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印發了《關于適用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從8月1日起,將適用個稅優惠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范圍擴大,即從醫療險擴大到長期護理險和疾病保險。
長期護理保險再次被賦予優惠與扶持政策,該通知提到,長期護理保險應當為不同年齡人群提供針對性的護理保障,鼓勵開發針對既往癥和老年人等人群的產品;鼓勵開發滿足在職人群終身保障需求的產品;鼓勵探索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和機構護理的支付方式。
但實事求是地說,長期護理保險的影響力、認知度同它被賦予的責任與期望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即便在保險從業者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從未聽說或接觸過這個險種,在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已經成為共識、商業保險公司通過各種方式介入養老產業的今天,商業護理保險的發展明顯滯后。
長期護理保險是健康保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19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護理保險是指按照保險合同約定為被保險人日常生活能力障礙引發護理需要提供保障的保險。本文將盡可能地描述商業護理保險的發展現狀,分析養老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深挖商業護理保險發展中的困境,探求一種可行的發展方向。
相比于沉寂的商業護理保險,近些年,社保端的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迅猛,試點推進明顯加速,大有真正成為“社保第六險”的趨勢。截至2022年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已擴大到49個城市,參保人數達到1.69億,累計有195萬人享受待遇,累計支出基金624億元,年人均支出1.4萬元。隨著國家政策的持續推動,試點城市也逐步放開,今年已有部分省喊出了實現長期護理保險全覆蓋的口號。
作為一項解決失能人員護理服務需求的險種,社保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工作推進順利,可以說取得了階段性目標。一是切實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經濟負擔。二是促進了服務體系發展,試點地區服務機構達到7600家,是原來的4倍。三是解決就業,護理人員數從原來的3萬多人增加到33萬人,翻了好多番。
不過這些看似龐大的數字,在未來潛在的需求壓力面前仍顯得杯水車薪。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持續加劇、平均帶病生存年齡的延長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長期護理需求將呈現一個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相關研究預測,2021年我國城鎮地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總需求約為1.4萬億元,將在2030年上升至3.1萬億元,并在2040年達到近6.6萬億元,而屆時的長期護理服務保障缺口也將分別達1.9萬億元和3.8萬億元。
在這種背景下,個人或家庭仍將是失能老人長期護理負擔的主要承擔者,而這種負擔,對于中低收入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是過于沉重的。所以在長期護理保險保障方面絕不能局限在政府、個人或家庭等單一的主體,要依靠商業護理保險發展另一條社會共擔的途徑。長期護理保險也要構建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即以政府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主體,滿足大多數人最低層次的護理需求,個人或家庭、商業護理保險作為補充,滿足一部分較高層次的差異化護理需求,政府財政護理救助作為托底。
商業護理保險應當在這種土壤里茁壯成長,真正發揮社會“穩定器”的功能作用,但目前看來,這顆種子似乎仍難以破土而出,究竟是少了什么水分和養分?
商業護理保險一直是健康險中很邊緣的類別,相關產品無論數量還是滲透率都相對有限。中保協人身險產品信息庫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在售的護理保險產品數量僅有115款。保費層面,2021年我國商業長護險保費為132億元,僅為同期健康險保費的1%。
如果再深入去觀察在售的這些護理保險產品,則會發現絕大多數產品更像是披著“護理保險”外衣的年金保險,抑或是以機體功能達到“失能”而賠付的重大疾病保險。之所以很難歸類,因為這些產品里并沒有真正的護理服務要素,即類似醫療保險的費用補償,約束參保人將理賠款確切地用于購買護理服務。誠然,直接的金錢賠付可以讓參保人有更多的選擇,但這種選擇的弊端在于可能產生需求壓抑,形成需求降級,降低付費意愿,進而影響養老護理產業的發展。
經濟學中,常會比較政府購買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的功能與優劣,一般認為,購買性支出在市場上直接與商品和勞務相交換,可以擴大和增加社會需求,直接刺激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引起生產結構的調整和變動。而轉移性支出只是資金使用權的轉移,很難在短期內直接產生資源配置的效果。我國養老產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需求和供給能力存在較大缺口,購買性支出應當是更能產生效應的一種方式。政府宏觀調控是如此,商業保險公司也應當盡量參與到這種更能貫通產業的模式中。
以回歸保障本源作為出發點,商業保險公司在護理保險產品上需要起到連通客戶端與服務端、縮小信息差、履行支付職能的作用,只有將消費者的需求與護理服務供應商的供給相匹配,商業護理保險才能實現作為健康保險的價值。
若是仍將護理保險作為年金的變種,長遠來說形成不了足以助力發展的養料,更無法參與到養老產業生態的循環中,反而容易催生亂象。筆者認為,對于商業護理保險目前踏步不前的狀況,保險公司并非是“不想”或者“不懂”,更可能是其中蘊藏的困難與風險導致舉棋不定,難以突破。
商業護理保險很難做,即使放眼全球,也鮮有成功的案例,甚至被戲稱為“精算師的噩夢”。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的話,一是費率與護理服務產業發展高度相關,而目前的產業發展水平參差、護理費用差異性較大且變動程度高,保險公司的數據積累和數據測算沒有依據;二是護理保障兌現的時間跨度大,從購買保險到享受服務可能相距數十年的時間,由于社會和經濟水平變化導致的經營風險難以確定;三是隨著中國人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享受護理服務的時長也將逐漸增長,導致在理賠支出上也增加了不確定性。
經過各種不確定性的疊加,確實很難運用算法精準計算出一個服務型商業護理保險的精準費率,產品的風險將難以預估,即要么定價過高導致消費者難以承擔,要么死差過高導致保險公司經營虧損。
精算的問題或許還可以通過合理設置賠付限額、免賠額和免賠率,來盡可能地降低風險。但商業護理保險仍存在另一個關鍵的障礙,即未來養老需求的不確定性,從數字層面的老年護理需求傳導到每一個真實的老年個體上,必定是有縮水的,或者說需求轉化為實際消費行為的比例可能較低,最終導致愿意購買商業護理保險的人群較少。
這其中的緣由與老年人消費觀念和習慣相關,老年人及其家屬的支付意愿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當剛需的時候支付的意愿較高,但是如果可需可不需,支付意愿就不一定那么高;有其他途徑補償時意愿較高,需要自己負擔時支付意愿就會降低。所以可能需要一個較漫長的時間才能培育形成主動、高意愿的付費養護市場環境。
培育市場是一個需要各方共同協作、群策群力的過程,政府、商保公司、養老產業乃至接受服務的家庭與個人,都應當盡力發揮自身的努力?,F在可以看到,政府端在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方面政策頻繁出臺,一是自2023年5月1日起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二是自2023年8月1日起將適用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范圍擴大,增加長期護理保險險種;三是在部分城市惠民保產品中,增加了長期護理責任。
政府給予了市場政策支持和信心保障,而且有理由相信,這種“搭臺子”會是個持續的過程,其他市場主體在這個臺子上也需要行動起來,培育需求、轉化需求、滿足需求,最終形成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的關鍵一環。
稅優健康險新政落地后,人保健康第一時間推出了“人保·終身護理險”產品,目前來看,創新的服務型護理保險仍寥寥。那么,服務型護理保險該如何準備,如何嘗試呢?
悲觀地說,從目前商業護理保險的現狀來看,建立服務型護理保險的條件可能還不成熟。但保險公司不應對此感到失望并放棄嘗試,更不能過多地提前消費護理保險,混淆它的意義與價值。我們有理由相信護理保險遇到的問題只是暫時的,而其可能在未來創造出的價值也是必然的。
護理保險同樣契合保險公司緊密布局康養產業的現狀,其作為支付手段,本身就是養老生態中的一環。泰康人壽僅僅撬動了極小一部分養老客群的需求,即在行業中產生了不小的差異化競爭力。而未來更廣闊的需求也意味著更龐大的市場,但這種市場不是一蹴而就的,保險公司需要在探索中找到合適的路徑與模式,既要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
目前最合適的方法仍是模仿,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保長護險試點的經驗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方向,最直觀和最易學的便是服務型護理保險的運營模式與管理體系。
社保長護險通常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經辦,其中的服務流程、管理規范、質量控制等手段天然可以作為保險公司自有的能力而被用于未來潛在的商業化上。但目前的這種經辦出現集中化趨勢,相關數據顯示,共有18家險企參與社保長護險的經辦工作,大型保險公司和區域性保險公司尤為積極。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財產險公司在社保長護險試點上的參與程度要高于人身險公司,這可能歸因于財險公司與政府部門長期建立的合作關系以及其近來將健康險業務作為保費增長點的戰略。但商業護理保險歸屬于長期健康保險,財險公司在社保上的運營經驗很難轉化成未來商業護理保險運營能力,這或許是監管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
提前參與社保經辦的這些壽險公司自然獲得商業護理保險的先發優勢,但核心的定價能力與資源整合能力,仍是橫亙在這些公司頭上的障礙。要做好風險平衡,在發展早期不能依靠單打獨斗,對于這種強民生、高風險屬性的產品,政府和行業有必要進行更深層次的主導。
具體而言,監管部門可以制定示范條款,并運用政府部門更廣、更深的人群數據和測算能力,約定費率區間,再隨商業護理保險發展階段逐步放開自主定價的范圍。還是同樣的道理,先植入護理保險的理念并將護理需求放大,此時小型商業保險公司同樣可以分到一杯羹。
在護理資源整合方面,一方面政府應當強化養老產業建設,健全養老服務機構分級機制,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將達到標準的機構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合作范疇。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養老產業上建立的生態,無論是以自建或是合作的模式,強化保險與養老產業的融合,盡可能地掌握養老定價的話語權和服務質量的管控權,嘗試建立養老護理方面的HMO模式,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信息差和成本風險。
商業護理保險任重而道遠,可謂長路漫漫,很難去準確思考如何做好這一仍然沒有“模式”的產品,也很難去預估從社保試點到商保擴面需要多漫長的時間。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越來越多的頭部商業保險公司成立了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管理部門,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對于長期護理保險,或許行動比計劃更有效,在實踐中不斷琢磨,遠勝于固步自封。只有各方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力與作用,商業護理保險才有希望,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才有著落,老齡化社會的養老護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滿足,共勉之。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