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社?!暗诹U”的政策性長護險近期持續迎來突破性進展。
日前,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長期護理保險處處長雷雯在一次論壇上指出,為確保長期護理險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實施,國家醫保局已與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以及評估機構定點管理辦法。
雷雯還透露,下一步,將推動全國實施統一評估標準,并推進評估結果的跨區域互認,以便于異地享受待遇。同時,將研究制定與失能等級評估標準相適應的護理需求認定標準,并根據評估結果提供相應護理服務計劃清單,以求實現更精準的服務與費用保障。
自2016年正式試點至今,長護險制度已在全國49個城市開展試點,超過230萬人享受到長護險的待遇與保障。如今,隨著長護險實施全國統一制度標準,也有望推動試點節奏進一步加快。
政策性長護險制度建設步伐提速的同時,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國家大力推動銀發經濟發展,一度被業界忽視的商業長護險也重回險企經營視野?!?023年商業護理服務白皮書》就指出,保險公司付費是商業護理服務在B端盈利的新增長點。保險與護理等健康管理服務組合式發展成為必然趨勢。
另外,從監管層面看,早在2023年5月1日,人壽保險和長護險責任轉換業務也啟動試點,該政策的落地反映出商業保險機構需要在養老護理保障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那么,在市場需求迸發,政策窗口紅利顯現的背景下,商業長護險大發展還有多遠,空間又在哪?
01
差異化→統一化
頂層設計疾進中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進入關鍵期,國家醫保局將以更大的力度積極做好制度的全面落地。”5月27日,雷雯在上海長護險高峰論壇上如是表示。
的確,政策性長護險制度正在從過去的差異化試點,逐步走向全國統一。最具標志性舉措便是2023年12月,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辦法(試行)》,這一政策的落地明確了長護險失能等級評估的全國統一要求,讓長護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更加規范。
基于這一頂層設計的正式出臺,2024年5月,國家醫保局又出臺了《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機構定點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對長護險評估機構定點管理作出了統一規范。明確了定點評估機構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并提出了四方面的監督管理措施。
這也意味著,過去長護險失能等級評估機構評估質量良莠不齊、評估失準的亂象,后續將通過監管制度得到有效的約束,更好地保障參保群眾公平享受待遇,精準識別保障人群,提高制度保障的整體效能。
隨著政策性長護險走向制度統一,或也預示著長護險向全國鋪開的步伐正在提速,這從近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長護險的提法中也可以看出。資料顯示,自2019年起,發展長護險已多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2021年到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提及“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提到這一制度,并去掉了“試點”二字,指出“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這無疑確定了長護險的長期發展方向。
其實,圍繞長期護理險應建立全國統一的頂層制度,業界已多有探討。中國社科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就曾指出,在長護險制度試點過程中,試點城市的制度差異非常大,為防止地方形成路徑依賴,應盡快在全國統一實施長護險制度,并建議分兩階段推進。
具體而言,鄭秉文曾建議,第一階段為2023至2035年,受益年齡為60歲以上,突出長護險制度是為了應對老齡化。第二階段為2035年后,屆時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受益年齡下限可適當下降,并在精算平衡基礎上將保障對象擴大到失能和失智人員。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試點長護險制度的七年時間里,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截至目前,長護險試點工作已在全國49個城市開展,覆蓋約1.8億人,累計超230萬人享受到相關待遇,年人均減負約1.4萬元。此外,長期護理險的定點服務機構也達到8000家,護理服務人員約30萬人。
另外,如前述雷雯所言,正在走向全國統一的長護險制度,下一步還將繼續推動跨區域互認、研究制定護理需求認定標準等。
02
藍海乃大
痛點待解
談及政策性長期護理險,從長期發展來看,最大的痛點莫過于籌資難題。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到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約為1/5,總數5000萬人左右。
另據《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藍皮書:商業保險的機遇與挑戰》顯示,目前重度失能人員是長護險保障的重要人群,在Katz量表評估下,我國2020—2050年的重度失能人口范圍為649萬至1317萬人;在Barthel量表評估下,我國2020—2050年的重度失能人口范圍為1238萬至2480萬人??梢?,隨著我國老齡化加速,未來失能人口數量也將進一步擴容,屆時將有更多人群亟需享受到長護險的保障待遇。
然而,從現實籌資層面看,當前多數試點城市的長護險籌資較為依賴醫保基金結余劃撥,尚未能完全脫離醫保體系,而隨著醫?;疬\行壓力增加,護理險長期可能會面臨不可持續的風險。
基于政策性長護險的籌資痛點,近年各地也在嘗試多元籌資方式,由政府、個人及單位分比例“買單”,盡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結余。不過,『A智慧?!淮饲耙舱{研了解到,對于長護險個人繳費部分,一些參保人仍存有繳費意愿不足、對制度運行不理解的情況。
政策性長期護理險籌資痛點待解、多樣化籌資模式初步探路之際,圍繞大量老年群體的失能風險保障需求,保險業該如何填補市場缺口,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是近年業界探討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副院長孫潔就指出,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們的護理意識逐漸提高,特別是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以后,會進一步產生對商業護理保險的需求,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將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商業護理保險發展機遇—中國城鎮地區長期護理服務保障研究》報告也顯示,在基準假設下,長期護理服務保障缺口將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別達到1.9萬億元和3.8萬億元。
事實上,對于商業長護險產品,保險公司早有探索,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彼時國泰人壽就推出了我國第一款商業護理保險,然而商業長護險發展十多年來,整體仍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截至2021年,商業長護險規模僅有132億元,占健康險市場比重只有1.5%。
另有市場人士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7月,市場上共有46家保險公司銷售商業護理保險產品,在售產品僅有130款。其中,健康險公司推出的產品數量最多,為67款,占比51.54%。
其實,在2013年到2016年間,商業長護險曾迎來一陣小爆發,但當時市場上的商業護理險產品很多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護理保障的名義,銷售的是快速返還類的理財型保險。自2016年9月76號文和2017年5月134號文實施后,監管部門明確要求保險公司不得將護理保險設計成中短存續期產品,此后商業護理險再度歸于沉寂。
不過,隨著近幾年我國老齡化形式日趨嚴峻,保險業逐漸回歸保障本源,政策層面也對商業長護險持鼓勵發展的態度。如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中就提及,鼓勵發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為參保人提供個性化長期照護服務;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也明確支持積極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
此外,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商業長護險的供給能力,2023年3月,原銀保監會還發布了《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充分利用存量壽險產品開展轉換業務,此舉將增強消費者對長期護理保險的理解和認識,推動行業為進一步發展商業長護險積累經驗。
據了解,自去年5月1日,人壽保險和長護險責任轉換業務正式啟動試點一年來,已有包括國壽壽險、平安人壽、太平人壽、太保壽險、人保壽險在內的多家險企開展此類業務,在公司官網開設“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信披專欄。
還有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印發的《關于適用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宣布2023年8月1日起,將適用個稅優惠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范圍擴大,即從醫療險擴大到長期護理險和疾病保險。
對于商業長護險的發展前景,圓心惠保首席戰略官陳佳、戰略企劃經理鄒亮也曾撰文指出,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劇的情況下,商業長護險前景可期,但一款新產品要想贏得市場歡迎,注定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
03
攻克難關
打造爆款
那么,商業護理險在多重利好政策加持、市場護理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小眾困境,迎來大發展呢?或許,正如專業人士所言,險企想要打造出一款贏得市場歡迎的產品,還需要各方參與主體付出更多努力,突破更多關卡。
首先,從產品創新層面看,我國商業長護險之所以發展緩慢,與險企缺乏充足的經驗數據積累無不關系,比如難以精準測算出失能失智的發生率及持續時間、長期護理費用通脹率等,這直接導致產品定價難、開發難。
其次,從產品購買意愿看,在“養兒防老”家庭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對護理保障的支付意愿并不強,因此商業長護險從用戶需求轉化為實際支付,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培育過程。
再次,險企開發商業長護險產品除了提供長期護理保障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服務內容供給,以此來提升產品的吸引力及客戶的認可度。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已經有部分保險公司及市場人士在積極探索破局之道。對于商業長護險的開發,《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藍皮書:商業保險的機遇與挑戰》就指出,首先要明確定位,找準目標客戶。商業護理保險目標客戶應先瞄準中產以上的中高端客戶群,以實現創收,吸引更多保險公司參與。在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再向中低收入客戶群延伸,達到普惠目的;在產品設計層面,要拓寬年齡限制,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差異化保障;服務層面,應進一步增強保險公司與護理體系其他參與方的協同性,可鼓勵保險公司向養者護理產業延伸,真正實現保險與醫養健康的結合,在提高商業護理保險護理服務質量的同時,進一步降低護理成本。
從實踐層面看,2023年,中國太保聯合太醫管家組建了護工服務聯盟,與8家護理服務企業達成了合作。太醫管家通過推出的“院內和院后護理服務”以及攜手太保壽險推出“百歲居”兩項產品,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多層次的院內和院后護理服務及居家養老服務。
此外,近期,太平人壽推出了一款稅優長護險“太平惠鑫保護理保險”,其不僅能讓消費者享受稅收優惠,兼顧護理保障功能,太平集團打造的康養生態也能對產品起到服務賦能作用。
另外還有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將護理保障引入到重疾險產品設計中,開發“重疾型長護險”。前述陳佳、鄒亮的聯合撰文中就提及,“重疾型長護險”有望在我國商業長護險市場取得率先突破,一方面“重疾型長護險”可將因重疾引發的失能失智作為保障責任,以重疾發生率作為風險測算和定價基礎,能夠規避失能失智發生率等長期護理相關數據缺失的制約;另一方面,重疾險經過20余年發展,公眾已接受充分的市場教育,更易理解和接受。并且,“重疾型長護險”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80%左右的長護風險保障需求。
護理服務產業鏈也非常渴望引入保險這一支付角色,來尋求更好地變現。《2023年商業護理服務白皮書》就提及,對商業護理服務企業而言,保險渠道是早中期拓展市場的利器。相比G端需要經過政府監管、采購的層層關卡,保險渠道的進入程序更簡單:相比分散度較高的C端渠道,保險客戶的密度更高。
由此來看,市場各方參與主體已愈加意識到商業長護險存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圍繞商業長護險的產品創新與產業融合案例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或許商業長護險的產品創新步伐將會加快,有望成為健康險市場的新增長點。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