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和股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能夠對險企的經營產生深遠影響,還是反映保險行業興替和發展的晴雨表,向來是行業內外高度關注的焦點。二者背后的資本結構、股東資質和資金來源,也一直是監管部門的監管重點。
今年5月,國資委《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通過審議,這部被稱為“退金令”的政策提出兩點要求,一是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二是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由此刮起了保險公司股權“清退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險業的資本結構。
今年9月,在國新辦舉行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十條3.0”)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金融監管總局有關領導表示,“將加強保險機構股東股權管理,強化股東資質、資金來源和股東行為的穿透審查,確保股東盡職、合規、有實力,防止不法股東控制保險機構”。這將是保險業當今和未來一段時期,股東和股權監管的核心。
2024年的保險業,在多年嚴監管政策的推動下,早不復“資本寵兒”和“一照難求”的狀態,行業已充分回歸保障本源,成為支持實體經濟和服務民生的重要支柱。
下一步,在推進中小保險機構風險處置、改革化險的同時,如何拓展保險業資本補充方式和渠道,以吸引更多實力雄厚、理念先進、有現實業務需求的股東投資保險業,也將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機構新設
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行業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度舾梢庖姟愤M一步提出,支持優質境外保險機構來華設立法人機構及分支機構,支持合格境外機構投資入股境內保險機構。在此背景下,外資投資保險業始終熱情不減,“服務對外開放”仍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新保險機構批設的主基調。2024年新設兩家保險機構,均具有外資背景。
10月,保德信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批,這是我國第36家保險資管公司,也是美國保德信保險在我國保險業的第三次布局。2012年,保德信保險與復星集團共同發起設立了復星保德信人壽;2022年,保德信國際通過司法拍賣,摘牌騰邦國際持有的前海再保險公司10%股權,后將其轉讓給保德信保險(此筆尚待批準)。資管公司的設立,使其距保險全牌照又近了一步。
11月,法巴天星財險獲批籌建,其強大的股東陣容包括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四川銀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大眾汽車金融服務海外股份公司等。這是法巴銀行在保險業的又一布局,早在2013年,其已通過接手荷蘭國際集團股權,成為中荷人壽的股東。此外,法巴銀行還入股了銀行、券商、金租、消金等,正在向金融全牌照邁進。另一股東銀米科技是小米的全資子公司,小米入股保險業也終于得償所愿。
有“進”
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完成資本補充
增資方面,截至目前,總局網站公示了16家險企增資批復,另有7家險企已披露增資方案,但尚未顯示獲批。從資本金補充的來源看,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2家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顯示較強的償付能力
7月和11月,太平財險、鐵路自保先后獲批以未分配利潤5億元和10億元轉增注冊資本。太平財險作為老牌財險公司,盈利能力自不必說。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成立的鐵路自保,成立當年即實現盈利,2023年末未分配利潤已達11.9億元,平均每年盈利超過1億元。該公司公開數據顯示,最大保費收入來源工程險(2023年保費近8億元),卻承保虧損;而貨運險、意外險和短期健康險是其主要的盈利來源。
5家集團旗下的險企,由母公司為其注資
今年獲批的大額增資,全部來自此類險企。陽光人壽、中信保誠、恒安標準養老、泰康養老和中華人壽分別獲得其母公司(集團)的注資,合計增資金額近80億元。然而,“富爸爸”雖能為新設險企的生存提供必要支持,但最終還需形成盈利模式,實現自我造血。如即將步入第十個年頭、卻一直無法擺脫虧損的中華人壽,只能多次依賴集團注資,這難以成為公司發展的長久之計。
2家養老保險公司,吸引外資股東戰略投資
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的引領下,外資除了新設公司外,也將目光投向現有保險公司。隨著我國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想象空間,養老保險公司也成為外資的重點投資領域。今年,國民養老獲批引入安聯投資增資2.84億元(2.28億股,占比2%),太平養老披露引入比利時富杰保險10.75億元,占比10%。外資的戰略入股,將為我國養老保險產業帶來成熟理念和豐富經驗,有利于保險業更加充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
防范化解中小險企風險,地方國資平臺成為增資主力
“國十條3.0”提出,拓寬風險處置資金來源,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與保險機構改革化險。地方國資既可作為政府代言人,承擔相應管理職責,又具備良好的出資能力,是責無旁貸的資本補充來源。2024年,已有包括信泰人壽、百年人壽、恒邦財險等8家地方險企引入地方國資,總金額超過80億元,其中信泰人壽一家增資即超過50億元。還有2家地方險企已披露增資細節,但尚未獲得批復。
隨著監管對股東資質和資金來源的要求愈發嚴格,險企從披露增資方案到最終獲批的審核周期仍然較長,特別是在涉及新股東或民營股東的情況下,有時還需對增資方案進行多次調整。這也將倒逼險企提前做好償付能力管理預案,選擇資質更加優良的投資人共謀發展。
有“退”
優化股東配置,回歸保障本源
2024年,總局網站公示有11家/次的險企股權轉讓獲得批準,主要體現的趨勢如下。
一方面,“退金令”要求實業央國企聚焦主責主業,密集引發保險業退出潮
實業類央國企陸續出清保險公司的行為,幾年前早已有之,如大港油田、中船集團、國網英大等已陸續出清了華泰保險集團的股權,“退金令”不過是將相關制度更加規范化、明確化。在上述要求下,今年,國網英大、西安飛機工業集團退出永安財險;中石油退出中意財險,將股權全部轉讓給外方股東。
另一方面,在改革化險導向下,地方國資平臺成為退出股東的“接盤”主力
地方國資金控平臺除了可在增資時充當“白衣騎士”,為險企提供必要的資本補充外,也通過受讓股權的方式增強對險企的控制。如上海靈秀實業將眾誠汽車保險的股權轉讓給廣州金控,重慶迪馬將三峽人壽股權轉讓給重慶高速等。然而,基于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股權轉讓,可能涉及較復雜問題,增資仍然是地方國資入股的主要形式。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還有多家險企股權被掛牌,且均處于懸而未決狀態,這多數與“退金令”有關。例如,華電資本、大唐資本和國電投資本相繼掛牌永誠財險股權,中國航空集團掛牌中銀三星人壽股權,中國有色掛牌民生人壽股權等。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人身險公司(鼎誠人壽、大家養老)也被公開掛牌轉讓控股權,然而時隔多日仍無人問津,與數年前各類資本對險企股權趨之若鶩、保險公司一照難求的情景大相徑庭。這充分說明,在多年的政策引導下,險企早已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主業和本源,牌照溢價也隨之回歸理性,其股權的價值將與自身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密切掛鉤。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