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財報季收官,上市財險公司2023年的成績單已悉數出爐。
雖不像壽險行業在去年預定利率切換下有一波“高光時刻”,但6家上市財險公司整體穩扎穩打,2023年保費收入均平穩增長。同時,各公司普遍加強風險減量管理,面對去年較多災害,財險業務綜合成本率也沒有大起大落,多表現微升。
不過,6家上市財險公司中,僅“非傳統”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去年凈利潤同比正增長,拉動其業績的是數字生活等業務板塊及扭虧的投資表現;而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陽光財險及太平財險這5家傳統財險公司的凈利潤均出現下滑,“扛大梁”的車險業務“增收難增利”。在多家公司業績會上,新能源車險如何降成本依然是關注焦點。
上市財險公司2023年業績表現
A智慧保根據各公司年報整理制圖
保費穩增
綜合成本率微升
1.08萬億元,這是6家上市財險公司2023年原保險保費收入總額,與全行業同期1.6萬億元原保險保費收入相比,占比約67%,有著絕對的代表性。
從各家具體數據看,以千億為分水嶺,人保財險2023年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158.07億元,同比增長6.3%,是我國財險業首家年保費突破5000億元的公司;位居第二、三的分別是平安產險、太保產險,2023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021.6億元、1883.42億元,增速分別為1.4%、11.4%。除“老三家”外,太平財險、陽光財險及互聯網財險市場份額第一的眾安在線,2023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33.87億港元、442.4億元、295.01億元,增速分別為1.4%、9.6%、24.7%。
今年初采用新會計準則后,保險公司財報中首次亮相的“保險服務收入”指標,在營業收入項下替代了“保費收入”,但二者含義不同。在直觀數據上,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太平財險和眾安在線的保險服務收入低于保費收入,分別為4572.03億元、1771.28億元、324.04億港元、275.21億元;平安產險、陽光財險的保險服務收入高于保費收入,分別為3134.58億元、454.8億元。
保費和保險服務收入能體現一家公司的規模,綜合成本率能更多反映業務成本和質量,在該指標表現方面,上市財險公司也都表現得相對穩健。從業務布局和業務策略相似的5家傳統財險公司看,其中4家綜合成本率上漲,幅度最大的是太平財險,同比上漲1.2個百分點至98.4%;年末絕對值最高的是平安產險,綜合成本率為100.7%,同比上漲1.1個百分點,也是唯一破百的上市系財險公司;人保財險、太保產險綜合成本率分別上升了0.9個百分點、0.7個百分點至97.6%、97.7%。陽光財險綜合成本率下降了0.7個百分點至98.7%。
綜合成本率多數微升,與去年臺風、暴雨等大災及疫后出險率回歸常態有關。與行業相比,上市財險公司的表現更算“上好”。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保險市場觀察》(以下簡稱“報告”),2023年財產險綜合成本率100.18%, 較上年同期增長1.28個百分點,85家財產險公司中55家公司綜合成本率超100%,占比64.47%,較上年同期增長5.43個百分點。
實際上,行業“馬太效應”早已廣受討論,頭部險企普遍銷售渠道更廣、管理基礎更好、技術實力更強,這些都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為其進一步實施戰略規劃提供了基礎,例如多家上市財險公司在財報或業績會上提到了風險減量管理。
“去年自然災害比較多,但我們的綜合成本率能維持穩定,就是因為我們做了大量風險減量管理。下一步保險很多業務(如巨災業務)可不可保,就取決于能不能做風險減量服務。把風險減量做好,大災不一定需要大的賠付。”人保集團董事長王廷科在業績會上說道。
多家財險公司都強調了“事前”風險減量的重要性。如陽光保險在財報中稱,公司加快科技創新與風險減量服務融合,利用技術手段重塑風險減量服務理念,推出“紅外熱像”“防災物聯網”等多個風控服務產品,為酒店、醫院、小微商戶等多個行業打造專屬風險管理解決方案。2023年,累計為1.4萬個企業客戶提供科技減災和專業風險咨詢服務。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在業績會上回應今年初凍雨災害時表示,損失超過5個億,但對公司總體影響有限。太保產險同樣高度重視風險預警、風險減量體系建設、“防減救賠”一體化能力建設,并將其列為2024年及中長期高質量發展聚焦的落點之一。
車險拖累凈利
“新能源”降本是焦點
能反映行業“馬太效應”的還有其他指標,如與綜合收益率密切關聯的凈利潤。報告顯示,財產險行業利潤集中度較高,2023年凈利潤排名前三的公司總和占比超過九成。不過6家上市財險公司與行業整體經營承壓同頻,5家傳統財險公司盈利均同比下降,僅“非傳統”的眾安在線去年凈利潤同比正增長。
年報顯示,5家財險公司2023年凈利潤同比降幅均超過10%。“老大哥”人保財險凈利潤同比下降13.3%至252.29億元,平安產險凈利潤同比下降11.4%至89.58億元,太保產險凈利潤同比下降19.7%至65.75億元,陽光財險凈利潤同比下降36.1%至9.78億元,太平財險凈利潤8639萬港元,同比降幅達71%。
為何業務整體規模增長但盈利狀況不佳?車險“增收難增利”是一大拖累。2023年,車險依然是各家財險公司的“基本盤”,其“增收”表現在車險保費收入、車險保險服務收入的普增上。仍以5家傳統上市系財險公司對比,“老三家”的車險保費收入都已在千億量級,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2023年車險保費收入分別為2856.26億元、2138.51億元、1035.14億元;陽光財險、太平財險保費收入在200億—300億量級。2023年除太平財險外,另4家財險公司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在5%—6%上下,太平財險車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了2%。
5家公司車險保費收入的貢獻占比在50%—70%之間,對保費“護盤”表現之穩定,離不開新車銷量增長,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在政策拉動下的快速擴張。“車險的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新能源車的增長。”人保集團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于澤在業績會上說道。數據顯示,2023年,人保財險新能源車承保數量同比增長57.7%,太保新能源車險增長54.7%,均明顯高于總體車險保費增速,可以直觀反映新能源車險的迅猛增勢。今年1月、2月,不同于壽險“開門紅”略慘淡,財險公司保費收入整體繼續向上,有媒體分析認為,這離不開春節前后購車需求釋放的帶動。
不過,在給財險公司帶來業務增量的同時,車險尤其是新能源車險也讓保險公司承受愈發明顯的承保虧損壓力。新能源車的物理屬性,加上不少人購買新能源車用于網約車業務,令新能源車險出險率、賠付率高企。疊加2023年疫后出行恢復因素,可比數據顯示,“老三家”2023年車險承保利潤均出現下滑。其中,人保財險、平安產險車險承保利潤分別為86.23億元、47.32億元,均同比下降約四成,太保產險的車險承保利潤同比下降15%至24.1億元。
多年來,新能源車險如何降成本成為行業一大焦點,各家公司也采取了相應措施,著手點主要在渠道、理賠等環節。例如平安產險財報中稱,構建了新能源專屬定價、服務、理賠體系,以持續提升車險盈利能力;太保產險財報顯示,公司探索新能源車經營新模式,全面布局融入汽車產業生態,與車企建立扁平化協同合作機制;于澤在業績會上談到,人保財險在新能源車險方面建立了專營的垂直管理理賠運營模式,比燃油車的理賠更準、更快。
“大公司在定價、數據、渠道等方面有優勢,預計車險市場的馬太效應會進一步顯現。”于澤還進一步稱,金融監管總局加大對車險“報行合一”的監管力度,將會形成更持久嚴格的處罰機制,對促進車險降本增效、市場規范更有利。顧越也表示,雖然目前新能源車險的綜合成本率還處于虧損狀態,但去年以來已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所以對未來新能源車險的發展充滿期待。
“非車”增降不一
責任險保證險拖累大
在車險市場之外,財險公司也紛紛開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非車險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加上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及險企業務結構優化,以農險、責任險等為代表的傳統非車險產品進一步豐富,退貨運費險、航班延誤險等個性化新產品不斷涌現。
根據協會報告,2023年非車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7212.36億元,同比增長7.88%,增速高于車險業務,占比45.1%,近五年占比逐年提升,比綜改前提升了8.08個百分點。非車險前三大險種依次是健康險、農業險、責任險。
上市財險公司也在此方面發揮頭雁作用,多家公司的非車險增速跑贏行業均值。可比數據顯示,2023年,人保財險非車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7.4%至2301.81億元,太保產險非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9.3%至848.28億元,陽光財險非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4.9%至181億元,增速均超過本公司的車險業務。不過平安產險非車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了11.2%,為648.99億元。
進一步來看,部分險企的個別非車險種也和車險一樣“增收難增利”,甚至虧損面更大。例如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陽光財險2023年責任險承保利潤均為負值,最高的人保財險承保虧損23億元。從行業看,責任保險也位居2023年賠款金額前三位的險種之列。多家公司表示,會進一步提高精準定價能力,強化重點項目常態化管控,推進責任險品質的持續優化改善。
平安產險的承保利潤缺口還來自于保證保險業務,2023年虧損68.34億元。保證保險業務曾為平安產險創造顯著的承保利潤,但近年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等影響,小微企業客戶還款壓力較大,公司保證保險綜合成本率有所波動。平安在財報中稱,近年來公司持續收縮保證保險承保規模,并于2023年四季度暫停了融資性保證保險業務,隨著業務風險敞口收斂,未來其對公司整體業務品質的影響程度將大幅降低。
頭部險企尚有“折戟”項,隨著市場競爭更為激烈,中小險企如何應對?成立僅十年、互聯網財險市場份額第一的眾安在線,或能為更多中小財險公司提供一些思路。年報顯示,公司的業務主要分為健康、數字生活、消費金融與汽車四個板塊,其中保費收入貢獻度最高的是數字生活,2023年保費收入125.63億元,同比增長47.58%,占總保費收入比重達42.58%。
數字生活涉及的業務較廣,覆蓋電商交易鏈路、航旅領域、寵物市場等。眾安在線年報顯示,在航旅領域,2023年人們重燃旅行熱情,需求激增,業務增長近90%;寵物險市場迅速增長,總交易額達5億元,每22個寵物主中就有一人為寵物披上了眾安護甲。
展望2024年,多家上市財險公司高管表示,隨著經濟繼續回升向好,疊加社會大眾對保險的意識不斷增強,給財險業帶來新的空間和機遇;國家推動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將給財險業帶來結構性增長。財險公司將以科技賦能業務精細化運營,為客戶帶去更多普惠產品,實現價值主張與市場規模雙贏。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2024非上市人身險企大賺247億!17家何以虧損“拖后腿”?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