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月
編輯:李亞
來源:險企高參
近日,“銀行系”險企一哥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郵人壽)又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郵政老將賣保險年虧百億#話題沖上熱搜榜單,引發網友熱議。
中郵人壽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3年實現保險業務總收入1098.66億元,同比增長20.16%。與保費收入大相徑庭的是,2023年中郵人壽凈虧損114.7億元,在76家壽險公司中暫市位列第一,虧損幾乎相當于公司成立以來凈利潤總和的兩倍。
中郵人壽巨虧114.7億元的背后,究竟都發生了什么?
準備金折現率和投資收益不及預期,
2023年凈虧損115億元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中郵人壽2023年總資產達到4820億元,同比增長8%;實現保險業務總收入1098.66億元,同比增長20.16%。與此同時,其新業務價值達到了82.7億元,同比增長16%;新單負債成本率同比壓降18個BP,降至4%以下。
不過,2023年中郵人壽凈利潤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凈虧損114.7億元,在76家壽險公司中暫市位列第一。
中郵人壽回應稱,虧損主要是受準備金折現率和投資收益不及預期的影響。2023年,因準備金折現率就直接減少了中郵人壽利潤112.1億元;同時,受資本市場不及預期等多因素影響,公司在持續優化資產配置過程中,投資收益出現了較大的凈值波動,階段性低于預期目標,需要進一步平衡短期波動和長期布局。
近年來,受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以及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險企尤其壽險公司難以進入盈利期。在非上市險企中,中郵人壽于2023年率先切換新會計準則,成為行業首個分步實施新會計準則的非上市險企。會計準則調整之后,金融資產“三分類”導致保險公司將金融資產計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比例增大,投資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對利潤表的影響被放大。由此,中郵人壽因準備金折現率就直接減少了112.1億元的利潤。
而在投資收益方面,2023年中郵人壽實現投資收益率2.7%、綜合投資收益率3.01%。而中郵人壽近三年平均投資收益率為4.99%、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為3.37%。
業務渠道單一,
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占比超九成
事實上,中郵人壽的盈利早在2022年就已面臨著一定壓力。
年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郵人壽虧損26億元,第四季度“由虧轉盈”實現凈利潤30億元,全年才有近4億元的盈利。相比較以往,其2022年盈利能力已下滑不少。
2014年至2022年8年期間,中郵人壽一直保持盈利。年報顯示,公司凈利潤分別為0.23億元、3.53億元、2.35億元、3.8億元、4.98億元、17.25億元、13.16億元、14.03億元、3.97億元,合計63.3億元。直到2023年,中郵人壽虧損114.68億,相當于虧損這8年的兩倍數額。
作為背靠中國郵政5萬多個營業網點的“銀行系”險企,中郵人壽一向備受行業關注。自成立以來,中郵人壽保費規模保持穩步增長,保費收入從2012年的145億元突破到2018年的500億元,2023年保費收入更是達到千億的優異成績,是繼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新華人壽、太平人壽、人保壽險“老七家”壽險公司之外,第七家保費規模破千億的險企。
可以說,中郵人壽的保費收入幾乎全部來自銀保渠道。2022年,中郵人壽保費收入914億元,而銀保渠道總保費達908億元,占比高達99%;團險渠道總保費6.3億元,同比增長92.3%,占比僅0.7%。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國郵政給中郵人壽帶來了豐富的客戶資源和分銷網絡,但也導致了其業務渠道單一的問題。對此,中郵人壽也一直在嘗試開拓其他渠道。
2023年第四季度,中郵人壽產生兩筆重大投資,新增兩家子公司。其中,出資5億元成立的全資控股子公司中郵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批開業,成為行業第34家保險資管公司;通過股權加債權的方式受讓并持有項目公司北京昆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總投資金額42.56億元。
2022年1月友邦保險入股中郵人壽,中郵人壽注冊資本從215億元增加至286億元,友邦保險認購新增注冊資本71億元。增加注冊資本和股東后,中國郵政集團持股比例為38.2%,仍為中郵人壽第一大股東;友邦保險持股比例為24.99%,成為中郵人壽第二大股東。
強強聯合,
“銀行系”險企“增收不增利”頑疾難解
友邦保險入股中郵人壽后,國內最大的“銀行系”險企和國際知名的人壽保險集團的“聯姻”,被視為是強強聯合。業內人士認為,友邦保險在個險渠道優勢明顯,雙方結合可以幫助中郵人壽拓寬銷售渠道,推進價值轉型。
不久前,中郵人壽召開2024年工作會議,總經理李學軍對公司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進行部署,提到要提速推進主渠道賦能,站穩銀郵“主陣地”;穩步發展新渠道業務,拓寬業務“加油站”。
2023年,中郵人壽推進康養業務破局,建設“保險+服務”生態,與通用健康、通用康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著力構建“一主多輔”多元渠道發展格局,郵銀主渠道業務規模和價值均創歷史新高,期交新單保費389億元,同比增長24%。與此同時,2023年其銀保外拓、團險、中介渠道共計實現新單保費54億元,一年時間新渠道新單保費占比超過10%。
不過總體來看,其新渠道建設效果尚未明顯,銀保渠道占比依舊較高。
《險企高參》發現,不僅僅只是中郵人壽,近年來“銀行系”險企普遍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除了中郵人壽外,2023年建信人壽、中信保誠、光大永明的凈利潤也都實現虧損,分別虧損為42.99億元、8.27億元、6.84億元。此外,建信人壽保費收入和凈利潤更是實現“雙降”。
報告顯示,2023年10家銀行系險企共攬保費3642.9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19%。與此同時,10家銀行系險企有4家虧損,合計實現凈虧損172.8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保險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在“銀行系”壽險中較為普遍,主要是公司過于依賴銀行銷售渠道所導致的,與銀行渠道的客戶群體和產品結構有關。
DeepSeek會搶保險人飯碗嗎?!人保、新華、太平等多家險企接入模型…
一次性裁掉四大營業部,“財險一哥”又有大動作:75后總精算師張瑯履歷官網被撤,此前為該司最年輕高管…
重磅!6.5萬億中國人壽最年輕副總裁誕生:50歲“實干家”伍健內部晉升,在廣西、云南、廣東歷練多年;去年凈利預計多增超100%…
重磅獨家!瑞眾人壽首次公開公司治理概要:披露董監高簡歷、股東會議信息等;9名高管來自國壽,去年保費2368億元
重磅!又現四大保險央企總裁互送:繼趙鵬之后,52歲人保第一副總裁李祝用履新國壽黨委副書記
“難兄難弟”各虧17億!十家“銀行系”險企2024成績揭榜:合計凈利99.4億,新會計準則影響深遠…
時隔七月,57歲“老國壽”趙國棟正式任瑞眾人壽董事長!人事版圖重塑,去年前11月保費2268億;今年定下七項重點工作
綜合成本率高達264.3%!63歲平安女將霍建梅挑大梁,能否破題前海財險虧損怪圈?!
60家非上市人身險保司2024業績揭曉:財信人壽虧損3.7億,六家銀行系險企入圍利潤top10!泰康、中郵保險業務收入超千億
管理層多為"80后",董事長、總經理去年齊換;東方嘉富人壽的“前世今生”…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