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利率下行,投資市場跌宕難料,給普通投資者和機構投資出了一個難題,給手頭的錢尋個去處,該到哪里呢?尤其“報行合一”實施、預定利率下調,人身險公司該設計什么樣的創新產品呢?一年一度的開門紅季來臨,人身險公司該以怎樣的拳頭產品拼市場、比優勢?
這很現實,也令不少機構一臉茫然。
與此相比,隨著對外開放的推進及各種利好政策的釋放,跨境業務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就包括跨境保險。對于很多內地消費者而言,香港保險的價格低、收益高、美元保單、可避稅避債、全球理賠,正是這些特點激發了很多內地人赴港買保險的熱情。
曾經可能是偶爾掀起高潮,如果對比內地市場長期形成明顯優勢。內地消費者轉戰香港投保的或將越來越多。有的是個人行為,有的是機構行為,曾經的機構還是偷偷摸摸,一旦不能及時制止,大規模赴港投保,對于內地市場及機構將是致命一擊。
有媒體報道稱,廣東金融監管局近日發文,對全轄(不含深圳)開展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違規跨境投保專項治理工作,此次專項治理涵蓋廣東監管局轄下所有銀行保險機構,且要求機構在10月15日前提交自查報告,廣東各監管分局須在10月21日前匯總上報。
這是時隔八年監管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的再一次出手。在這一關鍵時刻出手,也可以算打響內地保險市場保衛戰,合理引導,或許還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繁榮。
時隔八年再出手
根據相關報道,此次廣東監管局的專項治理排查內容包括是否存在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參與、組織或協助非法銷售(含非法宣傳、推介)境外保險產品、違規跨境投保等問題。
同時,包括但不限于機構或個人存在收受境外機構利益,在境內以各種講座、會議、活動等名義或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宣傳、推介境外保險機構保險產品的行為,或者安排有意投保境外保險產品的客戶赴境外投保等行為。銀保渠道代理人、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的代理人員、保險經紀機構的經紀人員均被納入此次排查。
其實,針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也稱“地下保單”)這一問題,監管很早就開始出手整治。
2004年3月,原保監會針對“地下保單”表態,對于通過代理人在內地為港澳保險公司銷售保單的行為要堅決予以打擊。當年11月,原保監會又和公安部聯合下發《關于嚴厲打擊非法銷售境外保單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保險監管機構和公安機關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嚴厲打擊、查處非法銷售境外保單行為,堅決遏制此類違法犯罪活動滋生蔓延。
2016年5月,原保監會再下發《關于加強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行為監管工作的通知》,針對部分境外保險機構為爭搶境內客戶、變相違規在境內銷售保險產品的情況,要求各地方監管機構高度重視打擊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工作,切實履行保險業監督管理的職責,有效維護境內保險、金融和經濟秩序。
此后,監管沒有明令表態,而赴港投保仍在以各種形式進行中。如今,時隔八年后,廣東監管局再一次出手整頓。
“地下保單”一度猖獗
事實上,“地下保單”的出現是基于內地消費者赴港買保險的熱情不斷高漲而日漸興起。
眾所周知,香港保險由于保費低、保障廣、收益高等優勢長期受到內地人士的青睞,但按照現行規定,如未獲得授權,香港保險業務員和保險經紀人均不可在內地直接銷售香港保險。同樣,內地保險代理人與保險經紀人也不能代理香港保單。
如此情況下,大部分保險業務員是不符合跨境銷售保險產品的資格的。但受利益驅使,一些人或機構突破法律法規限制,在境內以產品說明會、理財高峰會、理財知識講座等名義進行宣傳、推介境外保險產品,或者安排有意投保境外保險產品者赴境外投保,從而產生“地下保單”。
可以這樣說,“地下保單”的存在,不僅擾亂了境內保險市場競爭,還會干擾國家外匯管理秩序,或許還會導致境內消費者被誤導和維權成本高等。最重要的是,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可能存在非法向境外轉移和藏匿財產的違法犯罪行為。
綜上,監管也開啟嚴打模式,發文進行全行業警示、整治的同時,對一些存在違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的機構進行處罰。
例如,2004年,原上海保監局就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保單的英屬維爾京群島景全有限責任公司上海代表處處以3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2019年,上海奮威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因宣傳推介境外保險產品,被原銀保監會上海監管局給予警告,并處罰款1萬元;2021年,廣州華康創融投資有限公司因參與銷售境外保險產品,被原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沒收違法所得1.92萬元,并處罰款6萬元。
熱潮背后的復雜性
此次廣東金融監管局再次出手整治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違規跨境投保等問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或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清理對于內地保險銷售或是一大利好。同時,就香港保險市場而言,也有利于更加規范營銷員和保險機構的銷售行為,保障內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不得不承認的是,內地消費者成為香港保險市場的重要客源,這一點從香港保險市場上內地訪客帶來的新保單保費就可以看出。例如,2005年時,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人壽保險新單保費為18.2億港元,2015年,這一數據達到316億港元,且占該年香港個人壽險新保單總保費的24.15%。2016年達到727億港元,占全港新單保費的39.3%。
受到疫情影響,2021年及2022年內地訪客帶來的新單保費降至7億港元和21億港元。隨著2023年初內地與香港恢復全面通關,新一輪的赴港投保熱潮再起。
2023年,內地訪客赴港購買的個人人壽保險新單保費約590億港元,同比增長27倍。2024年初,這一熱情并未褪去,據香港保監局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首季度期內毛保費總額達1651億港元,同比增長12.2%,其中,源自內地訪客的新保單保費為156億港元,同比上升62.6%,創2018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對于內地訪客明顯增多,各方態度不一。香港保險監管部門有關人士曾多次公開提及擬建立 “保險通”來加強香港與內地的聯通。全國政協委員羅卓堅此前還提交提案,建議仿效債券通及滬港通等模式,讓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以試點形式銷售產品,并分階段試點銷售不同類型保險產品。
就這一問題,今年8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也進行了明確回復,“考慮到內地與港澳地區的保險市場在法律體系、監管制度、機構管理、產品設計和銷售、消費者認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市場風險易交叉傳染,消費者權益保護難度較大,現階段直接開展跨境保險通試點的時機尚不成熟”。
對外開放是未來的趨勢。不過,這種開放將對內地市場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可謂不對等的競爭。有保險從業人員表示,目前自查整頓“地下保單”難度也不少,很多機構和個人多年積累經驗,暗箱操作的手法更隱蔽,有一些只是不經意地提醒或引導,只要沒有詳細的在內地介紹產品,很難被定性為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除非被掌握真實有效的證據。
無論如何,在開門紅季關鍵檔口,這一次自查整治將起到震懾作用。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