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3年,對于資本市場的參與者來說,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監管政策的支持為投資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更為現實的因素是,內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使得機構投資者調研步履不停,卻屢屢徘徊逡巡。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扮演重要角色的機構投資者——保險資金來說,2023年更是考驗能力和水平的一年。保險資管行業是保險資金投資的窗口,雖然在規模上與其他金融分業有一定差距,但因其關注長期穩定投資的大體量特性,一直牽動著市場的神經。從2003年起步,保險資管行業已經站在了20歲的關口上。下一步怎樣繼續做好資本市場穩定器和壓艙石,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課題。
從實踐上看,2023年的監管政策持續為險資的運用拓寬空間,更加具有操作上的指向性。而A股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波動和不確定性交織,客觀上則為保險資金長期配置提出了新的命題。一方面,保險資金在審慎樂觀的前提下,正密切關注著獲取收益的機會,守住險資投資的傳統優勢領域,另一方面,險資也在順應大勢,拓展另類投資等新興領域,關注主題投資機會,謀求創新。
政策面力挺險資運用
2023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揭牌成立,在原銀保監會職責的基礎上,將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責、投資者保護職責等一并納入金融監管總局統一管理,以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為主要目標,政策逐步由全方位從嚴管理方向轉向防風險與促發展齊頭并進的方向。同時,隨著各項保險監管政策相繼出臺,保險行業監管制度體系持續完善并持續推動國內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保險資管而言,2023年有兩項政策可稱重磅。
一是在9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提出將剩余期限10年期以上保單未來盈余計入核心資本的比例從35%提高至40%;針對符合條件的非基礎資產,納入利率風險最低資本計量范圍等。新規除了進一步釋放權益資產配置空間,同時也更直接地體現引導保險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的戰略導向作用。具體而言,對于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為0.3;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從0.45調整為0.4。對于投資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風險因子從0.6調整為0.5。
二是在10月份,財政部發布《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宣布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實施3年長周期考核,意在按照保險行業運營規律,增強資產與負債的匹配性,繼續引導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期穩健經營,防止因單純考核年度目標,出現突增業績、忽視風險的短期行為,鼓勵其進行長期投資、穩定投資、價值投資。具體而言,《通知》將《商業保險公司績效評價辦法》(財金〔2022〕72號,以下簡稱《辦法》)中經營效益指標的“凈資產收益率”由“當年度指標”調整為“3年周期指標+當年度指標”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3年周期指標和當年度指標權重各占50%。3年周期指標采用近3年凈資產收益率幾何平均數,當年度指標采用當年凈資產收益率。
監管政策在整體上力挺保險資金運用的意圖顯而易見,為下一步險資投資提供了想象空間。在利率下行,優質資產減少,資產負債匹配難度加大的背景下,政策之力恰如甘泉之水,不斷為行業注入堅定信心,鼓勵行業“風物長宜放眼量”,將對資本市場的看好體現在長期主義的行動中。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保險資管在重溫使命的同時,對于下一步開拓更為廣闊的投資領域,也更有了權威的依據。
2023年險資主打“自適應”
回顧2023年,厭惡風險的保險資金,在風險因素疊加、不確定性持續涌現的客觀環境中,逐步主動作為,調整自身,在風險把控方面實現“自適應”。不同于其他機構投資者,險資具有久期長、追求穩健收益等特點,所以在管理長期資金上,對于穩健標的和投資渠道的多樣性尤為重視,通過實踐,其在跨市場、跨周期方面的投資意識整體優于其他金融業態。
2023年,部分險企開始實施IFRS9金融工具準則及IFRS17保險合同準則,險資更加考慮當下宏觀經濟及周期的影響,綜合平衡會計利潤、凈資產波動和資本管理要求等因素,尤其是根據負債端的變化,主動優化大類資產配置策略,調節資產久期,減少資產與負債在久期、利率等方面的錯配風險。
整體來看,2023年,保險行業資金運用余額保持增長。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11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超過27.29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運用余額超過3.37萬億元,債券運用余額超過12.18萬億元。從歷史數據看,險資的配置結構仍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考慮到“股債雙殺”效應及更多其他因素影響,2023年險資整體的綜合投資收益率增長將承受一定壓力。
權益投資方面,2023年A股的基本面行情使得很多投資者信心不足,并產生退縮情緒,市場活躍度有限。相應地,保險作為機構投資者也面臨選擇困難,特別是中小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壓力顯著增大,這既需要險資第三方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來予以支持,也有賴于投研能力繼續強化以補足短板。
固定收益投資方面,長端利率下行趨勢在2023年體現得更加突出,帶動險資配置債券的難度加大,相應波及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領域。如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段國圣所言,近年來,保險資金主力配置的超長期債券與10年期國債的利差也出現持續壓縮,30年期國債利率低于在售產品預定利率成為常態。與此同時,由于資金需求(地產周期主導)和供給(貨幣政策驅動)的周期性波動均明顯收斂,長期利率波動性下降。疫情沖擊下宏觀經濟的高波動也并未帶來利率波動性的上升,通過利率擇時創造超額收益的難度顯著上升。
相應地,險資或觀望伺機,或控制倉位,同時以長制短,守正創新,在挑戰中尋找機遇加以適應。
舉牌方面,2023年中國保險業協會已披露9條舉牌動態,共涉及舉牌6次,全部為主動舉牌。盡管總額11.23億元尚未追平2022年的14.75億元,但舉牌次數已超2021年(1次)和2022年(4次)之和。依此,既可以支持實體經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配置壓力。
形式創新方面,11月,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公告,二者擬分別出資250億元共同發起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鴻鵠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國壽資產和新華資產則分別出資500萬元共同發起設立基金管理人——國豐興華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鴻鵠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是我國保險公司直接投資的首個私募證券基金。華西證券分析認為,“鴻鵠基金”規模高達500億元、期限長達10+N年、聚焦二級市場優質標的,積極響應監管鼓勵長線資金入市的號召,為市場傳遞積極信號的意義顯著。
此外,2023年險資繼續通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等方式支持國家和地方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建設,通過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為商業不動產項目提供融資服務,既發揮著服務國家社會發展的作用,又踐行著社會風險轉移和財富管理等方面的商業價值。
險資運用大趨勢:堅守傳統 謀求創新
告別2023年,保險資管將迎來進一步成長變革的2024年。在新的一年,國內宏觀經濟仍處于結構調整期,地產行業的出清和科技制造行業的成長交織一起,人口老齡化和失業等問題導致內生需求不足,貨幣政策和利率水平仍將呈現一定的方向變化慣性。同時,地緣政治沖突、大國博弈及黑天鵝事件有可能放大經濟波動。
在此背景下,各大類資產價格也可能發生深刻變化。險資面臨的大類配置環境可能仍有趨勢性:權益市場波動加大,系統性機會不高,結構特征明顯;固收類資產期收益率趨勢性下移,優質的、穩定的固收資產供給持續不足;另類投資的拉動力不斷提升。如此種種,形成險資運用“堅守傳統”和“謀求創新”二力驅動的大趨勢。
換言之,展望未來,保險資金首先將仍以固定收益類資產作為大類配置的核心資產,選擇高信用等級的固收和類固收資產為主;進一步促進權益類投資的發展,擇機調整配置比例。以上二者為“堅守”或曰“守正”。“創新”則體現為加大全球化配置比例,通過多元化、分散化投資,穩定投資收益,創新投資模式,提升新興產業投資能力,錨定熱點領域。
對于未來的發力方向,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已有指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層面將涌現出結構性投資機會,關鍵在于險資如何圍繞五篇大文章主動作為,提升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準確度。無論是在債權計劃、資產支持計劃層面,還是在股權投資計劃、保險私募股權基金或者組合類資管產品層面,險資都可以通過挖掘五個領域相關的投資標的,納入新的投資要素、構建新的配置格局,在IFRS9和IFRS17實施的背景下,合理運用以增厚投資收益,實現長期投資價值。
< END >
保契銳評丨從一則上熱搜的拒賠報道,看保險業之難
保險業能不能出現“曉華姐”
現實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財險公司出路何在
舉國關注之下,保險業能答對養老這道題嗎?
從宏觀視角看開門紅發力點
上市險企三季報集體爆紅,分紅險大賣更添信心
拒收商保病人,傷害的到底是誰?
小米車險能否熬過車險“報行不合一”周期?
高端養老社區或將迎來黃金二十年
《保險法》修訂猜想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