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冰凍災害肆虐、車險“報行合一”加碼、新能源車險虧損難解疊加投資收益率走低……2024年一季度開局,財險公司承受著多重挑戰和壓力。行業公開數據也顯示,一季度財險公司整體保費增速放緩、凈利潤同比下降。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按可比口徑,一季度財產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1%。另據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數據統計,85家財險公司一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同比下降9.28%。其中,53家盈利、32家虧損。
盡管盈利者超六成,但強者恒強、馬太效應仍在加劇。財險“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一季度合計凈利潤占到行業的85.4%。綜合成本率上亦呈現分化格局,多達49家險企一季度綜合成本率超100%,且多為中小主體。
高質量轉型期下,在盈虧平衡點上苦苦掙扎的中小險企該如何扭轉局面,把控好業務品質,又該如何探求可持續經營模式,擺脫內卷化的競爭環境,成為不得不直面的課題。
PART 01
財險“老三家”份額超六成
第二梯隊競爭白熱化
回望2024年一季度,財險市場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劇。從保險業務收入上看,財險“老三家”幾乎拿走了超六成的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財險“老三家”中,今年一季度財險“老大哥”人保財險的保險業務收入仍然一騎絕塵,達到1745.15億元。緊隨其后的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保險業務收入均超600億元,分別為790.82億元和627.01億元。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財險公司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4905億元。也就是說,財險“老三家”合計保費收入占到了行業的64.5%。
『A智慧保』注意到,保費規模TOP10中,財險“老三家”與第二梯隊的主體明顯拉開差距,比如排名第四位的國壽財險,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為302.92億元,與太保產險差了300億元左右的規模。
不過,第二梯隊財險公司之間的保費差距卻非常小,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勢頭。典型的有排名第六位的大地財險與暫居第七位的陽光財險,兩者之間保險業務收入之差僅有不到27億元。第七位至第十位之間,從高到低依次為陽光財險、太平財險、眾安在線、英大財險,這幾家的保費規模之差也不超過30億元,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124.42億元、95.38億元、70.86億元和65.39億元。折射出第二梯隊財險公司之間競爭白熱化的態勢。
再來看保費增速方面,財險“老三家”中,人保財險和平安產險的保險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3.86%和2.76%,均低于行業5.1%的平均增速,而太保產險增速則達到8.57%,一季度發力較猛。此外,第二梯隊險企中,陽光財險、太平財險、眾安在線和國任財險的保險業務收入增速超過兩位數,分別為18.3%、10.13%、18.1%和25.47%。
至于上述險企保費收入增速分化的原因,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這背后或反映出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經營策略、業務選擇有所差異。比如人保財險一季度保費增速低于行業,主要源于公司主動壓降盈利性較差或不符合保險原理的業務(如雇主責任險、商業性農險、醫療責任險等)。另外,今年一季度車險業務費用競爭依然顯著,一些頭部險企選擇主動回避,待競爭趨緩和汽車消費支持政策進一步落地后,再著手發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還有部分中小險企保險業務收入增速搶眼,如三星財險、融通財險、陽光信用、久隆財險、燕趙財險和眾惠相互,這6家險企的保險業務收入增速均超100%,分別達241.2%、184.02%、118.3%、124.9%、130.27%和106.6%。
不過,一季度也有多達30家財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其中,中鐵自保降幅最大,同比下降65.18%。另外,中路財險、鑫安汽車、融盛財險的保險業務收入降幅均超35%,分別達35.6%、36.6%和45.26%。
如同前述對頭部及第二梯隊險企保費增速的分析,部分中小險企保費增速的分化,也是源于自身對償付能力、業務品質等多重因素的考量。比如中路財險就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指出,公司首輪增資擴股完成后,提高了公司凈資產水平,償付能力充足率有了較大的提升,但隨著公司業務規模增長,二期監管規則執行,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將會有所下降,2024年度公司擬通過前端業務選擇,后端理賠管控,平衡發展各險種業務,穩定保險風險最低資本。
但總體來說,多達30家財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負增長,也折射出在車險綜改深化、非車業務競爭激烈下,中小險企保費規模難以突圍的尷尬現狀。
PART 02
行業盈利同比收窄
32家累計虧損超8億
其實相較保費規模,凈利潤成為高質量轉型期下險企更為關注的指標。然而,一季度受險企投資收益下降、賠付支出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整體利潤較上一年同期收窄。數據顯示,85家財險公司一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153.36億元,同比下降9.28%。
具體到保險公司層面,一季度共有53家財險公司盈利,32家虧損。其中,財險“老三家”合計盈利130.98億元,貢獻了高達85.4%的利潤。
實際上,包括“老三家”在內,一季度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險企屈指可數,僅有12家。其余9家分別是國壽財險、鼎和財險、英大財險、太平財險、華安財險、陽光財險、永安財險、中石油專屬和中銀保險,凈利潤分別為8.5億元、2.85億元、2.29億元、1.58億元、1.57億元、1.4億元、1.37億元、1.2億元和1.06億元。
再來看32家虧損的險企,一季度合計虧損額為8.1億元。其中,國任財險、眾安在線、大家財險和富德財險排在虧損榜前列,分別虧損1.1億元、0.95億元、0.82億元和0.57億元。不得不說的是,32家虧損的險企中,大部分為中小財險公司,剖析其虧損背后的原因,則與投資收益下滑、賠付支出增加以及保費收入下降等不無關系。
比如國任財險和眾安在線,盡管兩家公司保費收入雙位數增長,但一季度投資收益率告負,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16%和-0.87%。另外,富德產險雖然保費收入也同比大增86%,但其一季度的綜合賠付率卻高達82.69%。
實際上,今年一季度受到暴雪冰凍災害以及社會生產生活整體恢復影響,財險業整體賠付支出也在增加。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今年1—3月,財險公司賠付支出為2554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1.1%。
另外,今年一季度不少中小險企在車險業務上加大手續費競爭,也對整體利潤造成了一定程度影響。據『A智慧保』獲取的行業交流數據,一季度共有多達37家財險公司的車險業務承保虧損,且多數為中小險企。其中,有8家財險公司一季度車險業務承保虧損超0.5億元。
此前就有專業人士預判,年初中小險企費用競爭加劇,預計中小險企一季度整體承保盈利水平不佳。由此也不難看出,手續費惡性競爭對中小險企來說無異于飲鴆止渴,更多是賠本賺吆喝。
PART 03
49家綜合成本率超100%
亟待改善業務品質
綜合成本率是衡量財險公司盈利強弱的重要指標,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險企的盈利能力越強。據統計,今年一季度85家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中位數為100.86%。熟悉行業的人都知道,在負債端,綜合成本率100%是盈虧平衡線,這也意味著,一季度大部分財險公司面臨著承保虧損的尷尬。
具體到各家公司層面,數據也證實,一季度有多達49家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超100%。其中,比亞迪財險、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社的綜合成本率居前,分別達到9730.46%和1136.47%。
不過,這兩家險企的情況較為特殊,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社成立于2023年2月15日,以“互助共濟、服務漁業”為宗旨,不以盈利為目的;另外,全資接盤易安財險的比亞迪財險才剛剛“開張”,日前比亞迪財險已陸續開出新能源車險保單。
除了上述兩家比較新的主體外,還有3家險企的綜合成本率高于200%,分別是安心財險、陽光信保和廣東能源自保,綜合成本率分別高達666.73%、443.61%和266.39%。
『A智慧保』注意到,根據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安心財險畸高的綜合成本率主要源于綜合費用率,該指標數值高達657.22%,而安心財險一季度的綜合賠付率僅有9.51%。
此外,安心財險的新業務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為0。該公司還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指出,公司在無新業務開展的情況下,僅依靠存量資金維持基本運營,經營及賠付需求對目前現金流持續施壓。除必測壓力情景下未來3個月流動性覆蓋率達標外,其余基本及壓力情景下各項流動性覆蓋率指標均低于100%,流動性壓力較大。公司正持續推進增資事項進展,以期從根本上緩解當前流動性緊張局面。
再來看陽光信保,該公司也同樣是因為綜合費用率推高了綜合成本率。數據顯示,該公司一季度綜合費用率高達455.27%,而其綜合賠付率反而為-11.66%。不過,陽光信保也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提及了成本管控的計劃,表示未來公司將逐步構建核心能力并提升盈利能力,繼續圍繞現有業務場景加大產品、渠道、業務模式創新力度,在穩定與提升業務產能基礎上,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著力提升保費規模,推動公司經營實現穩定、良性循環。加強存量風險的處置與追償,進一步強化成本管控,緩解現金流壓力。
相較于一眾中小險企在綜合成本率管控上的不足,頭部險企正通過規模分攤、技術賦能、提升運營能力等手段,不斷使綜合成本率保持在合理區間。數據顯示,一季度,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率分別為96.15%、98.1%和97.5%。
有券商研究報告也分析稱,人保財險得益于政府類業務占比高,綜合費用率具備明顯優勢,手續費及傭金占比顯著低于同業;平安產險的品質保持健康,信保業務拖累逐季改善趨勢已現;太保產險承保結果明顯好于同業,保險服務收入增速快于同業,緩解了費用分攤壓力。
相比于壽險行業,中小險企在財險業的集中度更高,財險中超九成為中小公司,并且與壽險公司不同的是,財險公司的資產負債久期較短,業務經營、資產配置稍有差池,極易造成流動性、償付能力等風險。綜上來看,一季度中小財險公司無論在投資端還是負債端,都面臨著較大壓力,接下來如何改善經營成本,把控好業務品質,將是高質量轉型新時期下的重要課題。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