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風口,養老金融炙手可熱。正處在轉型過渡期的養老險公司也動作頻頻。
先是恒安標準、泰康養老增資獲批或在增資路上,而后太平養老、國民養老也在增資擴股項目中紛紛引入外資股東。前不久,大家保險集團旗下大家養老100%股權擬轉讓的消息,也引起業界熱議。
此外,不少養老險公司年內還做出了新的人事布陣,如泰康養老、人保養老、新華養老等。一時間,曾經低調已久的養老險公司似乎開始活躍起來,而養老險公司動作頻出的背后,實則也折射出該類機構渴望轉型求變、提升市場競爭力的迫切心境。
01 規模擴張
發新品、秀肌肉
熟悉保險行業的人都知道,近幾年養老險公司在監管新政下迎來了一波不小的業務調整。
先是2021年底下發的《關于規范和促進養老保險機構發展的通知》,監管原則上不再允許養老保險機構經營保險資管業務,并要求持續壓降清理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原則上于2023年底前完成存量業務清理。
緊接著,2023年底,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又印發《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正式明確了養老險公司的發展方向,要求養老險公司應主要經營與養老相關的業務,不得受托管理保險資金和開展保險資管產品業務。同時,將業務經營范圍中的“健康保險”修改為“長期健康保險”,禁止養老保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當然,監管也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期,對養老保險公司業務范圍超出規定的,自《暫行辦法》印發之日起三年內完成業務范圍變更。
一系列監管規范下,剝離非主營業務、回歸養老主業成為各家養老險公司的必經之路,加速拓展養老業務規模、提升市場份額。
7月初,國壽養老官微披露,截至5月底,國壽養老北京市分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廣東省分公司三家省級機構的管理資產規模均突破千億元大關。國壽養老在相關消息中特別提及,管理資產規模是反映金融機構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判斷金融機構盈利能力的重要參考。目前,國壽養老管理資產總規模已超過1.8萬億元。
一向低調的養老險公司主動造勢、秀肌肉,或顯示出該類險企在經營思路上更加市場化。除了國壽養老外,泰康養老的總資產規模也迎來新突破。前不久泰康養老發布的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泰康養老總資產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行業第一家資產規模超千億的養老保險公司。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還有不少養老險公司密集發布養老險新品,如首批獲得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機構之一的國壽養老,推出了“國壽安心樂享”商業養老金產品,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30余個城市進行推廣;國民養老近期推出了面向全國的線上化養老年金保險產品——“國民職工之家養老年金保險”(互聯網專屬);今年5月,大家養老推出了“大家養老鑫享久久養老年金保險”,該產品將投保年齡拓寬到80周歲,覆蓋中青年及銀發群體,免健康告知,客戶適用性更廣泛。
在豐富養老險產品供給的同時,部分養老險公司為更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還在加速匹配多元化的康養服務,如太平養老特別推出“養護”項目,借助集團的康養生態資源,為客戶提供品質化的養老生活方式。近日,太平養老還與上海萊佛士醫院簽訂業務合作協議,上海萊佛士醫院正式成為太平養老“養護”項目定點合作醫療機構;大家養老除了開發安全穩健、鎖定保障的養老年金險產品外,也匹配了“大家的家”品牌化的自營養老社區權益服務體系。
02 轉型鋪路
股東增資、引入外資
養老險公司尋求轉型并非一蹴而就,想要從過去多年依賴的個人理財類業務、短期健康險業務向長期型養老業務轉型,無疑需要提升資本金實力,增強風險抵御能力,畢竟養老保險產品事關老百姓的養老“錢袋子”。
上述《暫行辦法》就指出,養老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具有養老屬性的年金保險、人壽保險,長期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商業養老金;養老基金管理;保險資金運用以及監管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但養老險公司若想經營前兩項業務,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0億元。而要想同時經營前三項業務,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億元。
因此,可以看出,為了更好推動業務轉型,近兩年來,多家養老險公司啟動增資或計劃增資。如今年2月,恒安標準養老獲批增加注冊資本金,從此前的2億元增加至4億元。據悉,恒安標準養老已確立了“專業、聚焦、數字化”的戰略發展路徑。完成增資后,該公司將持續推進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積極爭取個人養老金等業務資格。
還有泰康養老,為滿足公司業務發展與償付能力的需要,今年4月,泰康養老發布增資公告稱,泰康保險集團擬向泰康養老增資20億元,若此次增資落地,泰康養老的注冊資本將升至9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泰康養老剛剛進行過一次增資,增資額為10億元,注冊資本由60億元變更為70億元。
除了現有股東支持增資外,還有養老險公司通過推動增資擴股來提升資本金實力。今年4月份,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披露,國民養老掛牌增資擴股項目,計劃征集1家投資方,擬新增注冊資本2.28億元,補充公司一級核心資本,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發展;2023年9月,太平養老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增資擴股項目,擬募資金額不低于10.75億元。
頗具看點的是,上述兩家養老險公司的增資引戰項目不僅皆在年內迎來實質進展,引入的新股東也是在養老金、養老保障領域經驗頗豐的外資機構。
分別來看,今年6月,國民養老發布公告稱,擬發行新股227551020股,對應擬新增注冊資本約2.28億元,本次新發行的股份全部由新增股東安聯投資有限公司認購。
對于此次引進戰略投資人,國民養老表示,與安聯集團的深度合作將為公司帶來國際視野與專業經驗。安聯集團及安聯投資在全球養老金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國民養老將充分研究借鑒其在養老金產品設計、風險管理、資產配置、養老保障服務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為百姓提供更加普惠性、多元化、便捷化的產品和服務。安聯投資的增資入股有助于國民養老進一步促進股東結構及治理機制提升,持續改進經營管理水平,夯實長期穩健發展的基礎。
再來看同樣獲得外資機構青睞的太平養老,公開信息顯示,今年5月20日中國太平與比利時富杰集團在香港舉行簽約儀式,富杰擬向太平養老投資10.75億元,獲得太平養老10%的股權,雙方在中國養老金融領域進行戰略合作。據悉,比利時富杰集團擁有200年的發展歷史,目前正積極拓展歐洲和亞洲保險市場,尤其是在歐洲市場積極發展養老金資產管理業務,擁有豐富的養老資金管理經驗。簽約儀式上,中國太平董事長王思東表示,這次雙方合作,將充分發揮富杰集團在養老金方面的經驗和優勢,推動太平養老全方位創新變革。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養老、國民養老的戰投合作中,兩家均提到了外資股東在養老金方面的先進經驗,這或許也是未來兩家養老險公司創新突破的關鍵方向。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養老險公司對外資機構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一方面,目前國內專業養老險公司僅有10家,具有一定的牌照稀缺優勢;另一方面,銀發經濟浪潮下,中國養老金融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中,養老金融也位列其中,成為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其實,除了增資引戰外,養老險公司加速轉型的另一個顯著動作還有人事調整,今年以來多家養老險公司發生或傳出高管變更的消息。
如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核準才智偉擔任人保養老董事、董事長職務。才智偉現任人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兼任人保資產副董事長、人保資本董事長、人保投資控股董事長,華夏銀行董事。
另外,今年2月,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陳東升獲批擔任泰康養老董事長,陳東升親自掛帥掌舵,足見對泰康養老的重視。
03 轉型關鍵
盈利破題,差異化創新
不過,從各家養老險公司的經營業績上看,隨著非主營業務剝離以及存量業務規模的壓降,疊加資產端投資業績下滑,不少養老險公司正面臨盈利難題。
如近期公開掛牌轉讓100%股權的大家養老,在轉型過程中,近兩年尚處于虧損狀態,這也并非個例。另有多家養老險公司也出現不同程度虧損,虧損額從數百萬到十多億不等。
盈利挑戰也從側面反映出,接下來養老險公司亟須圍繞養老主業探索出新的增長路徑。在業內人士看來,養老險公司將主要圍繞兩方面進行業務調整,其一是發力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業務,特別是推動企業年金有效擴面;另一方面是深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如發展商業養老金業務、個人養老金業務、創新開發商業養老險產品,并輔以多樣化的康養服務內容等。
事實上,當前一些養老險公司在業務轉型上已經有一定的側重點。
據相關媒體報道,平安養老險就主要轉向做年金業務;國民養老重點發力第三支柱保險;國壽養老向“年金+保險”轉型,并發力商業養老金業務;泰康養老則深耕養老第二支柱的企業、職業年金受托管理業務,同時專設個人養老金部,加速推動第三支柱體系建設;而長江養老險則轉型為保險資管公司。
針對年金業務的開拓空間,此前,平安養老險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甘為民在一場研討會上曾表示,當前,企業年金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十四五”規劃已明確提出“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同時,國家持續推動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將會為企業年金未來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
此外,在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受托管理上具有較強優勢的泰康養老,則探索通過職域服務這一創新模式開拓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業務。
據泰康養老個人養老金部總經理張弛在2024企業家江夏行養老金融分享會上介紹,泰康養老已經在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一年,覆蓋了3000多家企事業單位。個人養老金客戶未來可以通過加強對接養老社區,也開辟了幸福有約客戶的來源渠道。
他指出,泰康養老采取了B2B2C的職域服務模式推廣第三支柱。第二支柱是單位組織和籌資、職工自愿參加,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少了單位籌資這一環。而泰康養老通過服務發現,職工對單位有天然的信任感,所以對第三支柱的推廣補上“單位組織”這一環。
如上不難看出,正在回歸養老主業的養老險公司正在加速轉型,壓降剝離非主營業務的同時,在增資、引戰、人事調整、業務開拓等方面多方布局,這也構成了當下養老險公司的轉型畫像。不過,轉型路上的陣痛在所難免,未來養老險公司想要蹚出新的增長路徑,還需在產品、服務和業務模式創新上下硬功夫,走專業化、差異化道路。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2024非上市人身險企大賺247億!17家何以虧損“拖后腿”?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