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短期健康險,憑借高性價比的優勢獲得較快發展,亦是財險公司經營非車險業務的主力。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受到市場廣泛認可的險種,卻被部分財險公司“玩壞”,將短期健康險作為獲客的引線、鉤子,用“釣魚”營銷套路的方式,引導客戶“升級”投保常規醫療險或重疾險,折射出這些險企“唯規模論”、粗放式經營的弊病。
7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就圍繞上述亂象下發了《關于個別短期健康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簡稱“通報”),文件直指部分財險公司將短期健康險作為“引線”,套路消費者投保常規醫療險或重疾險的不合理行為,指出其存在產品開發管理不合規、營銷宣傳不規范等四大問題及風險。
事實上,此次深圳監管局的通報是對4月份該局摸底健康險“魔方業務”的一個延續,如今已然落定,即通報要求轄區內險企不得開展此類業務,對于已開展的公司要嚴格自查整改,嚴肅問責,并以8月31日為“大限”,將自查整改問責情況報送監管局。
短期健康險本是一種消費者醫療保障的有益補充,但卻頻頻被部分保險公司“玩壞”。
繼今年4月份,原深圳銀保監局財產保險監管處下發文件,摸底健康險魔方業務后,近期靴子終于落地,掛牌后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就個別短期健康險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及風險進行通報。
通報內容顯示,近期,監管局在進行非現場監管時發現,轄內個別財險公司為發展短期健康險業務,將低保費、高免賠、低保額的醫療險、重疾險,或免費贈送的低保額、高免賠重疾險作為“引線”保險方案進行獲客,進而引導客戶其“升級”投保常規的醫療險或重疾險。
從營銷方式上看,通報指出,該類業務主要與經紀公司及與其有關聯關系的技術服務公司開展合作,主要通過互聯網平臺以廣告推廣的方式進行銷售。
在通報中,深圳監管局明確點出了上述業務存在的產品開發管理不合規、營銷宣傳不規范、業務經營管理粗放、費用問題極為突出等四大類問題及風險,并要求自通報下發之日起,轄內財險公司不得開展任何上述或類似模式的短期健康險業務。
此外,對于已開展的公司,監管要求要進一步自查整改、嚴肅內部問責,自查整改不到位的,將采取進一步監管措施,自查整改問責情況應于8月31日前以正式公文形式報送。
那么,上述通報中所指的短期健康險“引子”業務,其潛藏的相關問題及風險具體表現在哪里呢?
逐一拆解來看,在產品開發層面,通報指出,其一是產品設計不符合開發要求。此類業務中所使用的保險產品,在常規產品的基礎上大幅擴大了免賠額、賠付比例等費率調整系數的調整范圍,依據此制定的“引線”保險方案實際上保障程度較低;其二是費率厘定不精確。相關產品的費率調整系數大部分設置為區間形式,或是未明確各個調整因素的具體劃分標準;其三是開發人員履職不到位。部分業務涉及的產品個人、團體類別界定不夠清晰,條款約定與費率調整系數設置也存在明顯沖突,產品管理部門未做好產品的跟蹤評測和完善修訂。
顯然,短期健康險的“引線”保險方案不能給予消費者充分保險保障。然而,這樣的產品,緣何會有人被“套路”投保呢?其實問題就出在了營銷方面。
通報就直言,上述業務存在明顯的營銷宣傳不規范問題。一是未充分告知重要投保信息。對低保費條件下的免賠額、賠付比例等核心信息,僅以較小字體說明甚至完全未說明,未清楚告知投保人“升級”后保險責任,自“升級”次月后生效。二是高退保率存在涉眾風險。上述業務退保率相較其他普通短期健康險業務,高出超30個百分點,易引發大量投訴舉報,甚至群體性涉穩事件。
眾所周知,筑牢金融風險底線、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是近年監管的重要工作內容,而上述短期健康險業務的營銷誤導行為,不僅觸碰了監管“紅線”,也極易使消費者利益受損。
部分財險公司將沒有保障價值的短期健康險產品作為獲客“引子”套路消費者,美其名曰為“魔方業務”,歸根結底還是源于粗放式的發展思路沒能轉變。
對于部分財險公司業務經營管理粗放的具體問題點,深圳監管局在通報中也進行了深入揭示,具體而言:
首先是險企總公司層面未統一管理互聯網保險業務。業務使用的條款、費率及傭金等重要內容,由分公司簽署協議約定,且未明確合作使用及銷售界面應展示產品的備案號或注冊號等重要信息。
其次是核保自主性喪失、風控不到位。除投保人、被保險人基本信息外,險企對風控模型等客戶篩選標準并不掌握,未對合作機構篩選后推送的客戶,做實質性的獨立核保。
再次是引發經營數據非正常波動。此類業務簽單即確認了全部保費收入,以互聯網方式展業,使保費規模短期迅速擴大,但受高退保率影響,又極易出現持續負增長。
從通報的信息中可以發現,短期健康險“魔方業務”主要存在于互聯網渠道,而過往互聯網短期健康險業務就頻頻出現,“首月0元”、“首月1元”等營銷亂象,盡管監管屢次出手整頓,但奈何新的套路、招數不斷上演。
其實,從經營效益來看,部分財險公司開展上述業務看似是做大了保費規模,但往往是通過高額的手續費來換取的,保費收入“水分”較多,堪稱飲鴆止渴。
通報就提及,部分公司除支付經紀費用外,還以向經紀公司具有關聯關系的技術服務公司支付風控激勵費、技術服務費等形式,變相支付超額手續費。并且,部分公司還向保險經紀公司承諾必須實現一定金額區間的月簽單保費,并支付對應保證金,實際為在業務合作期內無償提供資金供給保險經紀公司使用。
可以想見,險企以支付超額手續費、不合理保證金,做大保費規模的方式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其不僅會壓縮險企的利潤,制造出虛幻的保費泡沫,也會導致市場走向惡性競爭。
從監管層面來看,此次深圳監管局下發的通報,實則是對4月份調研摸底健康險“魔方業務”的一個延續與回應。
彼時,監管重點摸底部分險企開展健康險“魔方業務”的保費規模、產品條款、費率、合作機構及退保等方面內容,要求已開展類似業務的保險機構要提供今年一季度以來,該類業務累計原保費收入、綜合費用率、綜合成本率、賠付率等材料。此外,部分險企引導客戶業務“升級”投保后的健康險業務,其退保(退保率)、公司投訴、監管投訴/舉報情況與公司常規健康險業務進行對比分析的情況,也需要告知監管。
盡管當時監管并未表態所謂的健康險“魔方業務”有何問題,但在市場人士看來,這已是一個重要信號,即此類業務將會馬上得到規范,如今不出所料,這類業務遭到明確禁止。
近期部分保險公司官微平臺也發布風險提示信息,提醒消費者投保健康險謹防“魔方保險”陷阱,并揭示這一業務的典型套路。
具體而言,“魔方保險”的常規套路有三步,具體來看,首先平臺向客戶發送鏈接,客戶填寫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后免費領取贈險,通常贈險的保險期限較短,保額較低。
這一操作流程完成后,在贈險界面會彈出百萬醫療險的投保界面,該界面往往會顯示每月保費僅幾元或幾毛錢,以較為低廉的保費吸引客戶投保。首月保費可能看似很低,但大部分保費分攤在后續11個月中,全年需交的保費數大約在幾百元。
緊接著,消費者可能會接到相關客服人員的電話,引導客戶目前選擇的方案保費低廉且保障有限,可通過增加保費,將免賠額從幾萬降至1萬,賠償比例從40%提升至100%。最后,通常電話后客戶會收到相應短信提示,點開鏈接點擊升級即可,短信有一定的時效性,過期無法操作升級,以此縮短消費者的決策時間。
對此,上述作出風險提示的險企在文章中建議,消費者選擇“魔方保險”需要詳細了解保險產品的保費、保障范圍、理賠流程等信息,進行仔細比較、評估,在充分了解保險內容的基礎上確認所購買的保險是自己需要的保險。“魔方保險”業務具有一定的隱藏與欺騙性,投保前消費者務必對總保費支出了然于胸,切忌因小失大。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