你的'哪吒式'逆天改命事業
保險從業者不必太焦慮,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樣能迎來好收成
保險跑不贏通貨膨脹,所以不買?這種心理的客戶其實沒那么難溝通
越懂心理學,越不怕保險客戶的拒絕: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買保險
想賣好保險得研究心理學:客戶所有的異議,在心理學都能找到解釋
孩子每年收到的壓歲錢,無非就這三種結局,看看你家屬于哪種?
盤點馬云預測過的幾條預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幾乎全都說中了!
臺灣保險人是如何溝通保險的?分享各位一段話術,請細細品讀
客戶總收到保險負面視頻?教你幫他掙脫信息牢籠,看清背后真相
每年繳3000多的少兒重疾險,保額能買到200萬!你敢信?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