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年報,上市險企2024“開門紅”業績單亮相。截至4月21日,已有8家上市險企披露一季度保費收入情況。
據『A智慧保』統計,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陽光保險、國華人壽、眾安在線8家公司一季度共攬保費11337.07億元,同比微增0.97%。其中,壽險公司保費同比增速漲跌不一,財險公司均保持增長,但增速也有所放緩。
其中,壽險公司的表現并不出乎預期之外。從外部因素看,2023年一季度“開門紅”的兩大關鍵支撐因素,銀保渠道高增和定價利率下調預期,在今年一季度力道消退。同時,險企自身在降成本、精細化經營方面也有很強的動力,例如近年市場利率持續下行,無論是現在兌付幾年前“開門紅”期間銷售的產品,還是未來兌付當前銷售的產品,滿期給付壓力都考驗著險企的產品結構合理度和資產配置度。高收益產品規模越大,意味著滿期給付壓力越大。
疊加經濟轉型發展背景,不“唯規模論”已逐漸成為保險行業的共識,不論是壽險代理人隊伍清虛、強調新業務價值,或是財險公司對核心車險業務的亂象“開刀”等,都是險企發展理念轉變的體現,也為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01 探求壽險升降背后的緣由
2023年一季度,經歷了多年渠道轉型、代理人隊伍清虛的壽險業,迎來了一個壓力釋放后的拐點,疊加銀保渠道高增長和定價利率下調預期下居民保險儲蓄需求的提前釋放,壽險業保費增速達8.86%,有可比數據的上市系壽險公司保費平均增速也反彈明顯。不過這個勢頭沒有持續太久,今年一季度行業整體數據還未公布,從A股和H股7家上市系壽險公司看,合計保費收入7620.68億元,同比增速轉跌,下降了1.04%。
7家公司保費收入分化較大,同比增速呈“三升四降”。其中,中國人壽、平安人壽、陽光人壽3家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分別為3376億元、1733.02億元和325.6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3.2%、0.9%和5.44%;而人保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國華人壽保費收入均同比下滑5%以上,降幅最高的是國華人壽,達20.55%。
實際上,2023年一季度雖然壽險業整體行至拐點,不過上市系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呈現分化。7家上市系壽險公司彼時的保費增速就是“四升三降”,同比負增長的公司也是人保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從單家公司情況分析,有代理人產能提升程度不及同業、采取躉交沖量政策致使基數過高等原因。
今年一季度保費同比負增長的公司多了一家國華人壽,同比增速從去年同期的增長26.85%轉跌至-20.55%。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人保壽險等3家公司保費收入同比降幅擴大,從去年同期的不到3%擴大到今年一季度的5%以上,正增長的3家公司保費收入增幅也有所“縮水”。
增勢“中止”或減弱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銀保渠道新單承壓和利率切換下的“炒停售”不再。2023年上半年,人身險利率切換的消息帶動增額終身壽險熱銷,7月底,人身險預定利率告別3.5%時代;而后從8月開始,監管在銀保渠道力推“報行合一”,全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逐季來看,在2023年年報和季報中就有所體現,并延續到今年一季度。
『A智慧保』獲得的一份行業交流數據顯示,統計的30家壽險公司中,包括“老七家”在內的22家公司,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降幅最高的達61%,僅8家公司銀保渠道保費正增長,整體增速為-22%。
銀保渠道業務占比高的公司受影響更大。以今年一季度保費增速轉跌的國華人壽為例,2023年半年報顯示,公司銀保渠道保費收入貢獻比高達92%。接近公司的人士對媒體稱,公司在“報行合一”要求下受到較大沖擊,正在進行結構優化,成果尚需時間。另一家傳統銀保大戶大家人壽,一季度銀保渠道保費增速也同比下降了32%。
02 財險增速放緩,成本或增加
相較壽險業的起伏,財險業“發揮”相對更穩。今年一季度,5家上市系財險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3350.59億元,同比增長5.15%。
以規模看,行業座次沒有變化,保費收入由高到低的分別是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陽光財險和眾安在線,一季度保費收入分別為1739.77億元、790.76億元、624.91億元、124.29億元、70.86億元。以增速看,領跑的是陽光財險和眾安在線,分別為18.26%、18.1%,“老三家”的保費同比增速均未達到兩位數。
綜合多家券商團隊的分析,一季度財險業務保費收入穩定的一大主因,是過節效應及消費提升影響,尤其隨著中央和地方促進新能源車等支持政策的持續出臺,疊加以舊換新政策及部分新車型發布,汽車銷量保持穩定增長。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60.6萬輛和67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4%和10.6%,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不過,作為財險業第一大險種的車險業務,比更多影響壽險業的銀保渠道更早實施“報行合一”政策,且今年初監管加大了相關檢查處罰力度,這也對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產生一定影響。與去年同期相比,5家上市系財險公司一季度保費收入增速均有所下滑。
差值最大的是人保財險,增速從10.19%降至3.78%。據其披露的各險種保費增速看,前三大險種車險、意外傷害及健康險、農險一季度保費收入增速分別為1.9%、6.2%、3.2%,均不及去年同期,信用保證險的保費收入增速甚至從去年的26.7%轉為今年的-7.6%。另一家披露了各險種保費增速明細的是平安產險,其第一大險種車險今年一季度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了3.54%,但非車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了9.75%,也拖累了整體增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不久前各家公布的2023年年報可看出,車險“增收難增利”現象普遍,并拖累公司總體利潤表現,只有非傳統業務結構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去年凈利潤同比正增長。國君非銀金融團隊預計,在汽車出行恢復及低溫凍雨等災害影響下,預計一季度財險賠付率、綜合成本率將同比小幅抬升。不過,當下財險業頭部公司主動優化業務結構改善承保質量,預計承保盈利將保持穩健。
03 摒棄“唯規模論”轉練“內功”
業界普遍預計,在商業銀行掛牌利率調降、長端利率低位震蕩的背景下,壽險需求有望保持旺盛;財險方面,乘用車零售銷量也將持續提升并帶動車險保費回暖。而規模之外,保險公司現在更關心結構、效益和價值提升,不再“唯規模論”。
例如,從一季度單月來看,3月上市系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整體回升,其中新華保險原保費收入647.72億元,同比大增2.5倍,是當月表現最亮眼的險企。公司表示,這主要得益于個險渠道業務規模及價值的提升,保費收入結構得到優化改善;同時,公司還加大了對長繳產品的銷售力度,推動個險價值率提升。
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來看,近年壽險代理人隊伍持續清虛、險企不斷強調新業務價值,都是行業發展理念轉變的體現。財險公司也在擺脫粗放式競爭模式,例如對核心車險業務的亂象持續“開刀”,從近年車險的一次、二次綜改,到去年“最嚴車險規定”450號文出臺、去年底頭部險企首發自律公約,再到近期部分險企針對新轉保家用車及駕乘險執行嚴格自律,都體現了從“拼價格”向“拼價值”的轉變。
險企在精細化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加強“內功”修煉,也是應對經濟轉型發展、市場利率持續下行之舉。近期有報道稱,隨著2018年、2019年“開門紅”期間銷售的大量5—6年期分紅型兩全險、萬能型兩全險以及實際存續5—6年期的年金險陸續到期,我國壽險業逐步進入滿期給付高峰期,無論是投資風險或是資金管理不當導致的險企資產負債不平衡,都有可能導致滿期給付風險。
近幾年,險企對利率下行帶來的資負平衡壓力體會或更深。“賣的越多,或許虧的就越多。”有機構人士坦言。根據一份市場調研反饋, 前幾年行業投資端表現較好時,尚能支撐相對較高的結算利率,但近年增量資產收益率無法達到先前水平。如以萬能險利率和上市險企2023年總投資收益率相比,后者多沒超過3%,僅中國人保實現3.3%,與部分產品利率“倒掛”,意味著險企要虧損經營這類產品。今年初萬能險產品利率全面進入“3時代”,背后既有監管引導,也有險企調節負債成本的自驅力。
“考慮到LPR持續調降及銀行存款利率的下行趨勢,不排除壽險產品預定利率在年內有再次下調的可能性。”招商非銀分析師鄭積沙指出。在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看來,在去年同期高基數下,預計今年二季度上市險企保費同比增速還會有所承壓,但在監管通過“報行合一”等措施加速推動行業高質量轉型背景下,險企負債端成本得到有效管控,預計“以價補量”將推動價值指標延續向好態勢。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