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龍年首個交易日,A股行情接棒兔年收尾階段的連漲勢頭,三大指數全線上揚,截至收盤,滬指漲1.56%,深成指漲0.93%,創業板指漲1.13%。
從A股五家上市險企表現看,年初至今整體飄紅,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新華保險漲幅分別達到10.72%、9.28%、6.2%、6.03%、0.19%。2023年上市險企較好的保費增速,無疑為其股價表現帶來了支撐。
非上市保險公司這一邊,2023年最后一期償付能力報告也在兔年尾聲陸續披露。截至2月8日,在89家財險公司中,有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披露了2023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也不乏看點:如大家財險時隔七年重新“歸隊”,交出成績單;國壽財險年度保險業務收入首破千億,進入了千億級保費梯隊;浙商財險、北部灣財險等6家公司得益于成本率下降或投資收益提升而扭虧。
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有50家公司盈利,25家公司虧損,其中保費收入超百億的“大戶”華安財險也在列;此外,從風險管理水平看,仍有超10家公司“掉隊”,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C或D,抑或連續多個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缺席;還有的公司因股權變更、管理體制調整被下調評級;去年承保或投資端承壓的公司也不在少數,主因包括受暴雨影響支出大額賠款或踩雷地產債券等。
在業務層面,車險仍位居財險業第一大業務,且2023年各家車險保費規模隨市場復蘇普遍增長。年中車險“二次綜改”落地,車均保費出現些許波動,好在多道市場秩序規范令下亂象漸少,年度車均保費與上一年相比整體浮動不大;農險和短期健康險面對的政策分別是鼓勵和趨嚴,從少數披露數據的公司情況看,農險保費規模多呈增長態勢,健康險規模漲跌不一。
01
2/3公司盈利
6家扭虧
投資收益和承保成本率是影響險企利潤的兩大重要因素,2023年財險公司在這兩端都不輕松。一方面是低利率市場環境、權益市場震蕩、地產復蘇不及預期等帶來的投資收益承壓;另一方面是暴雨災害、車險賠付率上升等帶來的綜合成本率走高。
綜合行業數據和『A智慧保』的不完全統計,已披露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75家財險公司中,超半數公司綜合成本率同比上升,47家公司綜合成本率超過100%,意味著承保業務方面虧損,其中13家公司的綜合成本率更是超過120%;投資收益率方面,37家公司同比下降,有至少6家公司年度投資收益率為負。這都直接拖累了利潤表現。據媒體統計,按照可比口徑,已披露數據的財險公司2023年總凈利潤為50.64億元,較上年減少約26億元,降幅超過30%。
25家財險公司2023年凈虧損,在相關險企的償付能力報告中也闡述了部分原因。例如虧損最大的華安財險,2023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74.4億元,同比增長4.84%,但虧損11.66億元,2023年綜合成本率為106.45%,同比上升4.58個百分點,投資收益率為-2.57%。據其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重大投資損失”顯示,控股子公司華安資產踩雷碧桂園債券,截至年末已計提減值金額2.03億元,剩余賬面價值2.25億元。
又如2023年虧了4.53億元的燕趙財險,年度綜合成本率超130%,在四季度時綜合成本率更高達157.82%。公司在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流動性風險”中提到,本季度公司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為-73.65%,超過-30%的監管標準,主要因暴雨災害發生,公司承保業務支出大額賠款。
另外50家財險公司盈利,占比2/3。位居盈利規模首位的仍是國壽財險,2023年實現凈利潤13.86億元,年度“保險業務收入首破千億元”也是一大亮點,具體保費規模達1063.72億元。
盈利規模位列二三的分別是鼎和財險、英大財險,這兩家同為“電力系”財險公司,分別背靠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憑借著股東優勢,綜合成本率低于其他保險公司,2023年累計綜合成本率分別為83.77%、91.37%;投資收益率也不俗,分別為4.04%、3.09%。
得益于成本率下降或投資收益提升,2023年有6家財險公司實現扭虧,包括浙商財險、北部灣財險、富德財險等。例如北部灣財險2023年綜合成本率降至100%以下,為99.65%,凈利潤由2022年的虧損9989萬元轉為2023年盈利4581萬元,公司稱還將積極進行業務結構調整,加強承保管控力度,壓縮各項費用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浙商財險2023年綜合成本率從2022年的108.48%下降到104.52%,投資收益率從0.35%上升到3.56%,帶動凈利潤從虧損2.4億元轉為盈利1250.66萬元。
02
大家財險“歸隊”
仍有超10家公司“掉隊”
非上市財險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另一個看點,是大家財險時隔七年重新“歸隊”。
報告顯示,2023年,大家財險保險業務收入為85.03億元,凈利潤為-3.45億元。虧損背后的拖累項也包括綜合成本率,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其綜合成本率為105.04%,投資收益率為0.31%。大家財險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財險業保持了穩定增長,但受疫情放開、自然災害頻繁、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財險公司特別是中小險企面臨較大的經營盈利壓力。
這也是當下眾多中小財險公司發展的寫照。『A智慧保』注意到,大家財險的風險綜合評級結果有小幅逆升,公司2023年二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B,三季度評級結果為BB。與之相反的是,多家公司風險評級被下調,也以中小財險公司為主。
如長江財險2023年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B,而上一期為BB級。長江財險在償付能力報告中稱,評級被降的主因包括股權變更、管理體制調整大量引入市場化人員,對人員穩定性有影響;整體保費基數較小,導致億元保費投訴量、億元保費案件敗訴率、億元保費處罰量較高;受大額資金集中投出影響,投資活動凈現金流較大等。
鑫安汽車保險公司的評級在最近兩個季度從BBB降為BB,公司2023年虧損1.46億元,年度累計綜合成本率同比從86.66%增至124.87%,2023年四季度單季度的綜合成本率更高達157.98%。鑫安汽車同樣受到管理層變化的影響,公司在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談到,受原董事長退休等人員變動影響,公司戰略風險領域得分低于70分。此外,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相對較大,主要由于支付原保險合同賠付款項超出預期。
此外,有超過10家財險公司仍“掉隊”,包括風險綜合評級為C級或D級的公司,以及連續多個季度報告缺席的公司。其中,華安財險、渤海財險、都邦財險、珠峰財險、新疆前海聯合財險、安華農險、富德財險最新風險評級為C,安心財險最新一期風險評級為D,另有包括天安財險等在內的公司已連續多個季度未披露償付能力報告。
整體來看,有的公司近年經營管理已亮紅燈,拖累他們償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高額賠付、人員流動和漫長的股權紛爭等。例如評級為D的安心財險,由于償付能力充足率為負值,已被責令暫停接受車險新業務,作為戰略險種的短期健康險業務也無法經營,公司業務發展處于停滯狀態。加上往期業務退保情形,2023年四季度末累計保費收入-4.3萬元,保費收入面臨嚴峻挑戰。公司增資工作仍在進行中,如未能如期恢復償付能力充足率,業務停滯狀態將延續。
評級為C的都邦財險,在報告中披露的主要風險情況包括可資本化風險,償付能力充足率連續低于150%,內源性資本占比處于較低水平;公司治理結果不佳,導致操作風險評分較低;盈虧情況、保費增速、已發生已報告未決賠款準備金發展偏差率、立案注銷率等指標在行業排名中處于較低水平。
03
車險收入普增
年度車均保費波動不大
從險種看,車險仍高居財險業第一大業務,且2023年各家車險保費規模隨市場復蘇普遍增長,不過車險出險率上升,尤其勢頭強勁的新能源車險高賠付、高出險率問題也始終相伴,這是不少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高企的推手之一。
在償付能力報告中,也有一些公司談到對策。如車險保費收入占全部保費收入超半壁江山的鑫安汽車表示,已采取或擬采取的改善措施包括報告期內組織開展新能源理賠技巧與定損實務能力提升專項培訓,通過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現場觀察與實踐操作,提升參訓人員新能源理賠專業能力。
圍繞車險的另一話題,是2023年年中車險“二次綜改”落地,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擴大,三季度時近六成險企的車均保費較二季度有所下降。2023年車險市場回暖,但手續費亂象有所抬頭,而后監管部門下發《關于規范車險市場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加強車險費用管理的通知》等多道文件,12月頭部保險機構還發起了一份行業自律公約,從2023年車均保費看,與上一年相比整體浮動不大。
據『A智慧保』對財險公司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不完全統計,2023年車均保費最高的為6300元,最低的不到900元,多數險企截至2023年末的車均保費低于2000元。同比變化上,多數險企2023年車均保費與2022年相比,變化幅度不超過300元,有的變化幅度甚至只有個位數。
其他險種方面,農險和短期健康險2023年“露臉”頻次也較高,收到的政策分別是鼓勵和趨嚴的。前者已是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常客”,今年更是6次被提及,鼓勵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完善巨災保險制度;而短期健康險則在去年迎來了新一輪監管風暴,產品開發設計、銷售及第三方渠道管理等都受到規范。
在償付能力報告中,多數公司未披露車險以外險種的簽單保費規模,而是以“非車險的第一大險種”“非車險的第二大險種”等名稱代替。從少數公司披露的農險和健康險保費規模數據看,農險保費規模多呈增長態勢。例如國壽財險2022年農險保費規模94.1億元,2023年增至116.37億元;燕趙財險2022年非車險的前五大險種中“中央政策性玉米種植完全成本保險”簽單規模3747萬元,2023年非車險前五大險種中“河北省中央財政玉米種植完全成本保險”簽單規模為4747萬元。
健康險規模漲跌不一,如海峽金橋2022年健康險保費規模達1.05億元,位列非車險險種第一,2023年規模降至4509萬元,險種排位也跌至第五;都邦財險審計前數據顯示,2022年健康險保費規模8291萬元,2023年則升為1.42億元。
落眼2024年,財險公司依然面臨著降本增效、投資趨難等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鄉村振興、健康中國、“雙碳”戰略等國家政策釋放的機遇下,短期健康險、農險以及新能源車險等仍有長期增長潛力,同時隨著財險公司逐步提升“風險減量”服務能力,從注重事后理賠到加強事前防范,行業的理賠成本也有不小的壓縮空間。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