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2024年全國兩會收官后,各行各業也將圍繞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翻開新的奮斗篇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無疑是一大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所謂新質生產力是指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對于金融業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思路,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指出,全力支持科技創新,今年1月已專門印發文件,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同時,監管部門正積極研究以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為平臺,進一步擴大股權投資試點范圍,進一步加大對科創企業的支持力度。將全力支持綠色發展,進一步豐富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等多元化的產品服務體系,助力綠色低碳轉型。將全力支持未來產業與新興產業,同時也要積極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事實上,早在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置于首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五篇大文章”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那么,作為社會的“穩定器”與經濟的“助推器”,保險業該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又該如何緊跟數字經濟發展腳步,深耕數字金融?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提出“錦囊妙計”,尋方向、找答案。
數字金融
基礎設施建設待加強
數據尚未有效貫通
近年來,險企持續實施數字化轉型,依托數據和技術優勢構建數字金融生態,金融服務的精準性、便捷性和普惠性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數字金融仍然面臨一些困境和挑戰。
兩會期間,來自金融保險界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白濤提交了“大力支持數字金融發展”的提案。在白濤看來,當下適應數字金融發展的法律體系有待完善,在促進數據共享流通與合法利用方面缺乏明確的規定,數據要素價值還未充分的釋放。
此外,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還需加強,目前人口、醫療、健康、交通、環境等不同領域的數據尚未有效貫通,算力資源使用效率還不高,大量的算法開發力量未能有效利用。白濤還指出,數字金融監管亟待升級,更加多樣化的數字金融形式導致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更強,對數字金融監管提出了新挑戰。
總體來看,白濤所提出的“三大困境”貫穿了數字金融實踐的前期、中期與后期。
事實上,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保險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亦需要更加開放的數據共享作為創新支撐,同時也需要更加嚴格的數字金融監管,防范重大金融風險的發生。
『A智慧保』觀察到,關于政府適度開放數據助力保險業發展在業內有諸多“呼聲”。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以商業健康險舉例稱,“商業健康險缺乏數據獲取,無法精算定價與提供精準保障”。
此前,中國太保董事長傅帆在上海市兩會期間提及“滬惠保”的發展時就表示,“滬惠保”細化的基礎是醫保數據,如何在確保安全、不涉及個人健康隱私的情況下,讓醫保數據適度開放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孫潔也表示,應打通醫院、醫保、商業健康險的數據共享,打造更精準、實用的商業健康險產品。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實現疾病數據、費用報銷數據等與商業健康險公司的共享,推動保險公司積極拓展市場,借助數據進行精算,開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健康險產品,同時實現精準定價。
科技金融
推動保險與科技深度合作
發揮風險分擔作用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科技則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勝在兩會提案中如是說。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通過改革來形成與科技企業融資需求更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
其實,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助力建設科技強國方面,近年來保險業已成為重要的后備力量,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也圍繞科技與金融保險的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如為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的發展,王冬勝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議:
? 加強頂層設計,并加大政府資金和相關政策對科技創新與轉型的支持。
? 加強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不同監管機構應為金融機構不同產品和服務的推出,提供政策支持和監管容忍度。
? 注重跨學科人才培養,提升金融機構服務科技企業的水平。
聚焦保險業,作為長期穩健資金的代表,險資如何支持科技創新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如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董事長江浩然在提案中建議,發揮保險和融資擔保機構的風險分擔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學院院長、農工黨河北省委副主委楊偉坤建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提高信用風險的評估能力,構建適應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貸審批流程與信用評價模型。健全完善地方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增加平臺政府基金類產品、融資擔保類產品供應,吸引整合各方金融服務的資源,與入駐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形成優勢互補、投貸聯動發展的多元融資格局,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一站式的智慧型金融服務。
在保險保障層面,大力發展科技保險也是支持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
2024年1月,監管發布了《科技保險業務統計制度的通知》指出,要高度重視科技保險業務及其統計工作,充分認識建立科技保險業務統計制度的必要性,積極對接科技活動主體的保險需求;切實提升科技保險業務經營服務能力,建立科技保險業務的發展戰略,加強科技保險專業培訓與人才儲備等。
雙向奔赴
政策導向疊加監管需求
培育新質生產力
可以看到,無論是保險支持科技創新,還是科技與保險深度融合下的數字化轉型,兩者無形中早已開啟了雙向奔赴。
從具體實踐上看,科技金融方面,頭部險企中國人壽就圍繞科技型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多樣化需求,加快創新金融產品與融資服務。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壽科技保險風險保障金額達到87萬億元,同比增長133%。截至2023年末,全集團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存量投資規模超過3300億元。
中國人保集團戰略部主要負責人張寶輝在1月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稱,中國人保積極推進科技保險發展,面向“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推出涵蓋研發、生產、銷售全流程保障的專屬保險產品。2023年1至11月,中國人保共承保高新技術企業10.6萬家,覆蓋率達到22.75%;“專精特新”企業2.74萬家,承保覆蓋率24.21%,提供風險保障5.14萬億元。
另據中再產險副總經理王忠曜介紹,中再產險已創新推出新型網絡安全保險模式,2023年,實現“保險+風險管理+服務”新型網絡安全保險模式的創新落地。此外,中再產險還常年支持國產衛星、蛟龍一號、C919國產大飛機、國產航母等國家重器建設,累計提供再保險風險保障達1000億元人民幣。
“中國信保將持續提升政策性金融服務國家戰略與實體經濟質效,重點在‘五篇大文章’上做足功課:將強化對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特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項目的資源傾斜,優先支持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中國信保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楊明剛在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布會上說。
再來看數字金融方面,近幾年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明顯提速,多家保險公司在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領域中取得突破。如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全面完成了核心業務系統架構轉型,太平人壽打造的“AICC智能外呼助手”“實時大數據中臺”,陽光保險建設的以GPT大模型為核心的陽光正言大模型開放平臺等。
總體來說,險企正在以積極開放的態度“擁抱科技”,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建立全周期的體制機制,減少險企在發力科技時的風險,特別是數據安全問題。另一方面,險企正在通過科技保險探索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推動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將科技金融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方向。
可以預見,接下來在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上,保險業有望進一步發揮保險保障和資金融通優勢,同時行業自身的數字化乃至數智化轉型,也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塑造發展新動能。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