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自己一個人生活才是最棒的。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名社會學家、作家,上野千鶴子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一書中如是寫道。
而同處日本的一位醫生,辻川覺志,則以翔實的數據為基礎,撰寫了《晚年一個人生活是幸福的》《續·晚年一個人生活是幸福的》等晚年生活三部曲,書中亦給出了類似的觀點——
在追蹤了那些老年生活稱心如意的人以后,我們發現獨居竟然是最好的。
決定老年生活滿意度的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擁有真正信賴的朋友(親戚),以及隨心所欲的生活。
兩位在深度老齡化社會中已生活多年的中高凈值人群、暢銷書作家、長者,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大量的一線調研,對于到底在哪養老,給出幾乎完全一致的結論。
但今天,我們的媒體尤其是保險類媒體,似乎都在宣講同一件事——養老,要未雨綢繆,最好的選擇是投保一份高額的年金或終身壽險,然后鎖定一個養老社區的入住名額,在保險業打造的高端養老社區里,老年人的吃住醫養和社交情感等需求都將得到了一站式滿足,今天不鎖定,明天的養老則會成為一件很麻煩且沒有幸福感的事情。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日本,這個早我們2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與我們在文化歸屬上高度相似的國家,為什么與我們對待養老的態度如此不同?
01
最幸福的養老:在熟悉的家中離開這個世界
今天,我們對于養老的認知,更多是基于外界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并加以想象形成的,但真正的養老生活,只有正在經歷的人才有發言權。
辻川覺志在書中向讀者呈現了其對日本某一線城市成熟社區居民的調研結果:
首先,從生活滿意度、煩惱度、覺得寂寞不安等指標看,獨居老人的幸福指數遠遠高于合住人群(兩代人或三代人同住,或養老社區)。
其次,關于是否入住養老社區,辻川醫生認為,晚年幸福的三要素是:不應該離開自己熟悉的家;比起有錢,更應該有人(親朋好友);不遷就他人但又自律的生活。基于此,除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外,其強烈反對老人住到養老機構去,他說“這些條件,不論在多么高級的養老機構里都不可能有。”
而上野千鶴子這位物質條件優渥、精神世界豐盈的長者亦大聲的說:不管去多么豪華的養老院,我是一點都不羨慕的。
她在書中列舉了高端養老機構不如家的真實示例:
比如,高級養老院中的高端酒吧,老人鮮有光顧,但居家且有豐厚經濟實力的老人則會隔三岔五的搭伴去嘗試各種美酒。
比如,連續吃了一段時間營養豐富、花式繁多的大餐后,老人們開始懷念可以自己煮飯的時光,等等。
相比這些日?,嵥?,書中講述的另外一個場景令人印象更為深刻:日本一位非常知名的認知障礙專家一直呼吁機構護理對認知障礙癥患者的重要性,但當這位專家不幸罹患認知障礙癥后,僅體驗了一天機構護理,便再也不想去了。
對此,上野千鶴子將養老機構定義為“全控性機構”,即,一天24小時都要生活在里面,而這類機構的典型代表則是監獄,在上野千鶴子看來,只要不是終身監禁,人們還有從監獄中走出來的盼頭,但養老社區不一樣,活著進去,只有死了才能出來!
今天,我們的養老社區亦在印證著這一趨勢:在保險業的高端養老社區中,經常上演入住即退費的故事——尚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一段時間后發現,在養老機構,自己的生活處處受限,進而要求退租退費,以至于不少養老社區都需配備專門的法律專業人士,應急處理此類糾紛。
基于此,不管是書中,還是在各類演講中,上野千鶴子都大聲喊話媒體:不要一味展示“獨居者”的負面形象,也要報道他們的正面典型,只要看一看周圍,我們就不難發現,到處都有開開心心生活著的獨居老人。
以上野千鶴子的《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為代表的日本養老類暢銷書中,一次次用數據和案例向世界詮釋著,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會的適老化水平亦會同步提升,在自己熟悉的家中老去,才是最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最幸福的事情。
當然,就我國而言,如果說當下人們熱衷于養老社區,是初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們應對焦慮的一種應急狀態,那當我們像日本一樣,在老齡化社會中真實的生活著并不斷去豐富個體感受,以及整個社會的助老體系逐漸完善后,也許就會發現,哪怕已是滿口假牙,但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優雅自由從容的生活,才是人生后半程的最優解。
02
保險加養老的正確路徑到底是什么
在“銷售為王”底層邏輯不變的壽險業,除了保費,其他都是工具。
對于“保險+養老(社區)”,保險業內專家多持悲觀態度。
第一,從全球市場看,嘗試過“保險+養老”的市場目前尚無一起成功案例,且此類市場更多是沒有中國傳統“家”文化的市場,而在傳統“孝老”和“家”文化底蘊濃厚的我國,希望藉此轉型,擺脫壽險頹勢的動作,長遠看,或許并無實際意義。
第二,壽險業整體的頹勢不可避免。畢竟,在一次次的周期中,壽險都未能體現出優于其他金融產品的能力,“壽險+養老(社區)”只能短期緩解保費收入下行的趨勢,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壽險下行的大勢。
或許也正是關注到這個問題,近日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保險加養老(社區)”并未如期待般被納入其中,反倒是將發展長期護理保險,轉換長期護理險作為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長期護理保險,在上野千鶴子的書中,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從達到照護標準時市場提供的優質照護服務,到告別時的系列服務,在日本這個成熟的老齡化社會中,長期護理保險已成為老年人可以獨自面對衰老和死亡時的底氣。
再過二十年,當我們也像日本一樣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老齡化社會(生理上和心理上),全社會的適老化配套措施、豐富的市場供給等必然更加充分。屆時,9073在養老領域的概念,將更具現實意義,即,只有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才需要專業養老機構或者專業照護機構的照護服務,而其他的老年人最終還是會選擇熟悉的家,作為人生后半程的安樂窩。
無獨有偶,近日水印中國總裁汪勇在演講中亦談到保險業介入養老社區的問題,在他看來,保險業重資產養老社區目前尚無成熟經驗,但從國際市場看,保險公司作為基金管理方,或私募LP投資養老社區才是主流。但這一情形,與我國當下保險業輕資產介入養老社區有著本質的不同。
這種不同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初入老齡化社會,或者說剛剛感受老齡化社會的威力,“保險+養老(社區)”,恰好可以打個時間差,藉此為延續行業的高增長形成一個標志性的噱頭。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今天險企陸續重資產(輕資產模式下,投入并不比重資產少)養老社區的模式,不僅與日本這類成熟的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截然相反,且與發達保險市場中險資介入養老社區的模式亦背道而馳。
長期主義概念下的短視思維或是根源。我們知道,趨勢不可逆,因此,在長期主義視角下,保險業所講述的關于養老(社區)的邏輯難以自洽,畢竟,當保險產品本身不能提供穿越周期的財富管理價值,而老年人又因逐漸熟悉老齡化社會、更加重視自我感受而遠離養老社區時,我們的養老社區又將何去何從,我們又將如何面對我們的客戶?
當然,我們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條與全球市場截然不同的成功之路,只是,未來,注定是一場大考。
當然,還是經常說的一句話,二十年之后的風險只需交給下一代人處理。這一代,只負責增長。
當然,我們只需觀察今天有多少為了養老社區而手持多張保單的中高凈值人群。20年后,他或她住與不住,大可讓時光印證。
保契銳評丨銀保陣痛難掩渠道前景
2025年,保險業落馬人數或將再創新高
再創農險新局面
監管工作會帶來的保險業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場背后,是險資的另類投資經
年終獎
防盜易、防家賊難——系列新規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銜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紅險異化為金融怪獸
瓊瑤今日花葬,我們到底該如何優雅地跟世界告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